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别号右军。关于他的出生年代,史载不一。一说生于公元303年,一说321年,据本书作者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应为公元307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他的祖父叫王正,为晋朝尚书郎;父亲名叫王旷,元帝时为淮南太守。他本人历任宁远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公元355年,因与王述不和,遂辞官,誓不再仕,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他写的字,当时就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关他勤奋好学、聪明机警的故事,也至今被广为传诵。
一、决心练好字
王羲之小的时候,天资聪慧,三岁开始学诗赋,五岁开始读经书,父亲还专门给他请了教书先生。他虽然贪玩,但因聪慧灵敏,对所学功课仍然掌握很快,经常受到表扬。六岁那年,他已能写小文章了。但是,他写字并不用心,不仅潦草,而且歪七扭八,不像个样子。有一次,老师让他写篇作文,正好有个小伙伴等着他去玩,他便三下五除二地草草写完,交给老师后,就往外跑。起初老师还以为王羲之有灵感,不用思考,一挥而就,并深为有个如此聪明的学生而自豪。但是,当他接过作文一看,心就凉了,因为字写得更加不像样子,而且根本看不清写的是什么意思。
先生生气了,急忙跑出门外,把王羲之追了回来,把文章递给他说:“你文章写得很快,但是我看不明白,你自己读给我听听吧!”
王羲之一听,也慌了神,哆哆嗦嗦地接过自己写的文章,低头等着受责。
老师催促道:“愣着干什么?快读呀!”
王羲之迫不得已,只好念了起来。可是,由于他心不在作文上,光想着去玩,写完后连看也没看,就交了上去,现在重新一看,不觉傻眼了,构思混乱,句子不通。特别是他划拉的那些字,好多连他自己也不认识了。只见他满头冒汗,心神不安,念了上句不接下句,有的字端详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模样来。
他悄悄用眼瞅瞅老师,老师气得脸色都白了。他心中越发害怕,文章就更念不下去了。
最后,王羲之只好流着泪说:“先生,弟子错了,任凭先生责罚!”说着,便跪在了地上。
先生见他认了错,又这样痛心,感到他知错改错,态度诚恳,气便消了一半。他又一想,自己早就发现王羲之写字不用心,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一次也没有责备过他。现在发展到这种地步,我这做先生的也有责任啊!想到这里,他上前拉起王羲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唉,这也怪我平时对你要求不严。俗话说,人配衣裳马配鞍,字写得好可是文章的门面呀!”
先生见王羲之听得入神,继续说:“孩子,经典著作你读了不少,难道你没听说过‘见其字如见其人,看其文如闻其声’的说法么?你聪明灵敏,我不愿看着你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有损你的人品形象啊!”
王羲之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先生这一番深刻的教诲,使他幼小的心灵顿时醒悟,字字铿锵地对先生说:“先生,请放心,我一定要把字写好!”
从此,王羲之不贪玩了,把劲用在了练字上。不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也不论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一概不管,除了学习功课,便是专心致志地练字。仅仅半年工夫,他的字就有了明显进步。先生对他大加称赞,家人和乡里也都说他字秀人美。他听了心里乐滋滋的,练字的劲头也更大了,简直入了迷。
七岁那年,他听说卫夫人字写得好,是个很有名的女书法家,便主动前往拜师。卫夫人见他决心大,有志气,字也写得已经成形,便痛快地收留了他。从此,他在名家的指点下,暑往寒来,废寝忘食,认真琢磨,一丝不苟。
一晃三年过去,王羲之写出的字与先前相比,不仅笔画刚劲有力,而且点钩顿挫,各有其姿。卫夫人对他的神速进步感到震惊,常常高兴地对人称赞说:“这孩子书法进步这么快,是我没想到的。用不了几年,他的名气一定比我还要大。”
二、学习不能等
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一本名叫《笔论》的书。他顺手翻了翻,原来是一本谈论写字用笔的书,心中非常喜欢,就背着大人偷偷读了起来,而且越读越有兴致。
有一天,父亲外出回来,见他正聚精会神地读书,而且读到妙处,还手舞足蹈,不禁问他说:“读的什么书啊,使你如此高兴?”
王羲之好像没听见似的,不但没有回答,而且连头也没抬一下。父亲王旷也没在意,便进屋去了。他的母亲见他对父亲这样没礼貌,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到底看的什么书,如此用心,连父亲和他打招呼都没听见。该不是什么坏书吧?”于是,她便走了过去,拿过来一看,见是丈夫王旷平时睡觉前常看的《笔论》,才放了心,便问他说:“你光看书了,你父亲回来给你打招呼,为什么没有回答?”
