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字同叔,出生于公元991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初为翰林学士,后任枢密副使、三司使,1042年拜宰相,兼枢密使。
晏殊小时候,有一个“请换考题”的故事,反映了他追求真才实学、不图虚名、实事求是的崇高品德。
晏殊出身于儒学世家,自幼颖悟,酷爱读书。四五岁时,他已识得上千字,背诵诗文上百篇;七岁时,就以作诗写文闻名乡里,被地方官誉为“下笔千言,出口成章”的神童。
公元1005年,也就是晏殊十四岁那年,朝廷派了一个叫张文白的官员巡视江南。张文白听说临川一带有个神童,名叫晏殊,才华出众,便专程来到临川,他要亲自考察一下这位小神童的真才实学。晏殊奉召来到张文白的住处,张文白出了三个题目,一个是考问经史内容,一个是当面咏诗,第三个则是笔试作文章。测试结束,张文自感到晏殊的确博学多识,心中十分高兴,立即上书朝廷,报请晏殊去京城参加会试。
参加这次会试的,共有一千多名各地推荐来的举人,只有晏殊,年龄既小,又没有经过地方考试,是经过朝廷特批参加会试的。
会试中,晏殊凭他平时所学,不打腹稿,不列提纲,提笔疾书,一挥而就;结果,皇榜公布,晏殊名列榜首,得中进士,引得众多举子对他羡慕不已。
会试之后,就要进行殿试。所谓殿试,就是考试要在皇宫里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凡是经过殿试得中的,才可以受封官职。
晏殊来到考场,神态自若,并不惊慌。此次考试,主要考诗、赋、论。他待考题发下来一看,都是他平时做过的题目,特别是那道考赋的题目,叫《长江赋》,他不但早就写过,而且经过反复修改,已经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了。如果照此答卷,他定中无疑。可是,他不愿意这样做,他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进士,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参加考试。于是,他向亲自主考的宋真宗禀报说:“启奏陛下,这些题目都是臣下平时做过的题目,特别是《长江赋》这个题,我已有现成的文章,并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就请另考我别的题目吧!”
宋真宗昕了他的禀奏,很为他的诚实而高兴,便给他换了个考试题目。结果,他仍然很快就答完了,特别是那篇赋,写得更是出色,宋真宗连看数遍,便称赞了数遍。因此,真宗不仅赐他为进士出身(出身,相当于现在的文凭,只有具备了这个出身,才能参加吏部所举行的考试,才能在考中后封官职),而且封他为秘书省正字,并同意他到皇家秘阁,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事后,真宗又特派直史馆陈彭年连夜去抚州,进一步了解平时常和他来往的都是些什么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晏殊平时闭门读书,从不外出玩耍。于是,宋真宗也就更关心爱护他了。
第二年,晏殊又被召至中书省参加了考试,其官职也随之升为太常寺奉礼郎,后又因拥立皇太子有功,迁升为光禄寺丞,一年后升为户部员外郎,终至宰相。在仁宗时,因他违背了皇太后的旨意,被罢相,改封为宾州知府。直到1048年,才又恢复宰相职务。可是不久,又因他竭力上书重用欧阳修受到诬陷,再次被罢相,降为工部尚书,出京任颍州知州,又改任陈州、许州。后因病调回京师,享受宰相待遇。
晏殊为政期间,性情刚直,生活俭朴,多次掌管州郡,不法官吏都很怕他。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等,都是由他扶持成长和推荐而得到重用的。他又是当时的著名词人。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感情充实。主要著作有《珠玉词》、《晏同叔先生集》等二百四十卷,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