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电图?
心脏本身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上来,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活动。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规记录的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上的每个心动周期中出现的波形曲线改变是有规律的,这些波形分别称为P波、QRS波、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此外,一个正常的心电图还包括PR间期(或PQ间期)、QT间期、PR段和ST段。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波。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QT间期代表心脏的电收缩时间,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已全部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当心脏因缺血受损或坏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医生提供的可靠诊断依据。
冠心病病人的心电图一般都有明显的改变:
什么是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也叫做活动心电图,是可以连续24小时或者72小时记录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活动的心电图记录,由于它是在1957年一位叫做Holter的美国人发明的,所以又被称为Hol-ter心电图。
Holter心电图可以提高诊断心脏病的阳性率和精确性,特别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更大,可以帮助判断24小时内心肌缺血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ST段改变的类型和程度,与基本心律及活动的关系等。不仅仅能弥补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不足,还可以辅助观察药物的疗效,起搏器的功能等。
什么是超声心动图?
超声波是一种振动频率很高的声波,一般在2万赫兹以上,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是通过超声波的探头没,可以在人体内传播,遇到不同密度的组织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经过仪器显示在屏幕上,由于超声波遇到的组织性质、器官大小、形态不同、反射波也就不同。利用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可以看到心脏与大血管的结构和形态以及搏动情况的图形,这就是超声心动图(UCG)。目前较常用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有:M型超声、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心动主要是用来观察心室壁的活动,测量左心室功能和各心腔、瓣膜的大小、功能,以及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高血压应做哪些常规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功能状况,并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眼底检查:了解小动脉病损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患者分级,对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都有帮助。
尿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若尿中有大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则应考虑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若仅有少量尿蛋白、少量红细胞,提示再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若发现尿糖,则需进一步查血糖,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为了避免误差,留取尿液标本应使用清洁容器,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并及时送检;女患者应避开月经期并留中段尿做尿液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队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帮助明确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其它:肾脏及肾上腺B超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
用电子血压要计算好差值
在很多老人家里,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家庭医生”——血压计,它能帮助老人自测血压,免去了去医院排队、挂号、候诊的麻烦。
尤其是电子血压计使用方便,已成为近年来儿女给父母献爱心的选择之一。
相比较水银柱血压计,电子血压计没那么多技术要求,也不用怕有水银漏出来,造成污染。所以,在家里使用得极广泛。但要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包括3种类型,测量血压用的袖袋分别要放在肘部、腕部,及手指部,如没有血管病变,这3个部位的血压应该相等,但测量出的血压值可能有所不同。所以使用时要注意标准值的区别。
即使是同一个部位,电子血压计和水银柱血压计测量的结果也有一定差别。从理论上说,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出的血压准确,而且,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是依据水银柱血压计而定的。所以,使用电子血压计前,要先计算其与水银柱血压计之间的差值,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换算出真实的血压值。
一般来说,差值小于10毫米汞柱的没有大碍。例如,医生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出来的血压为120毫米汞柱,而自己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出来的血压为100毫米永柱,就是说相差了20毫米汞柱。那么,自己测量出来的60毫米永柱,实际应该是80毫米汞柱。
血压在一天中是有波动的,早晨、中午,吃药前、吃药后,活动前、活动后都会不同,所以测量时,间隔时间最好在15分钟之内。如果血压过高(超过260毫米汞柱),或者过低(低于70毫米汞柱),电子血压计测量就不太准确了,最好去医院复查。还有,使用电子血压计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建议的姿势进行测量,测血压前还要先休息5~10分钟,以获得最准确的数值。
冠心病患者要常查查血糖
冠心病和糖尿病这两类分属不同专科的疾病可能由共同的病因所引起,且两者的病理过程也相互影响。在临床中,冠心病患者合并的高血糖存在大量漏诊,专家建议,冠心病患者要经常查血糖。
2004年公布的“欧洲心脏调查”是由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对4961例冠心病患者血糖状况进行的研究,发现急症入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的患者高达71%,即使在择期门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糖状态也达66%。
反过来,糖尿病所致的冠心病比非糖尿病者高3~4倍,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有些冠心病患者之前并没有出现典型的胸骨后压榨疼痛感,心电图等检查也正常,容易被误诊或者忽视。而目前针对冠心病的常用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平板试验等都是间接地反映冠状动脉血管是否有病变,不能对病变情况提供确切的判断依据。因此,在心电图等常规方法无法获取精确信息的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是理想的诊断措施,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已超过2000万人,但每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却只有7~8万人。因为该检查有创口,且价格较昂贵,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检查,因而错过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常常情况危急,死亡率高。因此,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做则做,千万不要怕花钱,因为健康永远比金钱重要。
测定血液黏度有意义吗?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摩擦力,这种内摩擦力就是血液黏度产生的原因。一旦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黏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血脂症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黏度升高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剌痛、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黏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黏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黏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黏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血液黏度测定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些学者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黏度明显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黏度,不升高或反而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黏度,尤其是高切粘度显著升高,而重症心绞痛患者的血液黏度升高不明显,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