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说,这尉迟家的黄龙兵还真挺牛,作战勇猛以一挡十,宇文忻、元谐、杨素三员大将的确不是对手,眼见不敌败下阵来。高颎是文武双全的人,知道兵败就会如山倒,一旦前锋受挫,势必影响战斗。他站在高坡之上,手搭凉棚四外观瞧,脑筋一转有办法了。这就是高颎,临阵不乱力挽狂澜,一马上前拦住宇文忻等三将,“各位将军,报国杀敌正在今日,切勿乱走。你们来看,”高颎用手一指两军阵外作壁上观的老百姓,“何不用铁骑驱散,扰乱敌人的阵角?”——你们如果冲击这群看热闹的老百姓,一定会扰乱敌兵。
宇文忻闻听有理,招呼元谐、杨素,调转马头直扑围观的人群,一通得马踏箭射。你说老百姓惹谁了,哭爹喊娘四散奔走,有的往乡野乱蹿,有的往城中逃命。那城下即是大军布阵,老百姓可顾不得别的,夺路而逃,恨不得多生两条腿。一时间军队、百姓混作一团,乱哄哄搅成一锅粥一样,男人哭女人叫,旌旗飘摇阵角大乱。
在古代两军作战,讲究得是布阵齐整,处危不变,一旦阵角不稳,必然军心动摇。老元帅韦孝宽看得明白,战机一到岂能错过,招呼八大兵团一齐冲出。中国古战争史上奇迹的一幕出现了,宇文忻箭射相州,韦孝宽反败为胜。冲杀百姓,制造混乱,这件事想起来确实不道义,可是群雄逐鹿,哪一场战争又是道义的呢?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话说回来,也怪相州百姓自己,战场交锋生死存亡,躲都来不及,你还敢看热闹,岂不是自找苦吃?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看热闹的习惯真的需要改一改。
相州内外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都是哭叫声,军民互相拥挤,不辨敌我东西。韦孝宽带领梁士彦、崔弘度诸将率先冲过吊桥,涌入相州,尉迟父子的十三万大军全线崩溃,一败涂地。你再瞧老尉迟的那些雇佣的黄龙兵,绿帽子也不要了,锦绣袄也不穿了,撒丫子就跑,跑得比兔子都快,在奖赏和性命之间选择,敢情谁也不傻。尉迟迥眼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暗自叫苦“完了”,与几个亲兵卫队且战且退,一直败退到相州的北城楼上。乱军之中,他的三个儿子也不知去向,光听得耳边喊杀连天,“不要走了尉迟老儿!”
片刻之间,敌军云集团团包围。老尉迟手握弓箭,还相负隅顽抗一阵,这时候有大将崔弘度杀上来,崔弘度的妹妹嫁的是尉迟迥的公子,按理说崔弘度还得叫尉迟迥一声“亲家大叔”,今日里各为其主也顾不了许多。崔弘度提刀上城,自己先把头盔摘下来,冲着城楼高呼,“老将军,不会不认识我吧?今天咱们是各为其主,谁也别怪谁。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自己抬眼看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不自行了断,更待何时?”尉迟迥闻听此言,老泪纵横仰天大骂,“想不到我征战一生,今日里落到如此地步,杨坚啊杨坚,贼子,我做了厉鬼也不会放过你!”一连大骂数十声,而后拔剑自刎。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乱军之中刀枪无眼,战场由城外转至城内,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抵抗,普通百姓也跟着受难遭殃。
在相州之战的最后阶段,还发生了严重的屠俘事件,有很多的官兵遭到了屠杀,被掩埋在北齐国以前的皇家园林游豫园中,不过这一事件在《历代通俗演义》原著中没有记载。据说这些冤魂野鬼经常会在雨夜的时候出来啼哭,哀怨动人,直到杨坚当了皇帝之后,命人在游豫园之南的山上建立一座大慈寺,让僧人和尚超度这些冤魂野鬼,事情才算罢休。尉迟迥从六月起兵,到八月败亡,前后一共短短的四十六天,昙花一现化为泡影。
老将军韦孝宽涤荡残军,扫平四方,捉拿尉迟三兄弟归案,然后械送京师长安献捷报功。没出多久,关东大地战乱平息,韦孝宽鞭敲金镫响,马唱凯歌还。杨坚坐镇长安丞相府,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上表请功为诸将加封。欢庆之余,杨坚下令堕毁相州城。把古相州,也就是邺城,移为平地,原住居民南迁四十里,移住河南安阳。至于后来所说的相州,是指的河南安阳而言。“强拆”,对老百姓而言,是非常野蛮地一种做法,但是强权之下,普通百姓又能怎么样呢?
这里捎带一句,平乱不久噩耗传来,老将军韦孝宽因为年岁过大,又加之战场操劳,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恩赏就一命呜呼。杨坚闻听感慨良久,奏请皇恩追赠封典。《北史》史书评价韦孝宽“奇材异度,纬武经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托”,——就像国家的万里长城,守卫着边疆要地,肯定了他是位文武双料的军事家,在历史上称之为大将的不少,但能称之为军事家可不多,有的人打了一辈子仗也不够军事家的资格。一直到大宋年间,宋王朝追封古代七十二名将,韦孝宽还列为其一。
话分两头,就在老将韦孝宽八大兵团东征相州的同时,杨坚另外派出两支人马,大将王谊为元帅统率兵马南下湖北讨伐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上柱国梁睿为元帅统率兵马西进四川讨伐益州总管王谦。书中代言,大将王谊是丞相杨坚在太学里的同学,属于铁杆嫡系;至于这个司马消难,他是北周小皇上周静帝宇文阐的老丈人,这人没有什么大本事,典型的公子哥型的人物,人家相州起兵他也跟着凑热闹。王谊大军还未到郧州呢,他就吓得屁滚尿流弃城逃跑,起兵作战哪里是开玩笑的事情,这就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益州总管王谦也不是什么将帅材料,他是依靠父亲的军功继承爵位当上的总管,他父亲是西魏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庸国公王雄。上柱国梁睿为帅,轻取剑南直捣CD,益州总管王谦百般无计坐以待毙,最后被部下所杀梦断巴蜀。三总管兵变前后四个半月,迅速平息,成为一幕历史闹剧。
这段书有的叫作“三总管之难”,显得三总管好像伸张正义为国捐躯似的,《历代通俗演义》的原作者蔡东藩先生曾经给予尉迟迥较高的评价,说他“舍生取义死且留名”。因为先生著书的年代是民国年间,当时列强虎视军阀混战,中国亟需能臣良将忠烈之士,所以说历史环境不同,对于历史人物的见解评价也会不同,我们在读书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任何作品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这段书,我的见解是,不如叫做“三总管之变”,就是一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尉迟迥相州起兵,他个人的私心诱因大于他为国请命的动机,老迈昏愦驭变无才,尚未出兵败局已定。究其原因,昏君周宣帝在位三年已经把国家和百姓折腾地不成样子,天下人才不管你姓什么的当皇帝,他们企盼的是有道明君和天下太平。军民人等对北周国没什么好感,你尉迟迥提什么“清君侧,诛杨坚”,激不起天下的同情来。
再一个说了,放眼历史大局,从西晋“八王之乱”到此时将近三百年,天昏地暗民不聊生,五百年间出圣人,也应该有一个有道明君走出来,重整河山再造统一。历史给了杨坚这种契机,接下来杨坚建国改元也只是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