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石簣居士問。師在此作麼。答曰。看華嚴合論。曰師在室中著此小小境界。當看是論。曰不然。却是室外者更當看也。曰何謂也。曰居室者必知室外有空。空外更有空可謂小不迷小。大不著大。內外該融。小大相入。只恐在室外者。迷此六合一總之空。不復知空外有空。界外有界。豈知華嚴法界中十方各具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更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耶。故當看也。居士曰。多知多知。
太史又問曰。師於禪門用力久矣。而夢昧為有無耶。如或有之。何方以制之。師曰。世稱無夢者有三焉。一者七住已還。想陰已盡。此乃定力所持。故得無夢。證者之事。經云。想陰盡者。夢昧俱息。猶如晴空。二者用功真切。窹寐恒一。信力所持。故得無夢。初心之事。如服丹藥。壽千萬年。非是本有。三者倦勞之極。或無明濃厚。失憶為忘。妄謂無夢。非實是無。深成不覺。愚者之事。予於三者未有取焉。何則世之人徒以夢為夢。覺為覺。而不知覺即夢。夢即覺也。若覺是實。則無入夢。若夢是實。應無有覺。居覺非夢。居夢非覺。猶明暗相傾。何有自性。別有國土夢。五十日乃得一覺。彼得不為夢。是而覺非者乎。如是則我世界中曷嘗非夢。而。曷嘗非覺乎。以此而推。則彼定力所持。是名假惺惺。信力持者。是名強作主。諸佛成就夢中佛事。所謂說夢法。度夢眾生。開夢方便。坐夢道場。現夢神通。入夢涅槃。菩薩修夢萬行。獻夢供養。聲聞緣覺得夢解脫。入夢禪定。人天三途夢受果報。入夢生死。爭夢人我。說夢是非。造夢惡業。轉夢輪迴。居士興夢問。山僧起夢答。縱之亦夢。制之亦夢。止之亦夢。作之亦夢。說到此間。忽見那吒太子執降魔杵當頭一揮。雖覺腦門磕碎。猶未醒在。
魯據梧朱交蘆諸子過訪。問曰。經云。世界山河大地皆因妄想結成是否。師曰然。曰和尚為我想得一錠金否。師曰得。曰何不與我一見。師曰。子嘗於閒寂之時也想杭城否。曰想曰。正當想時。彼處樓臺殿閣人物街道皆儼然否。曰然。曰既然如是。何不拈出來與山僧一看。曰然則然矣。只是拈不出。曰若然者。子尚拈不出。爭教山僧又能拈出與子看。子如一想。則有一城景致儼然在目。若千想萬想。則有千城萬城景致各各儼然在目。彼亦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彼城非無。不去故此想非有。以非有非無故各住一際。各住一際。故一人想則城現一人想中。若千人萬人想則城現千人萬人想中。曾無定體不因一人想而城為之一。不因多人想而城為之多。故曰。非如非異。非實非虗。非如故非一。非異故非多。非虗故隨想成辦。非實故想處不真。子如一念不生。山河大地當下泯絕。何處更有山河大地來。是知一切皆隨想念建立。故云三界惟心。萬法惟識。豈虗語哉。
有新戒欲募緣造寺謁師。師誡之曰。大抵出家。人要以生死為本。福緣次之也。昔者楊岐老人親總十年院事。及住楊岐。屋頹壁敗。門人欲修飾之。老人誡却之。葢老人親從此中過來。艱辛備歷。乃有此語。可謂曾為浪子偏憐客矣。今之人不聞如是之訓。纔出家來。把個脚跟未穩話。丟向一邊。祇欲幹辦緣事。以消歲月。倘因果一差。失脚三途。經劫罔返。此事且置。祇如因正果正。福享人天。何曾不云迷中倍人。何也。大凡人都被善惡二種因果輪迴六道。自己佛性終成迷背。故曰。作善則善現。作惡則惡現。真心則隱沒。豈不見梁武帝問達磨云。弟子造寺度僧有功德否。磨云。實無功德。功德在自性中求。豈外求耶。如此。則我出家人不以生死為念。向自性中求。可乎。曰然福德亦不可少耳。如某某修營寺宇。嗔怒無當。人不為過。豈非福力所持耶。師曰。實非福力。乃魔持耳。棗柏曰。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修菩薩行者。慎勿起嗔。苟有一毫嗔念。則有一分嗔怒魔增其勢力。捨命之後。繼有福德。報為大力鬼王。并修羅夜义之類。福消報盡。還墮三途。曰起嗔如是。未審修道還有加勢力也無。師曰有。華嚴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菩薩。各有如來威力加被。說當位法門。是其義也。曰若然者。佛與魔果何物耶。而能與人勢力若是。師曰。本非外物。皆自心之力。法爾如然故也。譬如世人燔燒屋宅亦用火。蒸煑飯食亦用火。燒煉丹藥亦用火。凡用火之時。各有一分自然風力。與之俱發。成熟其事。燔屋邪也。煑飯正也。煉丹道也。風火皆無分別。而能隨事得失。亦猶佛魔無有分別。而能隨心是非。藉風發火。因心成事。皆不得而異也。良繇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熟。今人不了自心。甞隨境轉。魔得其便。牽入惡道。皆繇未明佛性。自無作主。使之然也。豈魔佛云乎哉。如此。則子所言福德亦不可少。其可信諸。不可信諸。
