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45200000005

第5章 无常世间,心安便是幸福

与无常和解

和尚回法源寺,中国佛学院的一位法师过来,与和尚相谈,末了说:“大和尚您身体好是我们的福报,您要保重身体。”和尚脱口笑侃:“保不住。”在场的众人都笑起来。

“保重身体”是大家在祝福亲友、尤其是祝福长辈时常说的话,但是这句话并不现实啊,天底下,有谁能够保得住这具色身呢?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无常是很遥远的事,无常就在身侧,我们平时拜神拜佛,总祈愿一切如意,事业兴旺,家人平安,可是这些愿望本身不可能一一实现。哪有人事事如意呢,要知道,真正管着你的是生命里的无常变化。

虚老在一次开示中,提及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中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皇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哪曾跑过几步路?哪曾饿过半顿肚子?哪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

“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什么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在无常到来时,生出了拼命的心,一旦顺境到来,又将无常忘到脑后,这可说是人的通病。所以人在顺境中,容易得意,自以为受上天眷顾,一切圆满,待逆境到来,就惊慌失措,叫苦连天,抱怨上天不公,缺少一个恒定的心态去面对生命里固有的起伏。和尚要是跟人讲,无常之苦是无处不在的,很多人都能明白,但是事到临头,就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无常不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实际上佛教论世间人生,头一个讲到的就是“苦”,生老病死是苦,别离怨憎是苦,求不得是苦,一切无常皆苦。试想,我们的生命里有什么事物能够永恒呢,身体、家庭、事业、朋友,所有我们爱的、不爱的东西,都终有一天会毁灭、消失,变成一场空。

人活在这个无常世间,很容易丧失安全感。因为一切都不确定,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牢靠不变的,当因缘汇聚起来的时候,我们能够获得很多,当因缘走到了尽头,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又会流失。所以说,假如你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物或别人身上,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自己深爱的人,那么,一旦这份工作变得不再稳定,或者你遭遇了深爱之人的背叛,这份安全感立刻就会消失。

佛教讲无常,目的是为了劝人警醒,精进,离苦得乐,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生命本身就是圆满自立的,它具足一切,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所以他们往往因无常而生执,回避着无常的现实,梦想用执念系牢、捆绑手中拥有的一切。那么,执著真能带来什么好处吗?它既不能阻止无常的到来,也不能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牢固不破,相反,它只会令人被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所伤害,沉沦在失去的痛苦里不可自拔。

既然外物皆不可靠,在这样一个无常的世间,我们又该靠什么力量来支撑自己?佛告诉你一个方法:回过头来依止自我的岛屿,你的心就是岸。人的一生都在泅渡苦海,可是这苦海里并没有一片现成的乐土,等待着我们摆脱尘世的痛苦烦恼之后,安然抵达。真正的解脱只能在眼前的苦海里获得。若内在的生命和自我充满力量,当下就是乐土,就是彼岸。

佛陀并不认为无常是坏事。无常的确是苦,然而,无常同时也是人生的好事。因为无常的本质是变化、转化,快乐固然不长久,痛苦也不会永恒。有死的无常,就有生的无常;有不幸的无常,便有扭转不幸的无常;有无常的这一半,就必定有另一半存在。一切都在无常中变化、相互转化,因此,苦难也可以转化成福分,悲伤也可以换来另一种幸福。当我们真正认清了无常的本质和世事的不稳定,能够随时保持一颗积极的平常心,就能够与世事无常达成和解,坦然面对人生悲苦喜乐的无常变化,度过生活的困厄。

超越苦的法门

佛教不是宿命论,它告诉人们人生是苦,是困难,是要人们积极地去面对它。苦并不能代表佛教,苦、集、灭、道四谛才是佛教,佛教告诉众生人生之苦的目的,是要人摆脱生、老、病、死之苦,让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对生死。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异口同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啊!”

佛陀的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这正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中蕴藏了“有”,正因为“空无”,所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叹世人“颠倒”,因为世人只执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无穷妙用,总是被外在的、有形的东西所迷惑,而看不见内在的、无形的本性和生活,不知道那才是最宝贵的明珠。

同样的道理,人之所以陷于痛苦之中,是因为执著于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无”,也就是说,人们只看到了外在的环境和境遇之苦,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而没有看到这些苦终会消失,终会变成“无”的事实。或者换个说法来讲,人们只看到了现实存在的苦,却没看到苦的背后所隐藏的“乐”。

人生是苦,不可否认,但人可以超越苦。和尚给大家提供几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要看淡身外的遭际。当我们从一种遭际中出来,就要学会将过往的一切都放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放,直到最后不再为遭遇所苦。

然后还要放空心中对自我的执著,要把“我”的得失,“我”的成败都撇开,“无我”就能“无苦”。

接着,还要学着关注内心的需求。我们总是把太多的精力用于认识外界,向外占有和追求,绝少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和尚希望大家还是多花点心思看自己,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所需,也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精神获得了满足,自然不会有多余的欲求,那大家也就不会在追逐中心力交瘁,身富而心苦。

第三点,要扩大自我。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心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计较。过度的占有,导致自我生存的空间太过狭隘。人生这条路呢,总是走得越宽越好,大家不妨试着放大心量,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容纳进去,一并消化了,不要让它在心中堵着掖着,时时令人难受。

还有,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之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一定要有回头的心态,一心只知道往前冲,很有可能逾越规范,误入歧途,最后掉进苦海,赔上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以,要懂得回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止步。

