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杏得梅程敏政一对得妻
明代有个神童程敏政,自幼好学,卓然不凡,10岁的时候,就已远近闻名了。
程敏政作文属对很有一套,闻名前来斗智的文人都对他佩服不已。安徽巡抚听说辖下出了个神童,非常高兴。上表奏明朝廷。这样,程敏政得以“少年大学士”的身份进了当时的翰林院深造。
旧时认为出了神童是国家社稷的福祉,程敏政经过多方推荐考试,又经皇上认可,一步登天地入了翰林院,成了全国的特大新闻,街谈巷议中无人不知程敏政的名字。
经过这么一番炒作,知道他的人可多了,有些人还看中了他少年英俊、前途无量,想和他攀亲结缘,大学士李贤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贤膝下有一女,唤名莹儿。莹儿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及至成年,真个是亭亭玉立,肤白貌端。李贤爱若掌上明珠,一心想为她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佳婿。
这一天,李贤专门下帖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并特意安排上了一盘素炒藕片,酒过三巡,李贤提出对对子聊以助兴,他用筷子指着桌上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此联简单朴实,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后才长出了藕,其实内中含有深意,是借藕投石问路,一察程敏政有无才学,能否参透联语实质;二试程敏政对结亲的态度。
程敏政何等人物?他见李大学士无端发问,知其必有隐衷,稍一用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程敏政出身寒门,因智力超群而得以破格擢拔,在朝中并无靠山,早就想寻机投靠,再加上他也在京中闻得莹儿姓名,很想一亲芳泽。现在天上掉下了馅饼,他求之不得,赶紧回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一听,知联姻事成,不由乐得哈哈大笑,当即做主,将莹儿许配给了程敏政。
一句联语轻松赢得红颜归,程敏政可谓艳福不浅。
李贤上联以隐语设问,要想对好下联实为不易。
程敏政用“杏梅”作喻,看似驴头不对马嘴,实则暗里说自己三生有幸,不需要媒人就能获得美满姻缘,这句联语也成了联坛上盛传不衰的千秋佳话,可见智力资本真正抵得过高官厚禄了。
出口成句王尔烈才智不凡
一年秋天,一位塾师带着一群学生到郊外秋游。只见秋高气爽,原野菊花盛开,老塾师随口吟出一联:
“野外黄花似金钉钉地。”
这句上联,见景生情,立意高远,众学童一时被问住了。抓耳挠腮苦苦思索而无所得。
这时,但见一个少年童子,抬头眺望了一下远处的白塔?不慌不忙的对答道:
“城内白塔如玉钻钻天。”
塾师闻言大喜过望,甚觉欣慰。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中了状元的王尔烈。
王尔烈少时家境贫寒,只得半工半读的在龙泉寺做杂工。抽空向寺里的和尚请教诗文。
一年冬天,大雪过后,寺里的小和尚塑了一个雪人观音像,方丈元空和尚见状顿生感慨,脱口吟出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王尔烈听后不假思索地对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方丈听后大为赞赏。
又有一天,元空方丈带着寺里的几个小和尚划船到大安寺里去,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汲水。
她知道王尔烈善于属对,就出了一个上联道: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这小尼姑出完上联还不罢休,并点名要王尔烈来对下联。
王尔烈指着汲水的小尼姑说: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这个下联比小尼姑的上联更有意境。试看:尼姑汲水时,竟将自己的影子也提上来了,多么生动形象啊!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出口不凡,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就将他收留在门下悉心教导。
王尔烈果然不负重望,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后来,王尔烈考中了状元,被誉为“北国才子”,做了太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
这则智慧故事中所列的几副对联,要想对得恰如其分还真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上联要么气魄宏大,立意深远;要么构思奇巧,妙语连珠,对出的下句既不能平庸无奇,又要契合上联,做到工整贴切,没有非凡的才智是不能应对的。
知识在于积累,才智在于磨砺,王尔烈的捷对,绝非一时灵感迸发,乃是平日厚积薄发所致。
嘲佛驱鳄韩愈不循礼法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哲学家。
当朝皇帝唐宪宗到了晚年,居然迷信起佛法来。
