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时,通常要求划定大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大遗址的保护范围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大遗址的文物本体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历史遗迹和经过考古发现的遗址本体在空间上所占的区域;(2)在空间上存在相互关系的遗址本体所辐射或涵盖的区域;(3)遗址本体存在所必需的历史物质、文化环境。大遗址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大遗址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以外,为保护大遗址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依法确定的文物保护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与其有关的法律规定。而大遗址区有狭义和广义概念。狭义的大遗址区是以国家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点为对象,以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基本依托的相关空间区域。从狭义概念看,它不但包括了法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与遗址相关的历史环境风貌或与遗址相关的其他区域。广义的大遗址区是指以狭义的大遗址区概念为依托,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紧密相连的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点所覆盖的空间区域。如五陵原西汉帝陵遗址区、汉长安城遗址区、周原遗址区等。除了个别偏远地区的大遗址之外,大遗址区内通常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目标追求的组织,如村庄、企业、商店、金融机构、学校、从事遗址保护管理事业的政府部门等组织。不同大遗址区的背景环境也存在差异。每个大遗址区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向大会提交了《设立西安、洛阳“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提案,进一步显示了保护大遗址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单纯强调保护大遗址、限制各种经济行为,形成“保控范围”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反差过大,导致了对保控范围内的老百姓发展经济行为限制较多,有失公正的后果。这很容易滋生各种不利于大遗址保护和社会和谐的因素。
为了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构建大遗址区的和谐社会,笔者M出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大遗址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并曾撰文《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大遗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特殊的经济资源,大遗址的保护必须与该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且必须通过实施产业发展战略和多方参与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在相关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以以大遗址的文化价值为导向,将与大遗址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政府主导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本文主要是依据所思考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对发展汉杜陵遗址区域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目标定位、产业定位、集群结构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并指出了政府在该区域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中应该尽的工作职责。
一汉杜陵遗址区域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分析本文主要从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关系、区域资源条件、组织介人状况、区位优势条件等展开分析。
1.汉杜陵雁塔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行政隶属关系分析汉杜陵遗址区域位于西安市东南角,北与曲江开发区邻接,是西安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杜陵遗址区域的土地资源面积共20.9Km2,其中,其主陵和王皇后陵(包括二者)北部区域属于雁塔区人民政府管辖,面积为9.851Km2;南部区域属于长安区人民政府管辖。文物保护范围是8.33Km2,其中雁塔区域的文物保护范围为7.019Km2。遗址区域的遗址属于杜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管护和实施保护展示工程。杜陵保管所隶属于西安市文物局。另外,汉杜陵遗址雁塔区域内还有三个村庄,建筑占地面积分别为:三兆村57.33ha,余王扁13.68ha,五典坡8.78ha,现有企业30余家,建筑占地面积共34.373ha。
