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总是从有问题需要解决开始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满脑子不装事,没有一丝牵挂,灵感自然无从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灵感的“种子”,不先播下这些“种子”,又何谈收获“灵感之果”?假如笛卡尔没有将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望着天花板上的苍蝇就能产生灵感呢?
2.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
光有种子是不够的,要想让种子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一片沃土,而经验和知识就是那“一片沃土”,也是产生灵感的基础,它们与获得灵感的可能性成正比。
3.对问题要有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
“不思而至”,这是灵感出现时带给人们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没有一定时间的反复思考作前提,灵感是不会光临的。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这样评价:“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它不爱拜访懒惰者”。“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说的也是这个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十分风趣地嘲讽过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窟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天空……温柔的灵感也不会光顾他。”
灵感是一位高傲而奇怪的客人。你缺乏诚意又没做好准备工作,即使你三请四请,它也不会赏光。反之,它会屈驾不请自来。
4.要有解块问题的强烈欲望。
对所思考的问题,要求解决它的欲望越迫切,越有激情,促使显思维与潜思维积极进行各种试探的推动力就越大。问题的久悬不决甚至会使思考者坐立不安,食不甘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显思维全力以赴,同时也给潜思维连下了“十二道金牌”,敦促其加紧活动,早日完成奉献灵感的任务。笛卡尔上述灵感的出现,是与他“有很长时间总是在思考那个问题”分不开的。
5.紧张之后进入身心放松状态。
经过一定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中断思考去干别的事情,特别是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显思维“下岗”,这样有助于潜思维发挥其作用。如同绷紧了弦的弓箭,只有松一下,才能使箭头有力地射向目标。笛卡尔上述的灵感,不是在“床上休息”时出现的么?
6.要有及时抓住灵感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精神准备前面谈了很多,不再重复。物质准备就是随时备好纸和笔,将它们记录下来,以防“怎么也想不来了”。
激发和利用灵感的关键,一是要有效地将显思维中思考的问题交给潜思维去配合思考;二是要有效地将潜思维思考的成果转移到显思维中来。以上种种归纳总结,仅供参考,读者更应根据别人的经历与自己的亲身感受,找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更多、更好能激发和利用灵感的方法来。我们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四、创新的意义和内涵
没有人天生就是科学家、大元帅、企业家,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智慧都需要培养,人类的一切情感和思想都需要滋养。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青年人不仅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
美国有一些经营状况非常好但鲜为人知的公司,他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一般在50%—90%。霍尔曼·西蒙研究了500家这样的公司,得出了9个共同特征,其中第5个特征是“极富革新精神”。西门子公司平均每100名员工约有10项专利,在建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费希公司平均每100名员工拥有234项专利,可以想象这些公司的企业家是如何地具有有创新意识,世界级富豪保罗·盖蒂的经营之道有8条原则,其中第4条是:“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方法,以改良产品及服务,求得增加生产、销售和降低成功”。第6条是:“一定要不断寻找新的或未开发的市场”。可见,创新在保罗·盖蒂的经营之道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总理必备的心理素质,创新素质无疑是可以塑造和雕琢的。对人类创新思维的形式和发展,现代心理学做过许多实验,从实验的结果看,先天的智力和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主要因素。所以,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创新需要善于观察和实践,创新还需要训练。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必由之路。中外诸多企业家和总经理们以他们的经历诠释和演绎了这一切。
1.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
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新之前,我们的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才能构想出改进的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为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
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一个这样的问题:芝加哥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然后,费米自己回答说:“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每个家庭有4口人,而全市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芝加哥共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五分之一的钢琴需要调音,那么,一年共需调音5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调音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连锁比例推论法”,实际生活中经常适用,尤其对于决策的企业总经理来说,如果头脑里没有事先的知识积累和预备性常识,如何作出合理的预测和准确的市场判断?要生产任何一件产品,如果对于销售层面、销售量等相关因素不清楚,就没有办法作出任何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总经理往往预先掌握了大量知识。
2.创新需要善于观察和实践。
拥用知识固然重要,但间接知识往往不如直接的经验立竿见影。况且,书本知识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创新的因素。因为创新往往是对旧有事物和旧有格局的否定,是对潜在力量和萌发因素的挖掘,这决不能离开坚持不懈的观察和实践。
前述香港“诚德电讯集团”的董事长梁理文成功之道在于每在关键时刻寻求到新的产业进行开发,这实在得益于他一贯坚持观察的良好心态。当他在假发生意上兴旺之时,不忘观察假发市场的衰势;当他在电子表行业蒸蒸日上时,不忘分析无线电话业的市场潜力。这种一既往的观察和实践使得她“巧妙入市场,快捷离市场”,始终依靠创新获得先机。
