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愔,字遵彦,小名秦王,出生于公元511年,弘农华阴(今河南灵宝北)人。他先后受到北魏、东魏和北齐的重用,十八岁时任通直散骑侍郎,后任吏部尚书、尚书令、骠骑大将军等官职。
史书记载有杨倍少年时期勤奋好学、聪慧机警的许多故事,这里只介绍其三。
一、不捡沙果
杨愔的家庭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人丁兴旺,与杨倍同辈的兄弟有三十多人,大家都在同一个学馆里念书。学馆的庭院里有几棵柰树(又叫沙果树),树上结满了白中透红的沙果。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些成熟的沙果吹落在地。学生们下课,见了地上的沙果,都争先恐后地去拣拾起来,塞人口中。惟有杨愔,好像不知道外面有沙果,仍一个人端坐教室,聚精会神地阅读下一课的内容。事也凑巧,杨愔的叔父这时带着几位朋友来到学馆,想让他们看看杨氏家族的子侄们多么有出息。他绝没有料到,一踏进学馆院子,见到的竟是子侄们抢吃沙果的令人尴尬的场面,自然心中大为恼火。当着客人的面,他也不便发作,只冷冷地扫了孩子们一眼。大家赶紧起身垂立,等待责罚。叔父杨啼也不理睬他们,只问杨情在哪里。其中一个孩子回答:“他在教室里。”
杨父走进教室,见杨愔正在专心读书,连他和客人到来都没有发现,不禁大喜,心中火气也消了大半。于是,他把抢沙果的其他子侄们叫进来,指着杨惜对他们说:“你们都去抢沙果吃,只有杨愔不为所动,心安神定,致力读书。这才是我们杨家的好学家风啊!”
杨父为了鼓励杨倍的好学精神,不久以后,在家中后院的一片竹林旁特地盖起两间漂亮的房子,专供杨愔读书,每日三餐送上可口的饭菜。他还对其他子侄们说:“你们只要能像杨愔一样保持和发扬我杨门学风,行为谨慎,我照样给你们盖这样的房子,吃上等的饭菜。”
二、诵诗思母
杨愔对诗歌有特殊的兴趣,每当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就常常以吟诗作为消遣。他有个堂兄杨昱,时为黄门侍郎,也很喜欢诗赋,出门与朋友交往,有时便带着杨倍同去。大家在一起吟诗诵赋,也让小杨倍凑趣。有些诗赋,小杨情没有读过,则让他先看过几遍,然后再背诵。杨愔每次只需很快地扫过,便能立即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朋友当着杨昱的面称赞杨愔,杨昱也颇自豪,说:“他虽然乳臭未干,却早就是我们杨家的小圣人了。”
杨愔年幼时母亲便过早去世,他对母亲十分思念。杨愔十岁那年,他去舅舅家串亲戚。舅舅源子恭一直为他有这样一个好外甥感到自豪。他深恐别人不知道杨愔是他的外甥,遂派人给他的一些有声望的朋友送信,说:“今日本欲去贵府拜访,只因外甥杨愔前来看望,恕不能前往,请予见谅。”
一天。源子恭心中高兴,令人做了几个可口小菜,单独和杨愔对饮,边饮边谈。源子恭问起杨倍父亲以及他家其他人的情况,然后又问起他的学业。
源子恭问:“你最近读什么书?”
杨愔回答:“正读《诗经》。”
源子恭问:“可读过《诗经》中的《渭阳》篇么?”
不料,一提起《渭阳》,杨愔便伤心地流下泪来,进而泣不成声。源子恭顿觉失言,有些后悔。原来,《渭阳》这篇诗歌是春秋时秦国康公为思念去世的母亲而作。杨愔对母亲本是一片孝心,提起此诗,使他想起母亲,怎不伤心?杨愔为母亲流泪,也勾起源子恭对姐姐的思念。于是,二人再无心思饮酒,一起背诵《渭阳》,寄托对死去亲人的哀思。从此以后,源子恭对杨愔越发喜爱和器重。
三、口吐牛血
这个故事表明了杨愔从小机警多智。
公元523年,杨愔刚十二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国王阿那瓌率兵南侵,各地镇守官兵不但不抗敌保民,反而趁机反叛,各霸一方,自相争杀。当时,杨愔的父亲杨津为定州刺史,杨愔随父读书。在混乱中,杨愔父子先被一支叛军俘获,后又落到葛荣率领的叛军手中。葛荣早有野心,在消灭了异己力量之后,自以为时机成熟,便登上天子位,立国号为齐,改年号为广安。葛荣做了天子,很需要人才。他对杨愔的才华早有所闻,再见他相貌俊秀,很是喜欢。于是,便令把杨氏父子从狱中放出,几天后,又设宴招待,提出要请他们父子二人出来做官,并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杨愔为妻。
杨津听后,认为杨家几代都受北魏恩宠,葛荣乃乱臣贼子,怎能认贼做父,在他手下做官?便要发作。杨愔却悄悄把父亲衣襟一拉,满脸堆笑地对葛荣说:“您的一番美意,我父子不胜感激,只是此事重大,须容我父子慎重考虑后才可定夺。”葛荣应允。
杨津回到住处,怒斥杨愔说:“我理应当场拒绝,你为什么要拦阻?你难道贪图富贵,想做他的女婿么?”
杨愔见父亲气恼,急向父亲解释说:“我们现在是囚徒,生杀大权掌握在他的手中。此人喜怒无常,滥杀无辜。强行拒绝,只能白白送死。我们用智脱身,方为上策。”随后,他便对父亲附耳说了计策。
第二天,内侍突然向葛荣报告说:“杨愔病重。面色蜡黄,两眼发直,口不能言。”
葛荣闻言,心中疑惑。他想,昨日吃酒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就病了呢?于是,葛荣来到杨津父子的住处。他见杨愔斜靠在床上,神色呆滞,杨津则在一旁落泪不止。他问杨津:“令郎从前有过这种病么?”
杨津边施礼,边泣道:“时有发生,但从没有像今日这般严重!”
葛荣来到杨愔跟前,连叫数声,杨愔只是不语,连眼珠也不动一动。他正纳闷,不料杨倍噗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溅了葛荣一身。污血腥臭无比,葛荣感到作呕,急忙离开。
回去后,葛荣就再也不提要杨愔父子做官的事,更不用说以女儿相许了。平时侍奉他们父子的那些人也不见了。
原来,杨愔是装病,预先口含牛血。他们骗过葛荣以后不久,便伺机逃了。葛荣发现,后悔不及。父子二人终于回到了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