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个体出生以后,就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把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某些能降低内驱力所引力的紧张状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联系在一起,致使在随后的许多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初生婴儿的生理需要同环境的事物本来没有特定的联系,饥饿最初只能促使婴儿作出紧张的探索活动。但是婴儿一旦体验到(或了解到)激发了活动的结果,他的行为就变得有目标指向了。以后在饥饿再次发生时,饥饿的婴儿立即就会学使自己行为指向他已经“发现”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或奶瓶。当需要同目标发生联系之后,便形成了动机——诱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有机构对能满足自己特定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就有着明确的向往和追求。所谓“诱因”,正是人们利用了个体的这种特定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提供能够获取它的良好机会,所以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有目标指向的行为的作用。
有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当感到抑郁时,她就跑跑步,来驱逐心头的阴云。她说:“通过跑步,至少我觉得我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有一种成就感,于是心情就舒畅起来,不管跑步之前多么烦恼,跑步之后就好多了。”
安琪拉是一位成功的女作家,总是喜欢住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但有一个冬季她不得不到外地写一本书。那一周的天气总是灰蒙蒙的。她感到非常压抑,根本无法写作。安琪拉实际上是被季节性抑郁症所困扰,这是一种光过敏抑郁症,患这种病的人在冬季阳光不足的日子情绪很低落。
研究证实,暴露在光线下,不论是阳光或人造光,都可以减轻这种季节性抑郁症。患这种病的人比较少,但也应充分地注意。让房间的采光更加理想,或多从事户外活动,可以克服这种症状。
以上是关于动机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应酬时,不同的动机可以导致应酬的形式,内容及目的的不同。因此,缺少良好的动机,势必会导致应酬的失败。而有些应酬以个人角度讲是获得了成功,而以国家、集体利益的角度讲却是使之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些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干部,整天忙于各种应酬,其实岂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他人的“突破口”。有一篇小说题目叫《猎物》,说的是某局长被请去打猎,并接受了一支价值不菲的猎枪。当打猎快结束的时候,请他的人便请他“帮个小忙”,他顿时觉得自己成了猎枪口上的“猎物”。
近年来,不正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急于升官、发财的人,当自己膨胀的私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开始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寻找与其需要相关联的“目标”,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向,恰恰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成为他人们“目标”,形成了这些人走向违法犯罪的“诱因”。
英国的外交界有一句格言:英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这类应酬的突出特点。在丰富、熨贴的人情背后,有的是深藏的心机,这就是对权力的屈服,对权力支配的那些东西的渴求。
我们说应酬说到底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记得笔者的一位领导曾经谈到自己应酬的原则是完全可公开的。那么以上谈的这类应酬则是完全不可告人的。如果利益不支配着我们每个人的应酬,而每个人应酬的动机都是隐秘的,还有什么正常的、透明的应酬呢?我们的社会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希望的应酬动机应当是:正当的需要,适度的内驱力和合理的诱因。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应酬而烦恼。
应当说,成功的应酬带给人们的应当是一种正确的成就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在青年和成人的心目中是成就动机中具有决定性的部分。典型的美国人发展了一种为自尊而奋斗的巨大的竟争内驱力。然而在美国那样的社会里,对一个能力有限的人来说,接受了“树雄心”的哲学,就等于给自己产生无用、失望、内疚等情绪作了准备。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也强调个人的奋发努力,但是这种人努力的目标是同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紧密相联的。
在分析一些不成功不正常的应酬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对应酬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应酬的质量。
有的人认为应酬是贬义的,乃俗人所为,对必要的应酬也抱着不屑一顾的否定态度。这其实防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其实人生活在人群之中,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生存,发良良好的小环境,我们应当抱着一种宽松的态度看待必要的应酬。******曾经用红辣椒招待来米高扬,在饭桌上巧妙地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的,但是中国人却与俄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外交有的时候也是一种高明的应酬学艺术。
而有的人则对应酬的对象持不同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到一个寺庙拜坊。刚开始庙里的和尚对他不冷不热,说:“座。”倒一碗茶说:“茶”。知道他是一个官宦后态度的改变,说:“用茶,请座。”待到知道他是苏东坡以后,连忙说:“用好茶,请上座。”苏东坡当即作了一副对联:“茶,用茶,用好茶;座,请座,请上座,”讽整了那种在应酬中“看人下菜碟”的的势利态度。应当说在应酬中,上级、同事、上级、男女老少应当一视同仁,这样你才能是一个成功的应酬者。
我们说对待应酬,应当持一个良好的适度态度,其中包括对待庆酬的对象,应酬的方式等等,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一个好的心境。
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群体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的动物。人之所以称为人,就因为他立足于社会,有广泛的交往。在交往中人们之间产生各种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友谊美化一个人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充实感情生活。所以每一个对生活有所追求的人,都追求友谊,即使一个对生活绝望的人,都会从友谊中觅到生机。
友谊沟通着情感。一位哲人说,一个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个快乐,一个痛苦被人个人分担就成为半个痛苦。人人都需要朋友,因为人的情感需要交流,需要倾诉,需要疏导,而朋友是感情沟通的通衢宽梁。
友谊蕴含着力量。歌德一度曾对生活绝望,是席勒的鼓舞,使他重新认识了人生,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可见,友谊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友谊给人带来稳定和安全,使人获得快乐,友谊使我们在相互帮助,相互批评中得到完整和发展。当今信息时代,更需要人们之间的不断交往,建立纯洁的友谊关系,使人们共同合作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正如成克思所说:“友谊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最近有些心理学建议,让病情较轻的人多读一些有关抑郁症的书,进行自我健复。若两周后没有好转或你总是有自杀的念头,那么最好去看心理学医生。最后请记住一句话:“决心帮助你自己才是好心情的关键。”
最近有些心理学家建议,让病情较轻的人多读一些有关抑郁症的书,了解这种病发生的原因及本质,对心情有一定帮助。
晕轮效应
人们在应酬中,会因对某个人的个别特征印象特别突出,以至于对他的或特点特征缺少清晰的感知,往往从对方这一个别特征而泛化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和外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
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如有的青年人由于对自己倾慕的、知心的朋友的某一特点特别喜爱,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所谓“一俊遮百丑”,甚至爱屋及乌。
应酬中这种认识上的偏见是很容易发生的。产生这种心理偏见的根源在于信息不足的判断及定势作用。即根据很少的信息,就做出或好或坏的判断,而后再这个判断推论其它的交往。因此,我们在了解、评价某个人时,首先要注意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凭一时一事就对他全部给予肯定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