有一次,他听说凤阳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塔里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留下来的一节指骨,于是就派人把佛骨隆重的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然后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
群臣见唐宪宗如此信仰佛教,纷纷七表宣扬佛祖的功德,千方百计讨好皇帝,只有韩愈不以为然。
他给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他不要干这种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的荒唐事。
他在奏章中说,佛法在汉明帝以前是没有的,只是以后才从西域传了进来。而且凡是历史上信佛的王朝,皇帝寿命却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立刻大发雷霆,说韩愈诽谤朝政,非把他处死不可。
幸亏当时有裴度等一班大臣苦苦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才慢慢平下气来,只是下旨将韩愈贬到潮州去当刺史。
到了潮州,当地人们告诉韩愈说城东恶溪里有一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把老百姓给害苦了。
韩愈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了《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宣读这篇文章,并杀了一头猪一头羊丢给鳄鱼,限它七天之内滚回大海里,否则就派出军民把鳄鱼射死。
说来也巧,自那以后,恶溪里的鳄鱼再也没有出现过。当地老百姓以为是韩愈的那篇《祭鳄鱼文》见了成效,都十分感恩戴德,从此更加安心生产了。
韩愈堪称是一位大智若愚的文豪。唐宪宗本人十分信仰佛教,亲自派人把佛骨从外地迎回长安,自然容不得不同意见。
韩愈却敢“唱反调”,而且言词犀利,意见尖锐,戳到了唐宪宗的痛处,可见其过人的胆识。连九五至尊的皇上的短处也敢揭,连佛祖都不相信,说明韩愈是一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那他为什么又装鬼弄神写起《祭鳄鱼文》来了呢?
原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韩愈早就了解到恶溪的鳄鱼是因为前年大水从大海里游到这里来的。
如果在岸边聚众造势,就会把它赶回海里去,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让人兴师动众的在岸边鼓噪了一番。鳄鱼见人多势众,果然爬回大海里去了。
其实韩愈只不过借此装神弄鬼安抚民心罢了。
博采众长柳公权终成书法大家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正楷尤为著名。其书法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这位大书法家小时候字却写得很糟糕,常常因此而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
柳公权非常惭愧,下决心写出一手好字。经过几年刻苦练习,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字已经写得相当不错了,在当地算得上是拔尖的。
有一天,少年柳公权挥笔写下了“会写飞风家,敢在人前夸”十个大字,贴在门前的大桑树上。
一会儿,大路上走来了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他放下担子看看柳公权的字,不禁捋着胡须微微笑了起来。
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着眉头说:
“你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有骨力,并不值得在人前炫耀。”
柳公权不服气地说:
“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为何只有你不服气呢?”
那老头和蔼地说:
“孩子,明天你到华原县城去找一个名叫字画汤的老人吧!”
第二天,柳公权就来到了华原县城,他想见识一下字画汤到底是谁,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刚进华原城寿门,柳公权就发现一棵大槐树上挂着一条白布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只用双脚在写字作画。
他运笔如神,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恳求他收自己为徒。
经不住柳公权一再苦苦哀求,老人终于答应收下了他。字画汤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诚恳地拜谢过师傅,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
从此以后,他发愤练字,既学习颜体的丰满,又学习欧体的圆润,学习字画汤的狂放,又学习馆阁体的娟秀。
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习骨架结构,也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注到书法艺术之中,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人物白描李公麟独步艺坛
