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指通过以高于原价的价钱卖出一些活动的票的人。黄牛党是指黄牛的组织。黄牛通常会购入大量音乐会或体育活动的票,促使门票售罄,令一些迟来而又真的想看该活动的人买不到票,于是他们唯有向黄牛购买。
自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包括在此前就已实行实名制的高铁(G字头)和动车(D字头)列车的所有铁路列车都将加入实名制购票的行列。实名制的全面推开,无疑是对“黄牛党”们的一个沉重打击。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对黄牛持否定态度,原因是人们认定黄牛党让原本可以低价购到商品的人不得不花更多钱购买同质的高价商品。但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说,曾几何时“黄牛遍地”也有其根由。
黄牛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在早期抢购大量某种稀缺商品,然后以高出购入价的价格售出,从价格差中获利。可这里面也存在不同的问题:
我们以音乐会门票为例,假设音乐会卖100张票,票价100元,其中10张被黄牛党买到,并以200元价格卖出。刚好有100个人想要购买音乐票,那么必将有10个人不得不选择买高价的黄牛票或是不去音乐会。假如10个人最后都决定购买黄牛票,那么很显然,由于黄牛党的存在,从黄牛党那里买票的10个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同样以演唱会为例,那么假设票数还是100张,而有200人愿意以100元的票价购买门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前提,无论如何,都将会有100人无法参加演唱会,这其中一定有人愿意以高于最初的价格买入门票。由于10张票被黄牛党购入,那么,愿意以200元买票的10人将获得这10张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有没有黄牛党,总会有100人参加演唱会,100人不能参加。现在我们想知道的是黄牛党从中获得利润会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当黄牛党手中门票数较少时,我们分析后会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黄牛党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劳动——例如为了买票而事先查询时间,通宵排队,收购门票,并想办法售票——虽然由于最终他们售出的还是原本买入的商品,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创造价值,是对资源的浪费。
不过我们发现“黄牛交易”贱买贵卖的性质也更像商业资本运作的模式。按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可知,商业资本在市场中有很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黄牛交易”虽然没有明显体现这些特点,但“黄牛交易”的存在仍为部分人提供了便利。由于黄牛交易存在这个特点,部分人会认为黄牛交易是完全合理的,这也是我们解析黄牛交易的难点。
从微观角度我们很难说“黄牛交易”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为它看起来是有利又有弊的。那现在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黄牛交易”,首先,我想先引入垄断的概念,还是以音乐会门票为例,当100张音乐会的门票,有80,甚至90张被黄牛党买入时,这时就会产生很恶劣的后果。因为票大都集中在黄牛党手中,他们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垄断,便可以大规模的提高票价。由于大多数票都在黄牛党手中,对想要参加音乐会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就不得不普遍付出额外的花费。
介于音乐会的售票方与消费者间黄牛党这个环节,使消费者的成本大大增加。我们已知在多的这个环节中,门票本身并未增值,对大多数人而言,事实上买票的过程变得更加麻烦(这导致购票者付出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减少)。这样直接导致了社会成本的增加与资源的浪费。而对购买黄牛票消费者而言,由于花费了本可以避免的金钱,也一定会产生不愉快,愤怒的感觉。
现在,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就是没有黄牛党,那么原本只有10名消费者买到了100元门票,现在变为100名,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少数没有买到票又愿意花更多钱买门票的人会感到遗憾,但大多数人不必付出额外的资金。比起上一个案例中消费者普遍付出额外资金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黄牛党占垄断地位的情况,鉴于该情况不具备普遍性,我在这里进行一下归纳演绎。假设将音乐会的范围扩大,将门票的“黄牛交易”近似地看成所有“黄牛交易”的总和,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结论:当“黄牛交易”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时,对消费者和经济社会秩序的影响较小,但当“黄牛交易”的规模过大时,则会有极坏的影响,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害,甚至是引起经济社会秩序的紊乱。
我们已经明白,宏观来看,“黄牛交易”是不利于消费者和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的。另外,抛开经济学的角度,由于“黄牛交易”本身不合法,导致不会有一个行业准则来限制“黄牛交易”,黄牛党成员鱼龙混杂,从黄牛党手中买到的东西质量往往没保证,例如假火车票,假电影票等。这毫无疑问构成了对消费者的犯罪会对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都应受到打击与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