有客游禹陵過訪。問曰。彼中有窆石甚異焉。師曰。何謂也。曰始吾於無心之際。推之則動。其後著意推之則不動。其故何也。師曰。破色心論云。佛說心力最大。水無香故動作勝地。火無香味故動作勝水。風無色香味故動作勝於三大。心非四大。故動作勝於諸大。是知無心之力。無有限量。其量能轉天為地。轉地為天。大中現小。小中現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故淨名以不思議目之。夫不思議豈容有心乎。心思一萌。則屬分限矣。昔者鳩摩羅什年七歲時。隨母往燒香。寺中有銕鉢。可受石餘。什即置之於頂。乃作念云。鉢甚大。我年甚小。得無重耶。不覺失聲。鉢尋墮地。母問曰。何也。什曰。我始無心。置鉢於頂。不覺其為重。無端分別。鉢大我小。寧無重乎。即覺甚重。力不能戴。故失聲耳。是時羅什即悟萬法皆惟自心。無有他物。以此而推。子之始也無心。故能動石。次也有意。故不能動耳。是以箭穿石虎。非人力之能為。酒勞三軍。豈麯糵之成就。是皆本乎無心。神而應之。略著思惟。即已不堪也。吾知諸佛凡夫。本不相隔。但十二時中。其神機注發。不能自知耳。
只玄居士問。格物物格意旨如何。師彈指三下。曰某甲特來禮拜。求脫生死。師云。居士未發足之前會得。方脫得生死。於今開口已錯了也。不見古人道。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一念發心。是汝脫生死處。一路而來。是汝脫生死處。士禮拜而出。師喚云。來來。我再向汝道。士回首。師云。我向汝道了也。士擬議。師云。去。明日來。僧問。離心意識參。絕凡聖路學。某甲無奈心意識混擾。不能直進。乞師方便。師云。還識心意識麼。曰不識。師曰。識尚不識。欲離何物。譬如世人結冤。而欲遠離。必先知其結冤之繇。然後與之遠離。
僧問。古人道。離却心意識。絕却凡聖路。然後有參學分。某甲欲離心意識未能何也。師曰。心意識作何形狀。有甚冤尤。汝欲離他。送至何方。僧曰。恁麼則無心意識耶。師曰。汝適來要離心意識。如今又怕他無那。汝知之乎。夫心意識者。聿起名心。思惟曰意。分別曰識。名雖有三。其體惟一。惟一之體。其性無生。無生之性。應用有別。故立三名。能一念不生。前後際斷。尚不名一。何況有三。學者循言背旨。起心動念。皆歸迷悶。若不妙悟真源。終無自濟之日。故古人多方提唱。無非欲令人忘心頓證。誰知反起心識。牽動前塵。致使醍醐翻成毒藥。可悲也夫。
明翮問。某甲看個拂子放下因緣。只是教人休歇去。莫是化城事否。師曰。不是你看他古人問如何是法身。竪起拂子。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放下拂子。豈可作放下論耶。若真正悟明。放下不放下。總是閒話。所以道末後一著。始到牢關。絕後再甦。欺君不得。
僧舉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某甲看經數年。竝無入處。未審和尚有何方便。師云。汝疑向有無處著脚那。曰。某甲不向有無處著脚。師曰。你豈不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狗子何謂無佛性耶。作此疑否。曰然。師曰不然。要會這些。須向此老未開口已前會得。始獲安樂。若向他舌頭下會取。直饒千萬劫。竝無會時。何以故。此事不在語言上故也。
僧問。丹霞劈佛。和尚鑄佛。是同是別。師曰。丹霞劈佛。和尚鑄佛。僧擬再問。師曰。似欠伶俐。首座曰。是便是。只是與古人相違。師曰。前人已納敗闕。你不可復踏故穽。若要安樂。直似嬰兒相似。始得恁麼。所以寶鏡三昧云。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哆哆啝啝。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到恁麼地。始獲大體。更得大用。始可為人。
