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实,培养创新能力与从事园艺活动很相似。为了料理好我们的花圃,我们需要准备土壤,种植种子,确保充足的供水、光照和养料,然后耐心地等待有创造性的观点破土而出。那么,如何培养高效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来自于实践
创造性的思想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来自艰苦的工作、学习和实践。如果我们正为一项工作绞尽脑汁,想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上有所建树,那么,我们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对其关键的问题和环节作深入的了解,也即对这项工作进行批判的思考,研究这个问题,通过与他人讨论来搜集各种各样的观点,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经验。总之,要认真地研究具体的环境,为我们创造性的思想准备“土壤”。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可以说对创造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作了最好的说明。
发现青霉素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虽然弗莱明多年来一直试图发现防止细菌传染的方法,但是,直到有一天,他鼻子里的一滴黏液恰巧掉在了一个盘子里,而在这个盘子里,恰巧盛有他一直用来做实验的溶液。这两种液体的混合导致了抗生素的初步产生,但是,它的效力还很弱。
7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抗生素,即青霉素的诞生。但这个发现并不是只靠运气:弗莱明为寻找有效的抗生素已经苦苦奋斗了15年,当这些偶然性来临时,他能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果断地抓住了它们。
这正如著名思想家路易斯·巴斯特所说:“运气光顾有准备的人。”
在工作中贯彻变革的思维
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释放创新的巨大潜力。显然,漫无目的的创新方式其结果也只能是于事无补、白费力气。为了达到更高的创新效率,他们必须运用创新这一有力武器,来解决业务上最严峻的挑战。
许多时候,只要有点创新意识,就会焕发创造行为,就会有活力,而呆板凝滞则足以扼杀创造力。现代企业员工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的不平衡中寻找企业发展和获利的机会,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企业员工必须树立“以变求胜”的态度去关心企业,这其实就是一种变革思维。当一切都顺利时,人易于陷入安逸的生活方式,以安逸的生活方式生活就会失去追求新生活的热情。这是人的非常自然的心理状态,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将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改良或发展将停滞不前。
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体处于发展、变化的趋势中,但也会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一系列的思维定势所构成,由一系列思维定势的品质所表现。
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凭借原有的思维活动的路径(即思维定势)进行思维的。人们认识未知、解决未知,都是以已知或已知的组合、变换为阶梯。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来的思维模式,优化、深化思维的品质。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才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