李公麟,自号龙眠居士,安徽桐城龙眠山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画家。
李公麟在绘画上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佛道仙鬼、山水楼阁、鞍马走兽以及杂画,他都有所涉猎。
李公麟最初以画马而出名。他所画的马都是以观察和写生为基础的。
据说李公麟在观察马的活动时,会忘了身边的客人。《宣和画谱》记载他画的《五马图》时说,李公麟在骐骥院对照御马写生时,画的数量太多,以至于饲养人员担心他会把御马的精气神都给带走。更有人夸张地描述他的写生功力。
说有一次他在马厩中对照一匹名叫“满川花”的马写生,等他画完把笔放下时,那匹马立刻死了。原因是马的魂魄被李公麟摄取笔端而入画了。
这些说法虽然不免夸张一些,但却反映了李公麟的写生功夫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古人划分绘画的种类,总是以“人物为先”。
《宣和画谱》在评论李公麟的作品时,说他尤工人物。
他的人物画能分别出状貌、身份地位、动作态度、感情思想等。
因此,李公麟是宋代人物画“独步当时”的第一大画家。尤其是他的那种“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的白描画,更被称为天下绝艺。
在古代,把单线勾勒的方法,称之为“粉本”,实际上是初稿的草图。李公麟没有坚守这一固定看法,大胆地把白描画法加以发展,成为一种绘画样式,公之于世,并且形成一种风气,使后来有所遵从。他的白描作品也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考究饮食孙思邈治服“雀盲病”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为了编写一部名为《千金要方》的医学著作,从家乡出发,徒步前往京城,以便查阅古籍和拜访名人。
一天黄昏,孙思邈走到一条小河边,忽然听到前面传来喊救命的声音。
孙思邈一向爱济人于危难之时,听到喊救命就循声快步向前赶去。
只见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盲人在河边踉踉跄跄地来回摸索,浑身上下溅满了泥水。
孙思邈连忙走上前去搀住这位中年人涉过了小河,并一直把他送到家里。
一路上,这位中年人告诉孙思邈,他其实并不是盲人,只是两年前突然得了一种叫“雀盲眼”的怪病。一到傍晚,两眼就像被蒙上了一层黄布一样什么也看不清了。
那汉子悲切地叹息道:
“可怜我们穷苦人家一年四季吃糠咽菜,这种怪病却专门欺侮我们。那些富贵人家天天大鱼大肉,却没有一个得这种病的,老天不长眼啊!”
在离开那户人家继续向前赶路的过程中,孙思邈注意用心观察,发现确实有许多贫苦农民得了“雀盲症”。
到了长安,情形则大不一样。
这里的富贵人家个个油头粉面,锦衣玉食。
但仔细一了解,发现富人中也有一种流行病,他们常常腿脚浮肿,四肢麻木,浑身没劲。中医称这种病为“脚气病”。
为什么富贵人常患“脚气病”,而穷苦人却爱得“雀盲症”呢?
这是不是与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有关系呢?
孙思邈耳边又浮现了那汉子悲切的叹息声。
于是他断定这两种病与人们的饮食有关系,并大胆的按照这种假设开展辨证施治,果然很轻易地解决了难题。
原来,“雀盲症”病人大多是因为缺乏营养所致,而“脚气病”人则是由于缺乏粗食所致。
按照这个道理,孙思邈让患“雀盲病”的穷人多吃荤腥的东西,他们的病很快便好了。
“雀盲病”和“脚气病”的病因,在分析贫富之间饮食差距的过程中找到了。
孙思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治这两种病的人,这比外国要早一千多年。
咏鹅请客骆宾王诗谜俱佳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少时以才气过人而闻名于乡里。
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那时他正在上私塾,私塾先生酷爱书法,最为推崇“书圣”王羲之,他听说王羲之素来喜欢白鹅,便也在私塾旁边的池塘里养了一群鹅。
这些鹅通体雪白,丹顶修颈,整日在水里游来游去,煞是清闲自在。
一日,私塾老师要同学们以《鹅》为题,成诗一首。
古来写风景、写山水、写人物的诗很多,惟独写鹅的却几乎没有,无法借鉴前人,只有靠自己创作。
小伙伴们绞尽脑汁地吟了半天还没有得出一个字。这时,骆宾王站了起来,用他那清脆的童音吟唱道: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老师见这首诗简洁明了,对句传神,不禁大喜过望,连连抚着骆宾王的头说:
“真乃神童也!”
这首诗就是后来被小朋友们传唱不衰的《咏鹅》诗。
后来,骆宾王被徐敬业征召为中书令,刚好这一天是他22岁生日,功成名就双喜临门,骆宾王十分得意,在府中摆开宴席大宴宾客。
眼看就要到中午了,然而还有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没有来,客未来齐不能开席,大家等得十分焦急。
这时,骆宾王提笔写了一张请柬交给下人再去延请,请柬上写了四句话:
自西走到东边停,
峨眉月上挂三星。
三人同骑无角牛,
口上三划一点青。
那位朋友看到这份请柬,这才拍起脑瓜连叫“罪过”,原来他一时事忙,把骆宾王的生日给忘了,如今见骆宾王又派来了使者,赶紧忙不迭地前去祝贺。
原来骆宾王知道这位仁兄素来爱猜谜,就制作了这副谜语送给他,催他快点赴宴。这四句话各含一个字,合起来就是:
“一心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