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有相同的叛逆思想,所以贾宝玉可以断定这首诗是潇湘妃子所作,因为他能够看出这首诗中林黛玉的苦闷,他也会对林黛玉过着的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报以同情。而在这首诗中宝玉还能够看出柔弱的林黛玉骨子里渴望冲破束缚的倔强,只可惜她的力量终究有限,她无力撕破这层层罗网,而在这种情况下她又生出了更多的无可奈何,难道这些还不值得读者同情吗?
《桃花行》将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香消玉殒做了非常清楚的写照,曹雪芹是睿智的,他在写作上很有分寸,他将这种暗示和象征写得隐隐约约,似乎能够感受到,又似乎看不到,让几百年之后的人们在看到这样的描写时能够浮想出一个美人的逝去,能够给予足够的同情,却不至于让人悲伤哭泣!
显然在《桃花行》中表达出来的感情,要远远浓于《葬花吟》,似乎给人感觉其中永远跳跃着一个灵魂,这或许就是这首诗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而这也或许就是林黛玉的个性。
一个这样的美人,面对封建势力的重压寄宿在别人的篱下,整日浸泡在悲愁的泪水之中,虽然对于爱情的理念越来越有信心,但是命运根本没有给她绘制蓝图的机会,她的一片慧心只能一次次接受现实的洗礼。此时,当她面对大好的春光和茂盛的桃花,她的心事被触发了,如此的情景交融,林黛玉借助桃花表达了自己渴望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浓烈愿望,同时也将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带给自己的沉重伤害展露出来。所以,当贾宝玉看到这首诗之后立即断定是出自林黛玉之手,他知道诗歌中的语调全部都是林妹妹的,也只有林妹妹能够写出这样的哀音!
林黛玉的生活中少不了爱情和诗歌,而她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将这两者结合,是充满诗意的爱情,不经过任何世俗的洗礼,在她的诗歌中将对贾宝玉的爱进行升华,而这些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慰藉。《葬花吟》是这样,《桃花行》又何尝不是?只不过《葬花吟》的伤春是伤而且痛苦的,《桃花行》的伤春是忧伤的;《葬花吟》带着激昂的情绪,而在《桃花行》中则显得平静很多。这个时候的林黛玉已经不是第二十七回葬花时的那个林黛玉了,当时的林妹妹追求却不知道结果,所以她感觉到前路荆棘重重,但现在她已经得到了自己要得到了,而也失去了自己不想失去的,此时她的努力已经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她所能做的就是等待,在泪水中等待下一次痛苦的理由!
《葬花吟》空枝见血,《桃花行》泪眼易干。
当年的葬花人是个浪漫的渴望生出双翼自由翱翔的妍质风流人物,现在的行歌者已经花容已去,满脸憔悴。贾宝玉看完诗歌之后的泪水自然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知道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也知道她的心境。
而贾宝玉的泪水没有让其他人看到,只是悄悄擦去,其实这就是此时他们之间关系的写照,他们已经懂得用心灵沟通了,语言显得多余。
林黛玉写出《桃花行》不久,贾政就要回来了,而风闻此消息的大观园乱作一团,本来应该由林黛玉发起的桃花社,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耽搁,因为贾政回来之后必然要过问贾宝玉的功课,单就书法临摹就能让贾宝玉很头疼,在探春、薛宝钗每天的帮助下,以及贾宝玉自己的努力下,到3月下旬的时候凑了一些,但还是有所欠缺,此时正好紫鹃前来,她送了一卷东西给贾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
看,在贾宝玉最为焦急的时候,还是林黛玉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而她的帮助不但毫不声张,且连字体都和贾宝玉的完全相似,可见二人的感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笔者在第一遍看《红楼梦》的时候,年龄尚小,且不明白其中的感情,而等到长大一点再次看到这段描写时,恍然大悟,原来两个人的感情便是如此。
飘泊亦如人命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柳树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她永远是那么精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是在很多时候,提起柳树,当枝条飘舞、柳絮满天飞的时候,总是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苦涩,这种小情绪无法让人平静,自然也没法子让人忘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句句悲伤的句子,总能够将人带进愁苦的情绪之中。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人们的活动范围也有限,就算是生离也犹如死别一般,似乎下一次见面的日子遥遥无期,所以古时候的人认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们也愿意在和好友分别时折断一根柳条插在他的肩膀上,从而寄托自己的祝福。这种习惯慢慢成为了一种习俗,柳树也就成为了送别和离愁的代名词。就连浪漫的李白笔下也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句子,而此也勾起了人们思乡的情绪。“诗佛”王维也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翠绿色的柳树又一次成为了离别情绪的代表,被折断的柳条已经见惯了离别,而漫天飞舞的柳絮似乎在不断诉说着离别者的悲戚!
