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患歇斯底里失语症的32岁男人,除了嗫嚅作声之外,完全说不出话来。一天,他踩到了香蕉皮,不幸撞到了计程车玻璃,随即呕吐了两天,无疑,他脑震荡了,但脑震荡并不影响他说话,因为他的喉咙完好无损。他完全说不出话达8天之久。他把意外事件提请法院诉讼并把责任归咎于计程车司机,要求汽车公司赔偿。我们不难了解:假如他丧失了某种能力,他在诉讼中所占的地位将有利得多。也许意外事件给他的震惊,让他真正发现了自己说话的困难,而事实上,他也没必要大声说话。
这个病人曾找过一位喉科专家,但却毫无结果。我们要求他说出最早记忆时,他说:“我躺在摇篮里,来回晃荡。我仿佛看到挂钩脱掉了,摇篮掉下来,我也受了重伤。”没有人会喜欢跌跤,这个人却过分强调摔跌。他的主要兴趣都集中在跌跤的危险上。“当我摔下来时,门打开了,妈妈慌张地跑进来。”他用跌跤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同时,这个记忆也是一种抱怨和谴责。“母亲没有照顾好我。”同样的,计程车司机和汽车公司也都犯了类似错误。他们都对他照顾不周。总想让别人承担责任,是这类被宠惯孩子的生活模式。
“5岁时,我从20英尺的楼梯上摔下来,有5分多钟说不出话来。”他对丧失语言的能力非常敏感,摔跤成为他拒绝说话的原因,现在只要一摔跤,他便自然说不出话来。如果要治愈他,就必须要让他知道他犯了错误:跌跤和丧失语言能力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同时,要让他看出在一次意外之后,他并不需要继续嗫嚅作声达两年之久。然而,在这个记忆中,还显现出他为什么难以了解这些事情的原因。“我的妈妈又冲了出去,”他继续说道,“看起来非常激动的样子。”在两次意外事件中,他的跌跤都吓坏了他的母亲,并吸引了她对他的注意。他是个想要被宠爱,想要成为别人注意中心的孩子。他要别人为他的不幸付出代价。其他被宠惯的孩子,若发生同样意外,也会这样,但他们应该不会拿语言失常作为工具,这是我们病人独有的商标,是从他经验中建立起来的,生活模式的一部分。
一个26岁的男青年,总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8年前,父亲把他安插到经纪行业中,然而他一直不喜欢,最终选择了辞职离开。他想去别处再找份工作,却一直没有成功。他抱怨不已,难以入眠,经常有自杀的念头。当他放弃经纪行业的工作后,他曾经离家在另一个城镇中,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不久他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结果又回家和家人一起生活。
在他的生活中,母亲对他溺爱异常,而父亲却对他滥施权威,他的生活就是对他父亲威严无声的反抗。他在家中是惟一的男孩,而且是最小的。他有两个姐姐,最大的老是想管他,另一个也相差无几。他的父亲对他总是不断地吹毛求疵,他因此而深刻感受到,只有母亲是他惟一的朋友,除此之外,他的整个家庭都在压迫着他。
直到14岁,他才开始上学,后来,父亲为了让他能够在农场帮忙,而把他送进了农校。这个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相当优秀,可是却下定决心不当农民。因此,他的父亲把他安插入经纪行业中。奇怪的是他竟然在这工作上熬了8年之久。原来,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母亲的缘故。
童年的他,懒散而胆小,是个怕黑、怕孤单的小孩,但总有一个人经常注意他、安慰他。对这个青年而言,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他不认为与人交往是件简单的事,但是当他周旋于陌生人之间时,却也觉得相当自在。他从未谈过恋爱,因为他对恋爱没兴趣,而且他也不想结婚,因为他认为父母的婚姻不是完美的。
父亲依然逼迫着他,执意要他从事经纪行业。但他自己很想进入广告界,而他相信家庭是不会给他钱让他开拓事业的。在这一点,我们能直接感觉到他行动的目的是在反抗他的父亲。当他从事经纪工作时,他已经能够自立,可是他却没有想要用自己的钱来从事广告工作。直到现在他才想起来要以它作为对父亲的新要求。
他的最初记忆,很明显地暴露出了一个被宠惯的孩子对严格的父亲的反抗。他记得他如何在他父亲的餐馆中工作。他喜欢擦洗碟子,并把它们从一张桌子搬到另一张桌子。他爱玩弄碟子的行为惹恼了他的父亲。当着顾客的面,父亲打了他一记耳光,从此,他的整个生活成了一场反抗父亲的游戏。他没有工作的诚意,能使他满足的,只有伤害他的父亲。
他有自杀的念头也不难解释。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想要自杀时,他的意思是说:“我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是罪恶的。”他对职业的不满也都归咎于他的父亲。父亲每提出一项计划,做儿子的均表示反对,但是娇生惯养的他,却又无法独立开创自己的事业。找工作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想嬉游,但对母亲,他又有合作之意,所以,看起来又像是想找工作一样,然而,又该如何用他对父亲的抗争来解释他的失眠呢?
