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太高,受到注视的目光也就越多,
暴露出来的弱点当然越多。
谷因为能处卑,山泉才能聚焦于此;
江海因为能处下,方能容纳百谷流水。
这个原理就是道。
两性交合,弱者处下位,方能享受高潮;
人生处世,登高必自卑。
老子教我们守卑,
并不是要我们“人往低处走”,
恰恰是处卑方能上升。
【核心提示】
站得太高,暴露出来的弱点越多,受到注视的目光也就越多,要知道,任何目光都有刺。
习惯守卑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今本第六章)
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帛书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今本第六十六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今本第二十八章)
老子这三章必须联系起来看。第六章突然冒出一个“谷神”来,谷神是什么?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道的别名,这显然是误解。
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谷神之说显然只是一个比喻。“泉出通川为谷”。是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老子把它比作“玄牝”,即雌性生殖器,很形象也很通俗。这个生殖器的开口是“天地之根”。天地万物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连续不断的样子,若现若无,似乎永远没有穷尽。
这个生殖器是否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呢?不是。老子的道是宇宙生命的本原,是一种规律、法则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老子是想用“玄牝”来形象化“谷神”,让人们更加理解天地之所由来。这样,谷神当然也不是道。因为,老子还说了,江海才是百谷王。可见,天下的谷很多,而最终能够统率百谷,使百谷归宗的是江海。如果把谷理解为道,那岂不有百道?又怎么可能还有一个高于道之上的“百谷王”?再者:第三十九章有“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如果依有些学者所说的谷就是道[5],那么,何来“谷得一以盈”?总之,谷神只是道的一种写状,是以谷喻道。
老子用谷来做现实例子,旨在说明人要处卑。也就是要懂得“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的道理。
谷因为能处卑,山泉才能聚集于此;谷因为有开放之出口,泉水方能于此流出。江海因为能处下,方能容纳百谷流出来的泉水。这个过程正是道。正好比生殖器本身不能产生万物,必须依靠两性交合的作用一样,谷本身也不产生泉水,还得依赖自然的力量。两性交合才是道,谷聚谷散才是道,道的力量大小就取决于两性交合之力(生殖器的容量)、谷之深度和出口大小。所以,道的运行机制就是处卑、处下。这样才能有容有出,有收有放。
老子第六十一章进一步说明了处下的哲理。他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男女交合,女方往往处以静,男方居于主动,所以女方往往处下位,这样合乎两性的生理特性,合乎自然,男女双方都能享受到快感。这就是以静胜动的道理。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也一样,大国宜居下,不是因为大国处弱势,而是因其大,故能成为天下(诸国)的归宗,就好比**********一样,能容能出。
人处世间,道理是一样的。登高必自卑,处卑方能上升。所以,守卑说到底是一种心态,守住内心的真气,是合乎天道的表现。
【核心提示】
英雄退步为神仙,退步原来是向前。
谦退则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今本第九章)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帛书本)
(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楚简本)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细读这首《伎者歌》,倒发现和本章有着一样的哲理寓意。
手中的水杯满了,老是端着,有多累啊,一个人爬到了山巅,老是站在那里,恐怕也是很辛苦的事。老子发了句感叹:不如罢了。手里揣露着的锋芒,是不可能长久的,终究会被磨蚀掉。满屋的金银财宝,也不可能永远守在自己怀里。富贵了就神气得不得了,那是自找倒霉。功成身退,这就是天道啊!
这里有紧捂着自己口袋的所谓白领蓝领,这里有高处不胜寒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里有锋芒毕露的所谓强者勇士,这里有守着金山银山的所谓富二代,这里有一夜暴得大名的所谓富贵达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画像。天下熙熙,尘世攘攘,结果呢,不是形累,就是心累,不是失意,就是遭咎。为什么不功成身退,践行天道呢?
可以说,一部《道德经》,就是一部老子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劝世良言。
不过,一谈到功成身退,便大有文章可做。谈到功成身退,很多人都乐意啊。很多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念兹在兹。为什么呢?因为,身退其实很容易,难的是功成!问题的关键不在身退,而在功成。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功成身退”,落脚点也不在身退,而是功成。甚至有些人说起“身退”二字来,就颇有几分自得,几分神气,一种成功人士的形象和气概就呼之即出;言下之意,我身退了,是因为我功成了。有些人说起“身退”二字来,则流露出几分向往,几分豪壮,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和激情就呼之欲出,仿佛成功就在眼前。言下之意,我赞成身退,但前提是要功成。
看待功成身退,历来就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前者是为了追求功成而饱含斗志,后者是在追求功成而不得,只好消极避世。于是,文学史上一首首关于隐士的颂诗赞歌就诞生了。历代被歌颂的那些由入世而出世的士大夫们,不管他们对老子的态度如何,所信奉的莫不是对功成名遂身退孜孜以求的理想人生,是他们的“人生三部曲”“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元人刘从益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老子“功成身退”的劝世良言就这样被人们念歪了。可惜南怀瑾大师在《老子他说》一书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少有关“功成身退,天之道”的例子、诗词,只怕没有多少人会记在心里,连这七个字都记不住,又怎么能记住那么多的前朝旧事呢?
所以后世的人,多把精力放在“持盈保泰”这四个字上。尽管老子说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然而,相信他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愿意试一试能把一杯满满的水端平且能端多久。不试到自己伤痕处处,不试到自己精疲力竭,不试到自己满头白发,不试到自己遗祸子孙,他们是不会歇止的。所以,每每看到这样的人和事,不由得不佩服国人的毅力,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黄泉心不甘!
可惜了他们又念歪了“持盈保泰”这句经。《周易》是一部儒家信奉的经典,人们不信老子,总该信《周易》吧。《周易》被后世儒家称为是一部持盈保泰的书,然而,《周易》明明讲持盈保泰的方法是修德行善,他们没有看进去。他们看到的只是如何了解自己的命运,如何临到危机再想解救之法,慢慢地就养成了国人固步自封的恶习;《周易》明明讲“泰极否来”,提醒人们居安思危;物极必反,急流勇退;亢龙有悔,见好就收;其用意和老子讲“功成身退”异曲同工,可他们没有看进去,反而要改造经典,把“泰极否来”,改成“否极泰来”,作为自我安慰。
所以,读经典又有什么用?国人好读经典,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读了也就读了,白读!国人读经典,只择其有利于自己“功成”的东西,堂而皇之称为“精华”。可笑可笑!
英雄退步为神仙,退步原来是向前。
【核心提示】
海洋生态中,体形庞大的鱼,往往深潜于深海下面,而体形较小的鱼则游弋于浅海或海洋上面。男女性爱亦如此,真正享受自在快感,宜守下位。
承欢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