曹雪芹的一生是坎坷的,所以在他的《红楼梦》中同样不乏柳树的描写,不乏关于柳树的诗歌。而其笔下才华横溢的林黛玉所作的《唐多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人们会在春天的时候在百花洲祭祀百花仙子,每年的百花节逐渐成为了盛大的节日,人们会在这里献上五彩缤纷的植物,同时也会吟诗作赋,把酒诉说。
唐代的张建封金屋藏娇爱妾关盼盼于燕子楼,两个人浓情缱绻,而张建封过世之后,关盼盼终日以泪洗面,追思恋人,最后无以诉说自己的悲苦,于是自尽于这所他们的小屋。
百花洲是花残的地方,燕子楼则是人亡的地方,无论哪里都带着一种干枯的忧伤。
在林黛玉的句子中,花粉在百花洲坠落,芳香在燕子楼凋零,将暮春时期柳絮的飘零和这两个地方特有的哀伤气氛融合,读来让人体味到淡淡的消逝伤感!
林黛玉是感情细腻的,同时也是蕙质兰心的,在她的诗歌中总是将比喻和拟人用到了极致,凡是在对自然事物的哀伤之中,总能够将自己飘零的身世寓于其中,引起后来者的一声悲叹!这首诗歌中同样展露了这种感情。
“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柳絮在风中飞舞,这本是非常常见的暮春时期景色,但是这些却让这个娇滴滴的林妹妹起了怜惜之情,绵延无边的春风中,抱团飘落的柳絮是那么孤苦无依,也是那么渺小,它们没有任何的依靠,就好比是薄命的红颜。
林黛玉咏的是柳絮,实则表达着自己的感伤。
林黛玉有着显赫的家世,自己也是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甚至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评价。当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的时候就起了萌动之心,温顺多情的林黛玉有如此的敏感显然很合适。可是从小丧母,让年幼的林黛玉失去了完整家庭的呵护和温馨,所以她逐渐有了消极的情绪,之后在本应该人生最美妙的时候,父亲也离开了人世,家道从此中落,此时的林黛玉彻头彻尾是一个悲伤者,再加上其天生体弱多病,终日和药丸为伍,慢慢地对天气、饮食、生活环境等都有了敏感之心,命运让她过早接触了生命的残忍。
林黛玉刚来到大观园的时候,处处小心,仔细观察和揣摩着每个人的气质以及地位,仔细判断每一段对话,渴盼能够在这个大观园中求得安身立命。她的这种小心翼翼让人感到心酸,本身就柔弱多病,之后父母双亡,现在又不得不寄人篱下,所以在面对其他人张扬个性的时候,她只是悄悄躲在自己的潇湘馆之中,守着自己的一方小世界。她无法安慰自己多病的身体,但是她看到柳絮飞、花落会感到莫名地忧伤。在面对贾宝玉的关爱时,她一方面渴盼这种感情的出现,一方面又要压抑自己的好感和期待,慢慢地贾宝玉成为了她心中唯一能够依靠和依赖的人。但是命运又一次和她开了玩笑,“金玉良姻”让她心中唯一的依赖也倒塌了,希望从此破灭。
这里对柳絮的描写,何尝不是对林黛玉自身命运的吟叹!就像她不喜欢春天的饮酒和唱戏,却独独喜欢树下的落花,她会亲自拖着花铲将这些落花下葬,她可以理解那种自生自灭的痛苦,她在落花上看到了自己,当然她也希望有个人能像自己葬花一样,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