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有助于他们形成高尚情操,愉悦精神,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将会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达到更高的境界。孩子们将通过审美的新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开垦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去发现生活?开垦生活?创造生活。
1.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
(1)输入各种美的信息。家长可以简单传授一些审美的知识?理论和自己审美?欣赏美的经验等,再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初步培养认为美的能力,使孩子能对各种美的信息表示关注。
(2)进入审美状态。孩子在审美过程中欣赏大自然美好,听一首优美乐曲,接触一个美的行为。一方面体验着审美的愉快感,培养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面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谐地融合,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培养着鉴赏美的能力。
(3)升华为审美意识。经常以审美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审美状态反复出现,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就会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断提高评价美的能力,接着就会向高层次升华,追求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对象,产生更为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4)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也就是指审美素养的全面提高,表现为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增强这两方面。
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审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
其中,审美鉴赏能力形成的前提,则是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
创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5)提高全面素质,形成完善人格。提高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是美育的延伸阶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
2.让宝宝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怎样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人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方法引导。
(1)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红玫瑰?黄菊花?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妍,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当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相传,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过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鹅嬉戏水面,本来很平常,而七岁的骆宾王,却能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与他自幼熟读诗文和平日熏陶分不开的。这说明,要使儿童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存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必要的知识传授,使他们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人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亭?台?楼?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创造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教子箴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国)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