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文君,女,姓宋,因长大后嫁给一姓韦的男人为妻,故称韦宋氏。(我国封建时代的妇女,除了小时候有个小名供父母呼唤外,长大后常常没有名字;出嫁后,就在娘家姓前加上夫家的姓,称为××氏。)史籍未载韦宋氏何方人氏。宣文君是后来她为太学生时,前秦皇帝苻坚赐给她的一个尊号。
宣文君出身于儒学世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她刚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就教她识字了。宣文君十分聪敏,开始时,每天学五个字;不久,每天学十个字;再后来,每天学一百个字也能记住。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十分宠爱。她长到三四岁的时候,便能读经书了。不幸的是,她才六岁时,母亲便因病去世。父亲当时尚年轻,不少人劝其再娶,父亲怕女儿受继母的气,始终没有续弦。
从此,父亲一边躬耕禾田,一边教女儿读书。宣文君小小年纪,不仅勤奋学习,而且对父亲体贴入微。父女俩相依为命,经常一起作文吟诗,倒也其乐融融。
有一天,父亲把她叫到自己房中,神态凝重地说:“孩子,现在是要将一件大事托付给你的时候了。”原来,她家有一部藏书,名叫《周官音义》,被视为宋氏家中的宝贝,世代相传。按说,这种传世家学,应该是传男不传女,以免女儿嫁后流失给外人。她父亲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几次想传给女儿,把书拿了出来,但最终又悄悄放了回去。宣文君早就想读这本书了,可是父亲不开口,自己也不便提起,因为她毕竟是个女孩。所以,今日听父亲一说“大事”,她便猜出几分,于是神情也严肃起来。
只听父亲接着说:“你可能早就知道,咱们家有一部祖传藏书,书名是《周官音义》。这是我们宋氏家族的看家学问,世代相传。这部书是周公写的,其中详细写有关于经纪典诰、百官品物(指典章制度和礼乐)等方面的知识,非常重要。可是,我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儿子,只有你这一个女儿。我经过这几年的观察,看出你虽为女孩,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有能力继承和发扬我们宋氏家学的。所以,我现在决定把这部书传授给你,想必你不会辜负我的希望。”
父亲说毕,就把《周官音义》取出,用双手捧着,郑重地交给官文君。
宣文君闻言,赶紧跪在地上,双手接过书来。她十分认真地说:“请父亲放心,我定要精读此书,以命相护,继承家学。”
这年,宣文君才十二岁。
此后,宣文君在父亲的指导下,废寝忘食,刻苦研读,不久便精通了《周官音义》这门学问。
宣文君长大后,嫁给一个姓韦的人做了妻子;一年后生了个儿子,名叫韦程。因此,宣文君又被人称为韦程母。韦程出生不久,北方兵乱,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宣文君一家这时也被迫离开家乡。他们先逃到山东,后至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在逃难途中,韦程的父亲病倒了,宣文君便把丈夫和孩子安放在一辆木轮车上,自己推着继续赶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宣文君仍不忘包袱里的那部祖传《周官音义》,白天把它背在背上,晚上把它放在枕下,须臾不离。
逃难来到冀州后,宣文君生病的丈夫终于因无钱医治死去。宣文君强压悲痛,卖掉随带的物品,埋葬了亲人。然后,她抱着儿子,背着祖传的《周官音义》,去胶东投靠同乡富户程安寿。程安寿也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宣文君谈吐不凡,知有家传;又见宣文君的儿子聪明伶俐,相貌伟岸,料他必成大器,于是便将他们母子收留在家中。
宣文君在程安寿家中很勤快。她白天上山砍柴,夜晚教子读书。程安寿很感动,他说:“我见过多少读书人,都是士大夫家中的子弟,没有几个能成才的;而韦宋氏母子,生活如此艰难,却母教子学,锲而不舍,真是难能可贵啊!”
韦程长大后,果然博学多识,被前秦皇帝苻坚选入朝廷,任命为太常,受到器重。
有一天,苻坚到太学去视察,以儒家经典考问太学生,他们都能对答如流。但是,当问到《周官音义》中关于典章制度和礼乐方面的知识时,他们却支支吾吾,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苻坚心中很不高兴。
这时,有一个叫卢壶的太学生上前禀道:“中原变化多年,学校大多废弛,书传亦多失散。近年来派人四处搜集,总算找到了不少经典。至于《周官音义》,书是找到了,可是没有人能看得懂,又没找到能讲授此书的老师,故这门课程一直空着。不过,我倒是听说,太常韦程的母亲宋氏,家学渊博,从小跟着她的父亲学习《周官音义》,对该书的字音、解释都很精通。这位老人现在已八十多岁了,但仍耳聪目明。所以,我认为,要开这门课程,只有请这位老人家来做老师,除此恐无人能当此任。”
苻坚听了,心中甚喜,将太常韦程找来问及此事,当即决定请韦程母亲来太学任教,讲授《周官音义》。
韦程回答说:“我素知母亲继承祖上家学,知识渊博,尤精《周官音义》,但毕竟年迈体衰,能否传授,还需先听听母亲的意见。”
苻坚听了韦程的回答,同意韦程问过母亲再作安排。
韦程回到家中,将皇帝苻坚的话对母亲讲了。宣文君激动地说:“祖传家学,今日总算可以发扬光大了。”
苻坚知韦程母同意后,即备下重礼派人前往礼聘。鉴于韦程母年迈,苻坚特下诏,准予韦母不必到太学上课,只在家中开设学馆,令太学生一百二十多人上门求教。为表示对韦程母的敬重,苻坚又赐予尊号,日“宣文君”。
此时,宣文君已八十余岁。她为了使《周官音义》这门学问后继有人,不顾年迈,认真向太学生们解疑答惑。正是宣文君的传授,才使得《周官音义》这门学问能够继续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