內翰黃慎軒。侍御左心源。給諫蕭九生。尚寶劉自明。同會於白雲觀。慎軒問。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只如真與識神作麼生分別。師曰。此極易耳。但未獲一番妙悟。似難辯白。且如教中云。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即此一語。得失相半。何則。葢所謂但落言思。早已不是。實惟親到一番為妙耳。只如山僧在越之時。有人問予上京之程。予嘗答之。所謂北關而至於蘇州。鎮江。淮安。濟寧。臨清。以及張家灣。進海岱門。雖與人說。實未曾到。而心中未免惶惑。今也既已來此。始知前之所說不謬。惶惑之心不待制而除之矣。人或問之。所答如前。祇我一人。名同境同。言同句同。其間一真一假。不待辯而明矣。是知前之所說。似是而非。所以不能自盡其疑也。今之所說。親到了然。所以是非不能及也。故古人石火電光之機接於人者。葢欲其親證之也。苟能親證。所謂真耶。識耶。亦不待辯而明矣。
司業傳商槃問曰。某於禪門用力久矣。亦嘗有悟。對機問辨之次。未能痛快。不知過在何處。師曰。公之所難。難在為人。而獨不知難於自為也。故吾嘗以二事驗人。而未見有透之者。何為二事。一者驗於文字。夫文字。即諸佛言說法身也。汝云曾悟者。悟自心也。自心即是佛心。既悟佛心。當解佛語。既解佛語。便能於諸佛所說經教。諸祖差別機緣。一見了然無有疑惑。如或有疑。則所言悟者未必然矣。二者驗於自心。於日用應酧之際。似有一分作主。為物所寄。是誠不覺。此且置。只如離物寂靜之時。跏趺坐禪之際。中間似有一物。上下往還。所謂是是非非。得得失失。疑疑惑惑。取取捨捨。還得安帖否。如或安帖。則盡世間。所有草木。盡化作人。一一人具無量舌。一一舌具無量問難。一一問難具無量差別。非前非後。一時問來。只消彈指一下。悉皆答之矣。可謂得大無畏。具大自在。間或未得安帖。何必云對機應酧之際未能痛快。當寂然無事之時。早已誵訛了也。故曰。人許我易。我自許難。又曰。惟人自肯乃方親。公宜勉諸。
太常趙石梁問曰。吾家新喪二孫。不覺心動。欲歸一探。師曰。公有靜功可持。云何心動。曰雖有靜功。遇境不能不動。未知過在何處。師曰。譬如琉璃。乃世間之至寶。有人持之不捨。孜孜護惜。是人豈無食時睡時。屙時倦時。當是時也。釋之不可。持之不可。何也。持之妨事。釋之防碎。於是取捨惶惑。有不勝言者。爭如不貴琉璃。手不持物。於一切時。縱橫自在。任運施為。無往不可。較彼寶琉璃者。又何如耶。所以諸佛拔凡夫五欲亂心。但以方便言說而教導之。使之發心。拔二乘偏空定心。必以不思議神力而激動之。然後發心。故迦葉云。五欲凡夫於無上道而有返復。我等皆無。又云。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以此而觀。則知公有靜而有不靜。若凡夫者。無靜則無不靜。故曰。一切凡夫。本來圓覺。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莫不皆言本來如是。擬心趨向。則非是相乖矣。太常曰。這個意趣。畢竟如何。師曰。如來臨滅度時。大眾不勝其哀。是諸菩薩。天人國王後宮夫人。并婆羅門。各各以上妙供。倍倍增勝。持以上佛。而皆不受。純陀者工巧之子。無一物將來。何以如來受其最後供養。記彼滿足檀波羅蜜。葢如來極唱最後之微意耳。且如來入滅度者。根身器界。正報依報。一切盡捨。乃名滅度。而諸菩薩。既有以持來。如來欲何受乎。設有受之。欲置何所。故純陀無物將來。正適如來無受為正受矣。般若云。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此類彼。如合符節。故香巖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連錐也無。類而推之。則知香巖老人非無原矣。
嚴印持居士問曰。今人參禪。甞有錯認者。過在何處。師云。如人失却一包銀子。左尋右尋。忽然尋著一包珠子也不認。尋著一包金子也不認。畢竟尋著自己這一包方纔說是了。士云。倘渠尋著金珠時。便認了如何。師云。除非是渠欺心。要他的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