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企业的破产往往是因为不盈利导致的,只要有钱可赚,企业是不会倒下的。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看一份资料:
一项权威的研究表明,将近4/5的破产企业是盈利企业,它们倒闭并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流断裂。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并不能保证其现金流量能应付债务的还本付息;另一种情况就是不能保证其现金流量满足公司进一步投资增长的需要,而出现“盈利性破产”。盈利性破产是由于我们平时受到一种假象的蒙蔽——“账面利润”,很多企业在一片大好景象下破产了,直到企业倒下,老板还在困惑——也没少赚钱啊?怎么就过不了这个槛了?
在这里,我们要引进一个经济学上的专业术语:叫“黑字破产”。黑子破产指的正是这种账面上有利润,资产负债率也不高,但账面上没有现金,企业陷入缺乏现金的危机中,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又不能启动下游生产,陷入关闭、倒闭之境的情况。
要弄清盈利企业为什么会突然倒闭,即“黑字破产”?我们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账面利润”与“实际利润”的区别:
账面利润的呈现方式忽视了“资本成本”,给人一种“资本免费”的误导,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本,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长期资金两部分。借入长期资金即债务资本,要求企业定期付息,到期还本,投资者风险较少,企业对债务资本只负担较低的成本。但因为要定期还本付息,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自有资本不用还本,收益不定,投资者风险较大,因而要求获得较高的报酬,企业要支付较高的成本。但因为不用还本和付息,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小。所以,资本成本也就由自有资本成本和借入长期资金成本两部分构成。这些资本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我们的“利润”忽视了这个成本,就会产生“现金流中断”。
利润和现金流量之间具有差异性。如果某公司收入是100万元,而成本费用为80万元,则利润为20万元。如果上述收入都是现金性收入,成本费用都是付现性项目,则利润20万元与现金净流量20万元是等值的。但是,如果因为竞争激烈,该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而采用了大量的赊销政策,使得收入并不全部是现金收入,而只有80%是现金收入,其余的20%则表现为具有风险性的应收账款。这样,现金性收入不是100万元而是80万元,会计利润仍为20万元,但是现金净流量却变成了0.这就是现金流量与利润间的差异性。
所以,判断一家企业盈利是否正常的标准不是看“账面利润”,而是看能不能保证其现金流量应付债务的还本付息和保证其现金流量满足公司进一步投资增长的需要。
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5年《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如果一家企业未能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利润,那么它就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如果原本可以推后的支出被提前支出,原本应该提前的现金收入被人为滞后,这容易形成一个利润陷阱,出现现金流危机,进而导致‘黑字破产’。”
慎防“黑字破产”必须坚持“现金为王”的资金管理理念。
一是企业发展战略和规模要有合理的现金支撑。企业发展规模要与企业自身发展收支相匹配,不能贪大求全,尤其是在资本运营上要有合理的现金流支撑,不要盲目地走“短平快”式的发展,造成企业最后由于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二是要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要能满足从原材料采购、人工费支付、税费缴纳和日常经营开支。这就要求在追求销售量和利润的同时,要保证现金的流入,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在保持相同资产负债率的同时增加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率。
三是正确认识“利润”的局限性,利润产生的过程是:投资形成资产——产品——销售后形成收入——利润(收入减成本、费用后)。但由于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赊销也会形成利润,在未收到现金之前这只是一种债权,没有现金的流入,所形成的利润也是空的、虚的,在目前全球性危机中,极易形成坏账,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进入“黑字破产”状态,无法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导致最后关闭、破产。
总之,慎防“黑字破产”必须牢记,有利润不一定有现金,要坚持“现金为王”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