位于北京西三旗的北新建材集团的主要产品占有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得益于他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管理的推动以外,始终坚持观察和分析市场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集团的总经理宋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每天都认真研究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和资金变动表,及时根据市场变化集中资金,开发优势产品……”这样的一贯观察和分析使北新建材集团每每依靠不断创新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的宁红集团是一个以保健茶为核心的现代化集团,该集团创业初期曾面临负债780万元的困境,正是由于总经理涂翌利率领集团精干力量开发新产品,使得宁红集团走出了一条新路。1991年春节刚过,宁红的几十名精兵强将奔赴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国内的“回归大自然”之风已经悄然兴起,生活富足的城市居民渴求身体健康,而市场上的保健品虽然花样繁多,但优劣难分,而且保健茶处于萌芽期,市场品种稀少,保健功能也处于摸索阶段,国内的市场潜力巨大。正是在这样全面而细致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涂翌利成立了“宁红保健茶开发中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推出了大量保健茶的新品种,在国内同行企业中获得了领先优势。
创新在这里不仅是企业兴旺的促发因素,更是维持企业长盛不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还将是推动企业走向未来辉煌的关键因素。
3.创新需要训练。
创新既然属于一种思维和心理领域的内容,那么它肯定可以而且必须经过训练。盲目地创新不但无助于事业,反而会给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美国克林登玻璃事业公司总经理夏摩礼·赫顿·杰尼尔就是一位重视对自己进行创新意识训练的典型。他每天都要坚持听一个小时的研究创造的报告,否则便会抑郁不乐。正是由于他本人的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该公司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夏摩礼·赫顿·杰尼尔也自豪地说:“克林登不断地创造范围广大的新产品,但不论举出其中任何一种新制品,我们都不能明确地称其是本公司的代表制品,因为新制品仍在研制中。”
因举办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而闻名世界的美国人尤伯罗斯开创民间办奥运会的先例并且一举赢得2.5亿美元,他自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参加了一次短期的思维培训班。他采用了出卖火炬接力权,拍卖组委会一切用品等前人从来没有实行过的经营方式,为组委会获得了超出世人预想的收入,也从此开创了民间举办奥运会赢利的历史。
90年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大量公司企业家学习创意的好现象。1993年,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首届“企业智囊训练班”。而向全国招生,北京、南京、合肥、无锡、南通等地的企业界人士踊跃报名,其中不乏公司的总经理,有的总经理在学习以后深深地感到“脑筋开了窍,一辈子受益无穷”。可以预见,时代的发展会促使越来越多的总经理重视自己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意恒等式
创意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创意是人脑思维的产物,但并不是有了思维就必然产生创意,创意是先前没有的思维。人如果产生思维定势,就不能产生创意,只有积极思维,并运用有效的创造力去推动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在千变万化的情势中不断地进行开拓性地思维,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产生创意。可以说:创意=独特思维+创造能力。
1.创意产生的前提
要制造或产生创意,每个人在主观上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动机;这个动机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但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第一位的。
例如:一家美国食品公司在参加一次展览会时,由于报名晚而被安排在顶楼最偏僻的角落,光顾者当然少得可怜。于是老板想到一条妙计,在底层撒下许多铜牌,并在铜牌上写着“拾到此牌者,可到顶楼1068室换取纪念品”,结果使生意一下子火起来。
这个创意的前提就是“怎么去吸引顾客”,而且是有意的,因为它是先有目的的。
又如: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与牛顿的头产生合理地撞击,使他产生了关于引力的设想,最终使他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创意的前提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与牛顿的头产生合理撞击”,这个前提当然是无意的,牛顿并没有想到苹果会掉下来,也没有想到会与他的头产生什么关系,在此之前更没有意识到万有引力问题。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创意的产生都离不开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在创意的产生过程中是第一位的。
2.创意产生的基础
创意的产生是以材料的积累和用脑素质为基础,这在创意的前提条件里是第二位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材料的积累,包括专业知识信息的积累、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积累等一切知识的积累。所谓用脑素质是指智力开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以上文所说的两个创意为例:如果那个老板没有经商的经验,没有其他社会知识的积累,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用铜牌去吸引顾客”的创意。如果把一个建筑师放在同样的场合,他也许就不可能产生那样的创意。物理研究是牛顿的专业,专业知识就是产生那个创意的基础。再者说,尽管在苹果与他的头发生碰撞的一瞬间之前,他并没有考虑什么引力问题,而在此之前他必然是思考过的。如果是一个搞商业的人,他恐怕连引力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想到这个问题呢?
用脑素质,其实就是一个智商问题,就是灵活用脑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仔细、思维敏捷、敢于创新。而这与知识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反应迟钝、墨守成规的人都不可能有什么创意。
任何创意的产生都少不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能量的储备和灵活用脑、开放思维,这是产生创意的基础和根基。
3.创造力迸发“灵光闪现”
创造力与革新是紧密相伴的,它们的结晶就是创意。创造力迸发,产生灵光的一瞬间,思维突破了原有定势,一个伟大的创意就产生了。
一个伟大的创意能成就一番大业,能使逆境扭转,能拓展一个事业或挽救一个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突破原有定势,爆发出新的创造力。
生活中的习惯势力的作用是很大的,人们总是习惯于顺手的、熟悉的、老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定势”。要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下不断进取、不断创新,首先要打破这种抱残守缺、拒不纳新的“心理定势”。
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行销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的销售额达63亿美元;1984年,可口可乐占领了世界非酒类饮料市场的36%。相传,可口可乐的配方严格保密,仅为几个人所知,密藏在亚特兰大市银行的保险柜里。在可口可乐声誉卓著、畅销不衰的情况下,公司决定改变配方确实是非常大胆的举动。
1985年4月24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宣布,改变享誉世界的可口可乐饮料的配方,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