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等价交换、赊销让渡以及货币流通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经济关系便随之产生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以信用为基础,缺乏信用的市场交易是寸步难行的。
随着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国家所推崇的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是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和同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制度建设,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与成熟,关键是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与完善。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形式是等价交换即同等价值量的相互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法保证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因此等价交换只能通过不等价交换来实现,但从长期看,从全社会看,商品是等价交换的。这种等价交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市场交易中,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条件、权利、机遇应是平等的,它严格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权利;二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换是在相对独立、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存在强买强卖和任何附庸关系;三是商品交换严格按照等价交换的公平原则进行,不公平的交易是难以成立的。然而传统的等价交换原则,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交易双方在权利、机遇、地位、价值平等的同时,更需要交易信息的公开、对称、确定与平等,如果双方掌握的交易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不确定、不平等,这种交易结果也难以公平和平等。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不确定,不仅会使交易有失公允,加大交易费用,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与信用危机,而传统经济理论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切交易风险与信用危机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可以说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包括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都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信用危机的真正根源。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其中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正常情况下,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所拥有的信息足以使生产与销售有效运行。然而在特殊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却会导致市场失灵甚至产生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传统经济理论都是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下的产物,即市场交易中每个参与主体都拥有对等的完全信息,其作出的决策都是在完全信息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参与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其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只是掌握程度不同而已。换句话说,现实中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不确定是一种常态,这就使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失去了合理性与科学性。用完全信息假设条件下建立的经济理论指导现实中不完全信息的市场经济实践,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正是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与信用危机的原因,理论与实际的不相符合甚至背离,是传统经济理论的致命弱点,也是为什么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和经济学理论屡遭质疑的症结所在。
于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成了对付经济危机的治本之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市场信用体制。信用作为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有时也将资本主义制度称之为信用制度。马克思指出:“商业信用,即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但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完成。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几乎成为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成为各国政府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特别是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国家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上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也越发显示出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