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
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爷爷奶奶要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我们知道观察的任务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如果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那么孩子观察的目的性就会比较明确,观察的时候注意力也会更集中,观察的效果自然就会更好。
妍妍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都非常重视妍妍的教育。
有一次,爷爷从一本书上看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才会思考,并且通过不断的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较为深入、细致的结论。爷爷觉得这个方法很有道理,决定试一试。
一天,爷爷见妍妍正在欣赏客厅里的花,便对她说:“孙女,爷爷问你个问题。你说同样的花儿,放到阳台上和客厅里,一段时间后花的颜色还会一样吗?”
妍妍想了想,说道:“应该是一样的吧。”于是,爷爷便和妍妍一起做起了实验,他们把其中一盆花放到阳台上,另一盆放到客厅里。这样一来,妍妍的观察兴趣高涨起来,她一会儿跑到阳台上看看,一会儿又返回到客厅里瞧瞧。爷爷告诉她:“一时半会儿你是瞧不出有什么变化的,得过两天才有变化。”
几天后,妍妍果然发现两盆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客厅里的花颜色更黯淡一些,阳台上的花颜色更艳丽一些。经过比较两盆花的生长条件,妍妍认为是“太阳晒”的缘故,爷爷趁机告诉妍妍这是“光合作用”的结果:客厅里的花受到阳光照射少,只产生了极少量的淀粉,因而颜色会暗淡一些。
为了求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爷爷还和妍妍一起用碘酒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果然如爷爷说的那样。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妍妍的观察兴趣,还让她在观察中学会了更多的知识。
妍妍的爷爷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孙女明确了观察目的,学会了观察,更加善于观察,祖辈不妨学习借鉴。
2.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大自然对孩子来说,是一本没有字的百科全书。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因此,爷爷奶奶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孩子打开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亲近大自然,学会观察。
8 岁的雨泽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小男孩。和同班同学比起来,雨泽的观察能力是比较强的,这都得益于奶奶的教育。
雨泽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带着他去公园玩。祖孙二人或者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或者游戏于弯弯的林中小道,或者散步于碧波荡漾的小河边……此时,奶奶总会不失时机地告诉雨泽:“乖宝贝,你说这块草地是什么形状的?”“泽泽,你看奶奶发现了一枚很漂亮的树叶。”“乖孙子,你看看碧绿的水面,多好看啊!”……雨泽并没因为奶奶的“唠叨”而感到厌烦,反而在奶奶的引导下喜欢上了大自然,喜欢上了观察。
现在,雨泽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为了培养他的观察兴趣,奶奶依然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带着他出去玩。
由于经常和奶奶亲近大自然,雨泽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视野也开阔了。在玩的过程中,他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经常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无形之中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忙于工作,无暇经常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相比之下,比较清闲的老人更有优势。那么,老人不妨像雨泽的奶奶那样,经常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尽享天伦之乐,同时也让孩子爱上观察,学会观察。
3. 让孩子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祖辈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事实证明,任何重大的发现,都是经过不断的观察、对比、研究,才得出科学结论的。
因此,爷爷奶奶平时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细节,让孩子专注于某一事物,学会持续观察。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
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观察的孩子。观察自然,观察昆虫,成为他童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在田野里观察飞来飞去的小飞虫、蹦蹦跳跳的蚱蜢、忙忙碌碌的蚂蚁和蜜蜂,而且一看就是几个钟头。每次当他观察昆虫时,时间仿佛在他的世界中静止了。
一天夜里,小法布尔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他看着看着,忽然觉得周围越来越亮,一抬头,才知道太阳已经从东方徐徐升起了。
还有一回,小法布尔在大路边,看到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只死苍蝇。蚂蚁们像在紧张地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调兵遣将,有的传递信息……小法布尔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他趴在路边,掏出放大镜,一动不动地观察蚂蚁们的行动。下地劳动的人们从他身边走过,都看见他趴在地上,当他们结束劳动回家时,发现他竟然还趴在那儿。
长年累月的观察,让法布尔产生了许多疑问和思考。这促使他爱上昆虫学,热切地想知道有关昆虫的一切,并最终成就了他在自然科学上的伟大事业——小法布尔长大后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并著有十大卷本的科学巨著《昆虫记》。
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孩子能够被他认真观察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从而也会勤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