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越感的目标
优越感的目标是在摸索和测绘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
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的四五年间,在黑暗中摸索获得的。如同盲人摸象般,凭感觉捕捉到零星的暗示之后,便作出自己的解释。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测绘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过程也是千变万化的。例如,有一个人立志要做医师,然而,立志要成为医师并不意味着仅是希望成为科学或病理学的专家,他还要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比别人更特殊程度的兴趣。从中我们发现,这原来是他用来补偿自卑感的一种方法。因为我们常发现医师的儿童时期大多很早便接触到了死亡的真面目,而死亡又是给予他们最深刻印象的人类不安全的一面。也许是兄弟或父母过早死掉了。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上,他们便为自己或别人找出更安全、可靠地抵抗死亡的方法。另一种人也许以立志做教师作为他的具体目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教师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假如一个老教师的社会感很低,他以当教师作为优越感目标,可能就是想统治知识较他低下的人,他可能只有在和比他弱小或比他缺乏经验的人相处时,才会觉得安全。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平等对待他的学生,他真正是想对人类的福利有一番贡献。但教师之间不仅能力与兴趣的差异很大,而且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影响,当目标具体而明朗之后,他们都会用各自的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以及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一个人可能改变目标的具体化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的职业一样。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他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依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若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三角形在概念上始终一样。个人的整个目标亦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无遗,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优越感的追求极具弹性,现实中,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他在努力的某一方受到阻挠时,便能另外打开一条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极端地认为:“只有这一条出路,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我们不打算轻易就描述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者,但我们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成为神的努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以这种方式表现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类似的理想,连教育家们也希望把孩子们塑造得如神一般。在古训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炼得近乎神圣。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据说:尼采在发疯之后,在写给史村保的一封信中,曾经署名为“被钉于十字架上的人”。只有发狂疯癫的人才会不加掩饰地表现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世人注目的中心,成为四方膜拜的对象,能主宰超自然力量,并能预言未来。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宇宙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世俗的生命,还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存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宗教的训诲里,只有神才能永生,且历经沧桑而不朽。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以不同程度采用了此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一旦把优越感具体化后,在生活的模式中,无论是个人的习惯还是病症,对其达到具体目标,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为,来达到他们心中所谓的优越地位的目的。他们不会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理所当然就应该有此病症。
四、优越感的害处
如何才能帮助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并设法帮助他们。他们所犯的惟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有个男孩是班上最懒惰的学生,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总是如此糟糕?”他的回答是:“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既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会注意他们?而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吸引别人注意或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现状,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起效用。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所以他这样做完全正确。
此外还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后于人,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生活方式却和他迥然不同。他的哥哥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如若我们认清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他的“愚蠢”确实是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和限度就会比一般人低。即使犯了错,也不会被责备,这不是愚笨,而是装傻。
从古至今,不论是治疗上还是教育上,一般都是对症下药。而个体心理学对此态度却完全相反。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想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学校。假使我们在这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途径来达成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恰恰是相同的。例如,假设一个人患有偏头痛之疾病后,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时,头痛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并可以免去许多社交问题。同时,它们还能帮他对他的下属、妻子以及别的家属乱发脾气。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方式呢?站在他的角度看,这一举措乃是一明智之举。无疑,我们可以用能够震惊的解释来“吓走”他的这种病,正如战场神经病的病症可以用电击或假手术偶尔“吓走”一样。也许医药治疗也能使他在这一点获得解脱,并使他难以再沿用他所选择的特殊病症,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好自己的头痛,他会再患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依旧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毛病。有一种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自己的病症,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使之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尝试的神经病而已。因此,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此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联便是我们所要探求的。
倘若有个老师在教室里爬上一架梯子,并坐在黑板顶端,看到这一行为的人可能都会想:“这个人疯了”,他们不明白梯子的作用,这个人为何要爬它,为何要坐在那么不雅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他想要坐在黑板顶端,因为除非他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否则他便会感到自卑。他只有在能够俯视他的学生时,才感到安全。”他们便不会以为这个人疯得那么厉害了。他是用了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具体目标。梯子看来是一种很合理的工具,他爬梯子的动作也是按计划而行的。他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他对优越地位的理解。假如有人说服他,让他相信他的具体目标实在选得太糟,那么他便会改变他的行为。但是,假如他的目标保留不变,而他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他会用椅子再接再厉地爬上去。假使椅子也被拿走,他会跳或运用他的肌肉和四肢来攀爬。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原有的习惯和态度。
再举一例,便可很容易辨别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有一个16岁的女孩,从7岁便开始偷窃,12岁起和男孩在外面过夜。当她出生时,她的父母正好处于争执的高潮,因此,她的到来并不受母亲欢迎。她从未喜欢过她的女儿,在她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在这个女孩2岁时,她的双亲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离婚了。她被她的母亲带到祖母家里抚养,她的祖母对这个孩子非常宠爱。当这个女孩子来看我时,我用友善的态度和她谈话,她告诉我:“我不喜欢拿人家的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游荡,我这样做,只是要让我妈妈知道:她管不了我!”“你这样做,是为了要报复吗?”我问她。“我想是的。”她答道。她想要证明她比她母亲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比母亲软弱。她觉得母亲不喜欢她,而受自卑情结的困扰。她错误地认为能够显示她优越地位的惟一方式就是到处惹是生非。其实,她的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出于报复心理。
如何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并设法帮助他们。他们所犯的惟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对优越感的追求隐藏在他们从事每一件人类创作之后,它是所有对我们人类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的。然而,真正能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别人也能从中受益。如果我们以这种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的人并不存在,神经病和罪犯也明白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自己的生活模式找出合适的理由,以及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有你的份。”为使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他们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
人性的记忆
所有心灵现象中,记忆最能显露人的秘密。记忆是可随身携带、并能使人想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的东西。记忆绝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接受到的多得不可计数的印象中,选出来记忆的只有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有重要性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并反复不断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或安慰自己,使自己的精力集中锁定于自己的目标上,并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行为模式来应付未来的生活。
一、早期的记忆
一个人是趋向合作,还是破坏合作;是勇气十足,还是自卑沮丧;是准备施予,还是只想收受;是希望受人支持被人照顾,还是充满自信而能够独立自主……凡此种种,都和个人的早期记忆有关。
人类的早期回忆特别重要,我们可以从记忆所显示的生活模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中判断:一个孩子是被骄纵宠惯的还是被抛弃遗忘的。他学习和别人合作到何种程度,他愿意和什么人合作,他曾经面临过什么问题,以及他如何应付它们。在患有视力困难而曾经训练自己要看得更真切的儿童的早期记忆中,我们曾看到许多和视觉有关的现象。他的回忆可能一开始就说:“我环顾四周……”他也可能描述各种颜色和形状。行动困难,而希望自己能跑能跳的儿童,也曾把这些兴趣表露在他的回忆中。儿童时代起便牢记在心的东西,必定和他个人的主要兴趣非常相近,要想知道一个人的目标和生活模式,我们便要知道他的主要兴趣。这个事实使早期的记忆在职业性的辅导中,具有重大的价值。此外,我们在其中还能看出儿童和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至于记忆的正确与否,倒是没有什么关系。在记忆中,人们往往认为:“在儿童时代,我就已这样了”或“在儿童时代,我已发现世界就是如此”。这些个人判断都来自于记忆,同时,这也是记忆的最大价值及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