王羲之低着头说:“我没有听见,真对不起,我现在就去向父亲道歉。”
父亲在屋里听到了,笑着走出来说:“不用了。读书么,就应该专心致志,父亲不怪就是。”
王羲之笑了,母亲接着说:“《笔论》这本书,讲的是写字的理论,你现在年龄还小,能看懂么?等将来长大了再看也不晚。”
父亲一听他看《笔论》,也觉着是早了点,怕他力不能及,便也顺着妻子的话说:“《笔论》的确是本好书,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上一段。按说,你学书法,此书不可不读。不过,你娘说的也对,你现在看不懂,等你长大了,我自然会教你的。”
王羲之听父母这样说,却有不同意见。他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就像走路一样,只有不停地走,才能不断前进。这本书,现在我虽不能完全看懂,只要多看几遍,就会懂的。我现在学习书法正用得着,如果等将来长大了再看不就晚了么?我想请父亲从现在开始,就来教我。”
父亲一听,觉得儿子说的确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但系统地给王羲之讲授了写字的姿势、拿笔的方法、运笔的技巧,还给他讲了前人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张芝,东汉时期著名书法家,擅长写草书,他写出的草书,既有万马奔腾之气势,又有龙飞风舞之美姿,故被时人称为“草圣”。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写完后,又在池塘里洗笔刷砚。日子一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了黑色。
张芝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王羲之。他不禁自语道:“张芝为了练习书法,竟洗黑了一池塘水,那该有多么大的毅力,用多么大的功夫啊!我如果能像张芝那样持之以恒,一定也会有成就的。”
从此,王羲之一边用心学理论,一边勤奋练习写字。年龄稍大一些后,为了博采众家之长,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晋朝以前许多有名书法家的手迹。然后对照每个书法家所写的字,逐一临摹,仔细琢磨,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有感饺子铺
王羲之自从七岁时开始跟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书法,不到三年时间,果然进步如飞,技巧娴熟,点画生姿。特别是看了《笔论》之后,他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字写出来更是浑厚有力,在当地方圆数百里颇有名气。
在一片赞扬声中,王羲之竞有些飘飘然起来,产生了自满情绪。他原本不善言谈,此时偶尔与人交往,说起书法二字,便也夸夸其谈起来。
大概在他十多岁的一天,王羲之去集市游玩,路过一家饺子铺,看到满堂宾客,生意很是兴隆。但更令他感兴趣的,是店铺的那块招牌“鸭儿饺子铺”。他心想,饺子铺就是饺子铺,为什么要加上“鸭儿”两个字呢?而且字也写得不怎么样,仅仅五个字,个个写得既无力又呆板,和店铺那种兴隆昌盛的景象很不协调。他认为,这招牌上的字和他自己写的字,根本无法相比。如果自己为这店铺写上一块招牌,定会使这个生意兴隆的店铺锦上添花。
王羲之想到这里,便信步走进了饺子铺,他要了解这个饺子铺“鸭儿”的含义。
跑堂的迎了上来:“公子,吃鸭饺么?要多少?”王羲之没有理睬,仍往里走,跑堂的并不拦他。饺子铺的外室坐满了来吃饺子的人。他往里走,只见内室门口的左边有一口大锅,锅内的水开着,翻腾起一个个的浪花。锅的旁边,有道一米多高的矮墙,一个个包好了的饺子,从矮墙里边飞出,不近不远,不偏不斜,刚好落在锅的中央。他情不自禁地惊呼道:“真好功夫!”
说罢,他迅速绕过矮墙,来到里边问道:“请问,谁是店主?”
“我就是。公子找我有什么事吗?”
他顺声望去,见是一个年近五十岁的老妈妈,正在忙着干活。只见她一边擀皮,一边包馅,动作非常利落。更使他感到惊奇的是,那饺子皮到了老妈妈的手掌内,放上馅,三捏两捏,形状就像一只小鸭子。鸭饺捏好以后,她头也不抬一下,就扔过矮墙,落在锅中央。不大一会儿,那鸭饺便漂了起来,像一个个活小鸭在水中游来游去,栩栩如生。
王羲之看罢,谦虚地问道:“请问老人家,您这么好的功夫,大概练了不少时间吧?”
老妈妈道:“熟练十五载,深练须一生!”
王羲之听了,为之一动,显得有点窘迫,想说什么又未出口,只是默默地思忖着。
老妈妈见他低着头,也不说话,反问道:“孩子,想什么呢?”
王羲之见问,这才急忙回过神来答道:“没想什么,没想什么!”为了掩饰自己刚才那种窘相,他灵机一动,把话题转到了门外挂的那块牌子上:“老人家,您这么好的手艺,又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不把门外的招牌找人写得好一些呢?”
老妈妈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回答说:“请谁呀?这城中要说字写得好一点的,可能要算上王羲之了。可是,他小小年纪,因字写得好点,就让人捧到了天上,听说现在神气得很哩,谁敢去找他呀!说实在的,他那写字的功夫,有我扔饺子的功夫深么?我看早着哪。”
老妈妈的话,刚好说到了他刚才的窘处,他不由得羞得面红耳赤,只好老老实实对老妈妈说:“老人家批评得对,我就是王羲之,近来确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谢谢老人家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