二战时曾同美国士兵并肩作战的老兵鲁比奇含着眼泪说,轰炸使塞族人心灵太受伤害了。他说,南联盟捍卫自己的国土完整有什么错。
1950年移居美国的84岁塞族老人派尔戈维奇说,他现在心中只有两个词:“美国——可耻”。
洛塞维奇是四个月前才从南联盟移居美国的。他愤怒地说:“科索沃是我们国家的领土,决不允许别国侵犯!”
1959年移居美国的74岁老人斯坦科维奇反问美国政府:“如果俄亥俄州或印第安那州起来反对美利坚合众国,要求独立,美国政府将会如何处理?难道就允许他们独立?”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北约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轰炸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卡托学会知名学者特德·卡特直截了当地指出:“攻击一个并未攻击美国和它盟国的国家”是一种“明日张胆的侵略行为”。
外交关系学会资深学者阿伦·格尔森说,一个国家只有在遭到别国攻击时才会进行自卫还击,但他迄今并未发现南联盟对其邻国构成任何威胁,北约的这场轰炸就极难自圆其说。
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霍尔表示,这种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起的攻击,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美国迈出了像伊拉克一样违反国际准则的一步,但由于北约是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它可以仗势欺人,这是彻头彻尾的强权政治。
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秘书长亚当斯则一针见血地说,北约轰炸南联盟“与政治有关,强者可以随心所欲,弱者则不得不听命于人”。
据盖洛普3月23日一项民意测验表明,美国民众中支持对南联盟动武的人不到半数。
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德国的飞机也出现在南联盟的上空,执行轰炸任务,令人想起德国法西斯在半个世纪前对南斯拉夫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德国的举动立即遭到了德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记者手记:(通讯)“让我们携手制止这场灾难”
新华社波恩3月25日电“作为一个母亲,我不愿意让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成为不义战争的牺牲品。”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制止当前的这场灾难!”
24日晚,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摸空袭,一位名叫罗德的德军士兵的母亲忍受不住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在经过一夜的煎熬后,愤笔疾书,起草了这份题为“为了我们的儿子”的呼吁书。25日一早,这位49岁的妇女便向社会,特别是向德国军人的母亲们广为散发。
空袭同样使众多德国人像这位母亲一样度过了焦虑不安的一夜。25日,刊登空袭消息的报纸在波恩被抢购一空,北约空袭南联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一位德国朋友说,几天来,科索沃的紧张局势和德国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消息像毒蛇一样缠绕着德国善良人们的心,而北约悍然对南进行轰炸和德军参战的消息更加剧了德国人民的恐惧和不安。
一位德国空军驾驶员的妻子说,北约空袭开始后,军人家属们的情绪都很“紧张”。她的丈夫是德国空军第51侦察机大队“旋风”式战斗机的驾驶员,目前驻扎在意大利的北约空军基地。24日晚首轮空袭中有4架德军“旋风”式战斗机参战的消息一传来,她就不断地打电话向丈夫询问情况。
北约对南进行空袭后,德军官兵们对事态的发展也深感不安。目前,部署在马其顿的德国联邦国防军约有3000人。根据联邦议会的决定,德国还将再向那里增兵2500人。一项调查表明,部队中的气氛“很紧张”,官兵们不希望打仗,希望科索沃危机得到政治解决。德军第10坦克师的一位中校营长格劳克内尔说,在他的军营里到处都可以感觉到要求政治解决这场危机的愿望。
随着科索沃局势的不断恶化,德国人对北约地面部队卷入这场冲突感到担心。一位年逾80岁的前德军老兵警告说,德军“绝不能介入地面战争,否则处境将会比当年美军在越南还要糟”。
25日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多数德国人对动用武力能否解决科索沃危机表示怀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反对北约空袭南联盟和德国军队参与北约的军事行动。
“断头教堂”前的示威
25日晚,德国首都柏林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柏林纪念教堂广场上,人头攒动,不少人相继走上设置在广场中央的简易讲台,大声谴责德国政府的出兵行动。一位男子大声呼唤着:“德国士兵,回来!”纪念教堂俗称“断头教堂”,因为教堂在二战期间被炸掉了顶部,后人故意没有将它修缮,以告诫世人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
一个名叫于尔根的中年男子带着他的妻子打着一条标语,上面写着:“各民族团结起来”。他对记者说:“我们不要战争。人类再过半年多就要跨越到一个新的世纪,此时的我们更加需要和平。”于尔根妻子的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他指着这个小宝宝说:“这是我的孩子。他要生存下去。”当记者问他来自哪儿时,他说:“我是人。来自哪儿并不重要,因为这与反对战争没有任何关系。”于尔根接着说:“我是德国人,是土生土长的柏林人。”他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的问题,但是战争解决不了问题,战争解决不了科索沃危机。”
“断头教堂”广场前响起了描述二战期间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片《桥》的著名旋律。来自德国民社党的组织者说,约有7万人参加了在柏林各区的反战游行。
