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反映的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一词,最初来源于生物学对动物聚群特征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用“聚集强度指数”来定量描述动物的聚群行为。生物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也就此专门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七天七夜之后,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在人类社会,我们也和动物一样,有“随大流”的取向。所以,现实生活中,羊群效应比比皆是。选择餐馆时人们愿意选择最热闹、顾客最多的地方,网上冲浪时喜欢浏览点击率最高的网站,看电影时也会选择票房排行较好的影片……
涉及经济领域,特别是投资决策时,羊群效应就更加明显了:基金经理在决策时往往会跟从其他基金经理的一致选择,中小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更会依赖“大户”的投资决策。可是,根据别人释放的信号做出自己的决策是否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我们决策时的风险呢?抑或是羊群效应本身就是造成投资的高风险和股市剧烈波动的根源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句形象的描述:“投资就像是选美,只有跟随大众的品位才能有所斩获。”早在1936年,他就发现了投资活动中的非理性羊群效应问题,他指出:“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群体偏激,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着整个市场的行为。”这种在已有的社会公共信息(市场压力、市场价格、政策面、技术面)下,市场参与者观察他人行为并受其影响从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做出与其他人相似的行为的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就会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更多人的加入增强了固有选择者的信心,同时向周围发出更加诱人的信号,吸引了更多加入者。但是如果有特别强烈的反向信号出现,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这些人也会一窝蜂地逃离,一次性地扭转整个趋势。
延伸到金融市场,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多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个性化有效信息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羊群效应引起信息阻塞,使得投资者不能迅速、完整和准确地得到和利用有关某项资产的信息,资本的价格变动不是内在价值的反映,而是“某种莫名的群体偏激”,以致出现了大量的价格泡沫和股价的异常波动,引起传染效应及危害金融系统安全,极大地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正常运行。其对价格信号的干扰造成了大量错误的资源配置,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当局势出现逆转趋向时,投资者集体非理性的应对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避免陷入令人深恶痛绝的羊群效应当中呢?
对于投资者而言,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市场极端不稳定,信息极端不确定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
从监管部门来看,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稳定具有消极的作用,全市场范围的羊群行为还将引发深层次的金融动荡。因此,要减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应该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展理性投资教育;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组织方面的限制;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虑创新性、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真理不会因为人们的蜂拥而上就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切忌盲目跟风。即使作为跟随者也一定要时刻做好准备,积蓄力量,有后发优势,常法无定法,出奇能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