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节都是这样的:动机决定行为特征。他们假定在有限的世界里,资源是稀缺的,一方变得富有,另一方就会很贫穷。经济学家称之为零和博弈。例如,只有一个人会赢得选举,其他人就是输家;只有一个国家能主导全球经济,其他国家都是从属者;一个公司只有一个人会成为首席执行官,其对手就都是输家;只有一个公司能成为市场领导者,正如计算机领域只有IBM一样。
站在赢家和输家的立场上来看,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通常双方会妥协以求得权力的平衡。这将导致紧张和猜忌的加剧,也不易形成联盟。这是胜利者的游戏,只要其他计算机公司与IBM为敌,或其他汽车租赁公司与赫兹
汽车租赁公司为敌,游戏都将使赢家和输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正如苹果公司通过将计算机行业引入到另一场游戏,从而对IBM公司形成威胁一样(关于这点我将在“孤独的突击员”这个情节中进行描述)。
针对南非的情景总是包括了“赢家和输家”两种情节,争斗的双方都在为争夺国家的控制权而战斗,包括白人霸权主义者、不同的黑人团体以及(日益增加的)自由主义者。
然而,仅仅只有游戏的一方能够获胜并掌握国家的政权——至少只要南非人民认同他们实施的政策。南非白人最害怕的事莫过于黑人接管政权后会没收他们的财产,但在现实场景中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假想中的黑人暴力组织几乎没有武器,如非洲人国民大会,而且也没钱或者其他的财力支持其购买武器。白人组织的军队则恰好相反,装备良好,准备充分。另一方面,他们缺少经济支持来建立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
赢家和输家情节也会导致双方走向结盟。在一种奇异的感觉下,这是一种更注重实效的姿态:你所涉及到的人比你在政治上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更重要。1941年斯大林不对希特勒发兵就是一例。在中东,这种逻辑变成了这样一个政治理念:“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种理念超越了最强烈的仇恨,想象一下这种奇怪的现象: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的公司居然共同分享军事情报和原材料。
为了解释这一怪异的现象,持“赢家和输家”观点的人举出了“阴谋理论”。在1973年石油价格危机最为严重时,一个日本商人曾问我,为什么美国和欧佩克密谋要提高石油价格以打击日本?难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没有与美国停止联盟?难道他们不需要美国的支持以将石油价格提高四倍?同时,在天然气管线问题上,愤怒的美国人也在责备美国石油公司串通阿拉伯人,而且被激怒的阿拉伯人也在责备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以及石油公司的无情。
过去,这种逻辑曾导致了战争。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在《八月的炮声》一书中描述了“赢家和输家”的平衡。
个人以一个自私自利者的身份行动(他们遵循另一种逻辑,即“孤独的突击员”逻辑,在这样的逻辑中,个体抵抗着全世界)。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去结盟。没有人想要后来的战争,但战争却以不可控制的方式降临,没有条理,无法解决。3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输家仍然继续着同样的游戏。拥有“赢家和输家”的任何情景都要很好地考虑持续冲突的可能性。
假如你是美国汽车厂的一名工人或一名经理,在1980年考虑你的未来,你应该考虑基于“赢家和输家”逻辑的一个情景。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原因,美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已经停滞。婴儿潮一代在萎缩,个人收入增长在放慢。经济上的赢家购买价格高昂的的欧洲汽车(后来是价格高昂的日本汽车),然而不断衰败的中产阶级却买不起这样的汽车。经济上的输家则可能是美国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看到自己的市场份额从50%下降到不足35%,随着市场份额的下降,成千个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也随之消失。在80年代末,
美国汽车市场上的领头羊是本田公司。你愿意去哪家工厂工作,是位于俄亥俄州马里斯维尔经营良好的反对工会组织的日本本田,还是位于底特律的受到“保护”的并且建立了_丁会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哪里有你更好的期望?如果你在为钢铁公司制定战略,你是愿意将战略定位于底特律日益衰退的市场,还是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快速扩张其生产能力所带来的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