当晚,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德国许多大城市也举行了类似的示威活动,坚决反对北约空袭科索沃。冷战期间推行东西方缓和政策即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制定者之一、社民党元老埃贡·巴尔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发表讲话,警告西方不要继续推行强权政治。
记者手记:流泪的德国母亲
新华社驻波恩记者49岁的坎普曼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随军牧师,他目前正随部队驻扎在与南联盟科索沃地区接壤的马其顿驻地。当他年迈的母亲接到了他从驻扎地寄来的第一封盖有战地邮戳的信时,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老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二次大战结束50多年后的今天,她竟然又收到了亲人寄自战地的书信。1945年,她的丈夫也曾从战场寄信给她,也是寄自南斯拉夫。
坎普曼有一个大家庭,有爱他的妻子和5个年龄6至17岁的子女。但是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他现在却不得不将他们及老母丢在家中,随军来到马其顿。50多年前,德国虽投入十多万精兵都未能征服南斯拉夫,这次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儿子,他希望,不要让母亲接到他寄自战俘营中的书信。
随着科索沃紧张局势的升级,及西方武力干涉威胁的加剧,自1998年底起,德国联邦国防军分批派遣部队开赴前南地区,其主力驻扎在南联盟南部邻国马其顿。如今,德国驻扎在巴尔干危机地区的部队已达到6000人,配备有14架“旋风”式战斗机、10架各类直升机、32辆最新型的“豹Ⅱ”型主战坦克及90辆各类装甲战车,还有一艘护卫舰在亚得里亚海中游弋。
尽管装备优良,但驻外德军中仍存在着担忧与恐惧心理。战后50多年,德国从未正式直接参与过任何作战行动。常年在和平环境中生活的官兵们缺乏“被俘、受伤甚至阵亡”的心理准备。驻扎在马其顿某德军坦克连的一位上等兵就曾坦率地承认,行前他就多次想过自己是否还能再回到德国,而现在他们“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等待着事情的发生了”。另据报道,军营中士兵们恋家的情绪也很严重,有的部队中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不断地打电话给家人。官兵们普遍不希望科索沃冲突扩大,更不愿意它升级为一场地面战争,而是渴望它能得到政治解决。
连日来,科索沃战争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北约飞机被击落的消息相继传出,更加剧了参战德军家属们的惶恐和不安,数以千计的母亲们为她们被派往前南地区的儿子们的安危忧心忡忡。
施特拉尔太太的儿子托比亚斯刚刚20岁,是德国驻马其顿驻军参谋部中的一位士官。她说,自儿子2月底离家后,全家人就时刻“为他的安全担忧,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托比亚斯能够平安健康地回来”。北约对南联盟轰炸开始后,施特拉尔太太更是常常彻夜不眠,“不敢想将会发生什么”。与数千德国士兵的母亲一样,她痛苦、焦虑地等待着儿子的消息。
施特拉尔太太的小女儿、年仅9岁的露依莎更是无法理解哥哥为什么要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回来吧/回来吧/我的哥哥/盼你有一天能从战争中归来。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旁/这里有和平与欢聚/这里才是你的家/回来吧!”
记者手记:(特写)“请不要炸我奶奶”
新华社伦敦3月25日电3月25日傍晚,伦敦街头细雨蒙蒙。然而,唐宁街10号的英国首相官邸前却聚集着一大批人。标语牌林立,口号声此起彼伏,所有的标语和口号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抗议北约空袭南联盟。
今天到这里抗议的有四五个团体,他们之间界线分明,显然不是一起组织来的。然而,共同的呼声融解了彼此间的陌生,人们热情高涨,不断喊着口号,要求北约停止轰炸南斯拉夫,要求布莱尔首相停止支持美国穷兵黩武的政策。
在以南斯拉夫移民为主的一个示威人群中,一位名叫西蒙诺维奇的青年说,北约现在的行为与当年袭击波兰的希特勒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是先把自己认定的观念强加给一个主权国家,在得不到同意的情况下就悍然出兵。现在的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比当年的希特勒还要霸道。但塞尔维亚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从来不会屈服,所以北约的空袭不可能达到目的。
离这个青年不远的地方,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正吃力地和妈妈一起举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布莱尔先生,请不要炸我在贝尔格莱德的奶奶——四岁的诺娅”。
在另一群示威者中,记者看到了一块写着“轰炸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牌子。手举这块牌子的一位女士说,她是英国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下班后专程赶来参加示威活动。她说,北约制定的和平计划不可能给科索沃带来真正的和平,因为这是“南斯拉夫人的事”,外国人插手“只会越来越乱”。她还表示,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纯粹是为了炫耀武力”,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把实现和平的希望毁了。
一位年长的英国人正在对另一群人发表演讲。他说,英国政府参加北约的军事行动不代表英国人民的意愿,据他从一家电视台得到的民意测验结果,至少有53%以上的英国人不支持这场空袭。后来记者了解到,这位年长的英国人名叫托尼·本,是英国议会的工党议员。他说自己虽同布莱尔首相一样来自工党,但对首相的政策却不能苟同,因为“布莱尔和北约走得太远了”。
虽然英国是最坚决主张空袭南联盟的北约盟国之一,但英国国内舆论尤其是议会议员与政府立场之间却存在很大差距。目前,舆论对北约空袭的谴责正随着战事延续而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