若他睡不着觉,第二天他就没有精神工作。他的父亲等他去做事,他却疲倦得无法动弹。当然,他可以说:“我不想做事,我也不要受压迫。”但是,他必须考虑他的母亲和他经济状况欠佳的家庭。假使他干脆拒绝工作,他的家庭会认为他不可救药而拒绝再资助他。他得找个理由下台,结果他找到了这种表面看上去无懈可击的毛病,那便是失眠。
我给他一个劝告:“今天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你若一直担心随时都会醒过来,这样你明天就会很疲劳。你要想:明天你累得不能工作时,你父亲怒火冲天的情形。”我要他面对事实。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激怒并伤害他的父亲。我们若无法制止这样争战,治疗便不会有效。我们都能看出,他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他现在自己也明白了。
这情形和“奥迪帕斯情结”非常类似,这个青年一方面想伤害父亲,而对母亲却非常依赖,可这却与性无关。母亲宠爱着他,而父亲对他却毫无怜爱之意。他所受的错误的训练,使他对自己的地位做出错误的解释,遗传基因在此毫无作用。他的烦恼并不是由杀死部落酋长的野蛮人的本能中繁衍出来,而是从他的经验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培养出这种态度。我们只要给他一个像这个案例一样宠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凶恶的父亲就可以了。若他也反抗他的父亲,而没有办法独立地解决自己遭遇的问题,那我们要采取这种生活模式便是极简单的事。
家庭的影响
在研究成人时,总会发现:儿童早期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挥之不去的。这会烙入他的生活模式中去。发展中的困难都是由家庭中的敌意和合作精神所致。如果环顾我们的社会生活,并问为什么敌对和竞争是它最显著的一面——事实上,不仅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如此——那么我们便会认识到:人类都是在追求着想要成为征服者、想要超越并压垮别人的目标。这种目标是早年训练的结果,也是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未曾受到平等待遇的儿童努力奋斗、拼命竞争的结果。只有给予更多的合作训练,我们才能避免这一类的错误。
一、母亲的影响
每个婴儿自降生之时起,已经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就无法辨别他的哪些特征来自遗传。每种可能是遗传的基因,都因被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面目全非了。她的教子办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所有潜能的发展。
每个婴儿自降生之时起,已经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就无法辨别他的哪些特征来自遗传。每种可能是遗传的基因,都因被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面目全非了。她的教子办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所有潜能的发展。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许多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一心想要赢取他的感情,并维护他的利益,才会得到这种技巧。
母亲的各种活动显示出她的态度。每当她抱起她的孩子四处走动,对他喃喃细语,替他洗浴,或喂他食物时,她都有使他和自己发生联系的机会。如果她对自己的办法掌握得不够,或对他们缺乏兴趣,她势必会做出粗野的举动,引起孩子的反感。她若学不会怎样帮孩子洗浴,孩子会对洗澡感到厌恶,不仅不和她产生亲密的联系反而会设法逃避她。她安置孩子上床的方式,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必须非常巧妙到位,她照顾他或让他独处的技巧,也必须恰到好处,不差分毫。她必须顾及他的整个环境——新鲜的空气,房间的温度,营养的状况,睡眠的时间,身体的习惯,以及整洁卫生等。在每个小地方,她都供给孩子一个喜欢她或讨厌她、愿意合作或拒绝合作的机会。
所有的技巧都是长期训练和培养兴趣的结果。所以母亲的技巧,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母亲的准备在生命的早期便已开始了。我们从一个女孩子对比她年幼孩子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母道”的第一。对男孩和女孩应施以不同的教育,不能让他们误以为将来他们要从事完全相同的工作。假如我们希望培养出很有技巧的母亲,我们必须教育女孩子了解母道,让她们喜欢当母亲,把母亲的工作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里,当面临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时,就不会感到失望。
研究表明,母亲保护儿女的意识,胜过其它任何一种意识。在动物类中(例如在老鼠和猿猴之间),母道的驱力已经被证实较性或饥饿驱力强,如果它必须在上述几种驱力之中选择一种,占最优势的必定是母道的驱力。这种力量的基础并不是性,它出自合作的目标。母亲常常觉得她的儿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由于她的孩子,她才和生活的整体紧密联系;她才觉得自己是生与死的主宰。我们在每位母亲的身上,多少可以发现:她因为有了孩子而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一件创作作品。她以创造生命而感到自豪。现实中,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追求优越地位的一种表现。这让我们明白:为了人类的缘故,我们如何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把优越感目标应用于对别人的兴趣上。
母亲和外界的种种联系并非很简单,她和孩子的联系不应过分强调。
不管是为了母亲,还是为了孩子,这一点都必须加以注意。过分强调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都会被忽视。即使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稍稍加以重视,也会应付得比完全漫不经心来得好。
她的孩子、丈夫以及围绕她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和母亲发生关联。这三种联系需要她凭借常识,给予相等的注意,冷静对待三者的关系。
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就难免要宠坏他们而很难使他们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在她使孩子和她自己成功地联系上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然而,假使她自己对这位父亲缺乏兴趣,这项工作几乎就不可能完成。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们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普通的人。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首先,她必须给予孩子一个信赖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将此信任与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
有个女孩在住院的四年时间里,非常受医生和护士关心。双亲也很体贴,但回家几个礼拜后,他们的关心少了。
假如她要求某件东西而不能如愿时,她会把手指头放进嘴里,说:“我还是住在医院里吧!”她提醒别人:她曾经生过病,并且想要再回复到能让她随心所欲的情境。
她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怀或关心,所以常喜欢谈她的疾病或动过手术。
有时,曾令父母大伤脑筋的孩子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会恢复正常,不再使父母困扰。
我们已经说过,身体的缺陷是孩子们的一种额外负担。但是,我们也说过,它们并不足以解释性格上的不良特征。因此,身体障碍的消失是否对这种改变有所影响?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例子:有一个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孩子,他说谎、偷窃、逃学、残忍、不服从纪律,在学校惹出了许多麻烦,他的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因此主张应该送他进感化院。
这时,这个孩子病倒了,由于患了结核症,在病床上躺了半年,当他病愈之后,成了最乖的孩子,这场疾病产生的效果让我们难以置信。
很明显,这种改变是由于他认清了以往的错误之故。以前,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他的哥哥,并觉得自已被忽视。
而患病时,他发现自己是众人关注的中心,每个人都围着他转、竭力帮助他,照顾他,所以便在潜移默化中放弃了“别人总是忽视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