可以看出,汉杜陵遗址区域是一个涉及多个地方政府文保事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多个村庄、多个企业,隶属关系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基础使得在该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定位必须顾及各方利益。
2.汉杜陵雁塔区域的资源条件分析(1)汉杜陵遗址文物资源条件分析汉杜陵遗址区域的已经经过考古发掘和勘探的主要遗址资源有汉宣帝陵园遗址(寝园遗址、陵园东门遗址、陵园北门遗址),王皇后陵园遗址(寝园遗址、东门遗址),陵庙遗址,九号遗址,十号遗址,杜陵陪葬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根据汉阳陵、汉茂陵的考古资料显示,已知杜陵的地下遗存仅占杜陵地下遗存的极小部分,大量的遗址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验证。杜陵共有陪葬墓108座,现地面上有封土的62座。据史载,陪葬者有大司马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丙吉、建章卫尉金安上、中山哀王刘竞等。
出土文物有花岗岩础石、几何纹或素面方砖、绳纹筒瓦、图案的空心砖、龙、涂朱铺地方砖、凤纹空心砖残块、板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瓦当、云纹板瓦、绳纹筒、瓦当、灰陶绳纹罐,杜陵东园铜壶、杜陵东园铜钟、铜泡、铜镦、鎏金铜环、五铢钱等、小五铢钱、“大仓”半方铜印,金饼,裸体男俑(原身上有帛衣),漆盒及木车和车马器,铁环、钉、刀、钎和、铁戟、矛、剑、斧、鼎、锛、凿、剪、带钩、镞、弩机、量器、铜镦、环、印章、带钩、小五铢钱和铁戟等。
杜陵邑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100m,南北宽约500m。当年居住在杜陵邑的人口约在30万以上,《汉书》中有《传》者,家居杜陵的名人就有: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历位九卿的张延寿,右将军苏建,典属国苏武,丞相朱博,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丞相韦贤、韦玄成,后将军赵允国,太守韩延寿,御史大夫萧望之,执金吾肖育,大司农肖咸,太守肖由,右将军冯奉世,大鸿胪冯野王,太守冯逡,右将军史丹,丞相王商等。出身杜陵邑的高级官吏如此之多,甚至使京师长安也相形见绌。
杜陵不仅自然景观宏伟,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和遗迹的埋藏。因而,杜陵遗址的社会价值是许多其他文物无法替代的,它构成西汉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展示的基础,为建立杜陵区域遗址文化产业奠定良好的遗址资源基础。
(2)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评价该区域是西安市城市规划中确定的万亩生态林地。为实现“建设西安新城市,树立雁塔新形象”的战略目标,彻底改善西安市东南区生态环境,促进雁塔经济快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雁塔区在杜陵塬地区实施了万亩都市森林项目,并已经由政府出资植树造林,建成了生态经济林11000亩,其中生态林5600亩,果林5200亩;种植各类苗木160多个品种,合计540多万株,形成了千亩示范生态园、千亩银杏林、千亩柿子林等。在林地管护和经营方面,只有少量的林地资源因区位优势差,仍由农户管护和经营;多数林地资源已通过雁塔区政府反租转包给企业,由企业一方面管护和经营林地资源,另一方面借助林地资源经营其他产业,到目前为止,介人企业总数已达30余家。
根据实地调查,目前汉杜陵雁塔区域的产业主要有森林产业、餐饮业、养殖业、盆景观赏与租用业。其中森林产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以此为基础的葡萄观赏采摘体验和休闲性观光旅游项目初建成效,前景看好;餐饮业主要以烤肉、“农家乐”式经营为主。但由于品位低俗,无特色,目前经营状况很不景气。养殖业主要以开展鹿园养鹿、卖鹿茸、鹿肉餐饮等一体化经营项目和鱼池养殖、垂钓、餐饮等一体化项目为主。盆景观赏与租用业还在建设初期。
尽管政府在实施西安市大绿工程过程中,给予树木种苗投资和道路设施等区域基本建设投资,但由于在生态景观和产业组织方面,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布局及管理手段,导致:
(1)林地承包经营企业和农户各自为政,林木资源布局不合理、树种过于单一,常绿树种只占20%,大部分树种花期趋同,使整个林区的季节性景观连续性太差,在冬季及春季缺乏可视景观,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多样性生态经济林不相符合,而且从整体看,森林产业在体现陵园整体风貌方面,其景观与陵园历史环境风貌关联性不强,甚至在有些关键区域,林木树种的配置与景观要求和游人旅游心理要求很不匹配。(2)企业主要依托林地及区位资源优势发展传统的、重复性、低品位的饮食、休闲服务业,产业组织经营活动中体现的汉代风情行为很不明显,产业发展效益很低,可持续性严重受阻,有些企业已经关闭,而且产生是否继续从事林地管护和经营的犹豫心态。(3)土地利用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多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可见,先行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3)村庄及其农户资源的状况分析评价汉杜陵雁塔区域现有三兆、五典坡、和余王扁三个村庄。三兆村位于主陵北部约1.
