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实效性,顾名思义就是实际效果、效用、成效和效益状况。实效性作为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结果,一方面是衡量功过是非、成败得失的最终尺度,另一方面又是反观、回溯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逻辑起点。实效性在不同领域和学科有不同的体现,这种理论教学实效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从显性目标看,首先表现为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认同并接受马克思的正确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积极参加围绕教学展开的各项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从隐性目标看,通过系统掌握相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把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认识实效性,还必须澄清现实中存在的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实效性等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触信息广泛,尤其对经济现象极为敏感和关注,他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知识和热点问题,但作为政治理论课,它担负着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能简单地为投学生之好而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地侃谈;二是一味强调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表现的作用,虽然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要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方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受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能把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简单地等同起来。
二、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疑惑问题是什么,又如何能解呢?因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备课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民情和党情,比较贴近实际生活,但也最容易在学生中产生理论与现实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困惑。
笔者在每学期开学之初,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并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切实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难和困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
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笔者让学生写出希望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解决哪些平时关注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西方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因为利益关系,还是我国市场经济本身就有问题?”,“面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我国深化改革的政策是否应作适当调整”,“何为美国次贷危机,它对美国经济、中国经济及全球经济有什么影响”,“中国应该如何惩治腐败?”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不仅关注时事,而且勤于动脑思考,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和及时解答,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程吸引力的。传统的上课来、下课走,平时师生不见面的方式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现代发达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大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联系方式如电话或E-mail 等,方便学生课下和教师进行思想交流,每学期之初,笔者都把各种联系方式留在课件上,学生特别喜欢通过E-mail 与笔者联系,除了问学习上的问题以外,有的同学甚至把失恋的痛苦向笔者倾诉,这种课上课下的交流与沟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除课堂讲授外,教师还应注重个别辅导,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两类学生需要个别辅导,一类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有浓厚兴趣、勤于思考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堂的教学内容,经常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以外的问题;另一类是基础较差,对课堂讲授内容不能理解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或课后约定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解惑,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拓展教育的空间。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期即将结束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写出本学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体会、收获和建议,许多同学都感觉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获益匪浅,了解许多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解决了许多思想困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应该增加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应该给同学更多在课堂展示的机会,可以在课前增设一个环节,让同学走上讲台讲提前准备好的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应该多播放一些相关的声像资料和教学片,活跃课堂气氛,调节上课情绪等。这些来自学生的建议,反映了学生的心声和要求,尽管我们在教学中也一直在探索和尝试这些方法,但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今后可以加大这些方面的力度,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虽然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党建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但如果教师一味讲解教材内容,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空洞,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这门课是一门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课程,因此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和核心。
一要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问题,增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现实性。政治改革与民主问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与法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共产党的拥护问题。对这一敏感话题,教师不能回避,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部分时,我结合美国大选的实例及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了鉴别能力,认识了民主的本质及西方民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二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增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时代感。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各种矛盾不断向纵深发展,十七大的召开,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所以课堂内必须体现十七大精神和政策的解读,笔者尝试要求学生党员带头学习,课下分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和收获,由学生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相结合在课堂上宣讲的形式,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许多同学在宣讲的过程中不仅准备了PPT,还准备了内容生动的音像资料,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针对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我国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利益调整更加频繁,宏观调控更加有力,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时,就可以联系我国人民币升值问题,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就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时,国家通过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在内的各种宏观调控措施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分析。在讲“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时,结合博鳌亚洲论坛上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总结讲中国经验的示范效应和世界影响。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缩短了学生与理论的距离,突出了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三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的针对性。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部分时,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学生头脑中都产生过国有经济比重下降是否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疑问和困惑,针对学生实际思想状况,课堂上笔者引用了大量最新、翔实的关于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和数据,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心服口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但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因此不但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需要阐明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旁征博引,用大量和广泛现实事例和实际材料来论证这一理论,力求理论内容少而精,论证资料广而博,真正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试是学生最关心的教学环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怎么考,决定着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长期以来本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一直是侧重基本知识掌握的闭卷考试,致使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课,考前临时突击一周,凭着较强的记忆力,也能考较高分数,考过以后就全忘了,这种考核形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程本身的重视和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大胆尝试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应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包括闭卷、开卷、写论文、写调查报告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开卷和写调查报告是较理想的方式,开卷考试的题目在书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本身的现实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调查报告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方式,应鼓励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作为平时考核的一种辅助形式。目前我们实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并入下学期平时成绩的做法,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信息共享,致使有的同学根本没有做任何的调查,就从网上下载一篇敷衍了事,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该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一些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写出实践报告。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促使学生平时就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的组成可以包括讨论课发言、课堂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课后小测验、考勤情况等,这些做法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容易控制和操作,对于平时成绩优秀者,可以尝试采取免去期末考试的奖励措施,这样,学生会将主要精力用于平时学习,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考试试卷的设计上,要减少死记硬背题目的数量,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除了常规的选择、辨析、论述题之外,增加材料分析题的比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功能探析
吴琼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0044)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功能非常丰富,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道德和法制观念及方法论熏陶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而且还是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功能 思想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的设立有一些预设功能,且其功能还会随着社会进步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素质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日益丰富,诸多功能之间也呈现出整合化特征。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高屋建瓴地把握住这门课程的功能,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的实际,不断深化对于“基础”课功能的认识,才能够化解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