7Km,建筑占地面积57.33ha,农户数1180余户,总人口4572余人,是曲江乡最大的村落,村民有制作精美花灯的传统,为花灯专业村。另外,三兆村的社火也很有名气,该社火分为四个社,东西二社长芯子,南、北二社长高跷,各有绝活,四人踩高跷抬跷子,轿中轿顶共3人。芯子一般高达3米多,每当演出,人山人海,热闹异常。该村庄的7837亩耕地全部在杜陵遗.址保护规划范围内,至今已经被规划实施为万亩都市森林用地。因此,该村的建设风貌变化对杜陵区域环境风貌有很大影响。余王扁位于主陵东约2.lKm,在台塬下浐河岸边,建筑占地面积约13.68ha,农户数317余户,总人口1209余人,余王扁康家的木偶皮影戏很有名气。但该村不在杜陵保护规划范围内,其建筑环境风貌变化对杜陵区域环境风貌影响不太大,可结合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灵活建设。五典坡位于主陵西北约2.2Km,建筑占地面积8.78ha,农户数115余户,总人口458余人,耕地724亩,以产粮食为主,开办砖场者亦多,也不在杜汉杜陵遗址保护规划范围内,而是处在汉杜陵与曲江的协调区域,因其历史传说较多,也可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灵活建设。所以,三兆村是发展汉杜陵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时必须考虑的重点村庄。三兆村对汉杜陵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为大遗址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土地条件;其次可以通过农家乐、特色汉民俗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体现汉杜陵遗址文化风俗,加人到汉杜陵遗七文化产业经营群体中;另外,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方式,成为汉杜陵遗址文化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员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但三兆村2000-2005年的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三兆村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首先是农林牧副渔业,占总人数的70%以上,但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是工业,占13%左右,呈现上升趋势;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其他,各占5%左右,呈现上升趋势,这种多元化就业格局为村庄遗址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而目前还没有能够体现该区域大遗址文化风俗的产业经营活动。因此,围绕汉杜陵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应该对该村庄及农户合理开发利用和加强建设。
3.其他组织介入汉杜陵雁塔区域的分析⑴企业介人状况分析据2006年8月实地调査资料显示,汉杜陵区域企业介人途径主要有三个:雁塔区政府引人、村组引入,另外还有少量的个人引入。其中区政府引进的企业共20家,主要分布在汉杜陵保护范围内。这些企业中的多数都是属于西安市区多元化投资集团公司中的一个子公司,除了从事所承包林地的管护与经营外,还从事农家乐餐饮、盆景养植与租赁、农业采摘休闲体验旅游、狙击野战拓展训练等项目;村组引进的企业共12家,主要借助森林基础环境和地处西安郊区的区位优势条件,从事烤肉和农家乐式饮食经营;个人引进企业共两家,也主要从事烤肉和农家乐式餐引经营。企业中从事管护林地、生产、服务等方面的雇员基本都是当地农民。许多企业在建设初期。在从事餐饮业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产品供给类同,而且缺乏历史文化内涵,品位低,导致了相当多的企业经营不景气,甚至倒闭。
(2)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介入状况分析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直接以汉杜陵遗址或.其区域为对象,开展了有关考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如表2所示。表2以汉杜陵或其区域为对象的直接科研成果从表2可以看出,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在汉杜陵区域大遗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与政府、企业、出版社之间有重要联系。另外,从实地调研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文物数字化技术已经在有些大遗址开发利用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随着杜陵区域的大遗址产业化开发,必然需要开展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在此方面有较超前研究的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可能加人。另外,在开发过程,相关的影视研究单位、文化研究机构等都有可能介人;企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机构也必然介人更多。在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方面,西北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重点服务陕西和西部,与汉杜陵区域开发相关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而且已经与陕西省文物局合作成立了文化遗产学院,因此具有很强的相关人才培养优势,能够为汉杜陵区域开发提供专门人才培养服务。其他教学单位也可以为根据自己的优势,为参与汉杜陵区域开发与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