另外,遇到困境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要将苦难当成生命中理所当然的遭遇,时刻怀着“自作自受”的心态,安然接受,学会不纠结于福祸,学会自我安乐。求福避祸是人的天性,可是古人早说过,“福祸相倚”,只想求福而不愿遇祸是不现实的,刻意避祸的心态正是痛苦的一种来源。所以,不必将祸福分得那么清楚,因为祸福总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这种转化,你不可能左右得了。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去纠结,安心以对。

对痛苦的解脱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大千世界,百态丛生,人生、善恶、苦乐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它们投射在人的内心时,却如水中之花影,空无一物。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不要怨叹、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执着的一切不过是临水照花影,就能抛开心中苦苦的纠结,获取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尽情享受生命之乐。

面对艰难岁月,如何不起烦恼

若问大家以什么为快乐和幸福,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有些人觉得拥有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是快乐、幸福,有人认为金钱和地位能带给他满足,还有人会把付出和给予当作幸福……若问我这一生以什么为快乐和幸福,答案只有两个字:清静。

清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简单地说,就是无论处在何种境遇下,都不生起烦恼。念佛之人,要时刻保持身心的清静,否则念佛之时,脑中妄想纷飞,心中念头不断,这就不好了。妄想、念头,都是从心底的贪、嗔、痴里来的。一个人若总想着要这个,要那个,妄想就多了,烦恼也就跟着多起来。

烦恼大多从不如意的境遇中来。当你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却无法得到时,烦恼就生出来了。对治妄想和烦恼,要从根本上斩断心里的贪、嗔、痴,还内心一片清净。若内心清净,少欲少求,面对不如意的境遇,也就不至于感到痛苦烦恼了。

佛法是心法,一切在心。当年我在云居山的时候,环境非常艰苦。在农场劳动时,白天放牛,晚上学习、检讨,也曾经历了人生非常艰难的岁月,也面临过各种灾难性的打击,但是面对这些我从来没有生起过烦恼。一切由心生。

这不是教人否定苦难的存在,逃避苦难,而是告诉你们,只要有心,苦也可以化作乐。生活的艰辛,环境的艰苦,灾难的打击,这样的事实不可改变,其中的苦也不可能消失,可是,只要心中不去计较,内心安然,笑对困境,这些苦难也就并不可怕。

释迦牟尼佛曾为了求法,甘愿受割肉苦行供养别人,最终沉浸在佛法的世界里,竟丝毫感觉不到痛苦,可见痛苦来自人心。害怕吃苦的人,遇事便觉苦;不怕吃苦、甚至敢于主动求苦的人,苦对他来说也就算不得多大的事。

人生的悲苦从来都无法逃避,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既然如此,不如就安然地去领受苦,然后超越这种苦。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根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地方,供养它,朝拜它。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以后,其中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这就好比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你不能够期待苦瓜变甜,正如不能期待人生的苦变成乐。所以,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品尝过失败,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

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众生不接受苦,只想要乐。可越是逃避苦,苦就越是紧跟着不放。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苦”了。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了。而当众生真的能接纳所有苦乐时,先前的苦乐“标准”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与乐的分别,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宴。你我所能做的就是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苦与所有的乐,安然活在生命的苦乐中。

了解无常,遭遇打击就不会踌躇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以及人都是由物质世界的“地、水、火、风”这四大基本物质元素和合而成的,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形成都是有它的原因和条件的,所谓因和缘。因和缘相结合而产生了万事万物(诸法),即因缘和合而诸法生成,因缘离散而诸法灭失。因此世间的一切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生生灭灭,变幻无常,其实相是空的。

可是,佛教虽然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却不是要否定所有的世事人生,而是希望世人借由这种对世界的透彻认识,从心底里生出智慧来。没有智慧,那么你在面对人生的无常时,就始终没办法摆脱痛苦,获得身心的自在。

电视里常演出这样的剧情:一些人在俗世间遭遇了很大的人生起伏,因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前了却此生。实则,佛门并非世人逃避苦难的场所,并不是出了家,就能够从此远离尘世烦恼。在佛门修行,也并非意味着从此不必再花时间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不必再用智慧去安顿身心。

佛教讲“四大皆空”,很多人就以为是说一切皆无,既然一切都是无,都是不存在的,那奋发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很消极的思想,实际上很多人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佛教是说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空性,那么他就会用一种出世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无常了,即使遭遇到人生打击、生活艰难,他也不会唉声叹气、踌躇不前了。

不论身在何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无常之苦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紧紧地跟随着每一个人。所以我们能够做的,不是想方设法去逃避,而是在无常世间努力安住自己。佛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世人如何智慧地面对人生、世界,如何应对无常,离苦得乐。

我们回过头去看世事人生,它们并没有消失掉,并不是空的,可是,确实又有一些东西永远地失去了,比如儿时最爱的玩具,曾经最要好的朋友,甚至于你的父母,也终有一日会逝去。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人生都是一场梦幻泡影,缘聚缘散,总有人要散去,总有一些你最珍惜的事物要离你而去。这是无常的规律,只能接受,不可违背。

这个规律,一是变化,这世间所有的人、事、物都处于时刻不停的变化当中,这一刻有聚,下一刻就有散;此时有生,彼时就有死;这一秒有得,下一秒就有失。无常的规律,还表现在它从不落空,必然到来。任谁有翻云覆雨的本领,也抵挡不了无常的降临。

了解、接受无常的规律,就要按照这个规律去生活,去做事。当无常的打击如期到来时,你不能够异想天开,试图去阻止它,或者在心理上抗拒,甚至不承认它的到来,更不应该在它变成现实以后,在它所造成的伤痛附近徘徊,迟迟不肯重新启程,开始新的一段人生。

无常既然无处不在,这世上一切事物既然都不能永恒,那么逆境也是如此,它也不会长久。所有的伤口终将结疤,所有的悲伤最终都会平复。倘若只是一味地沉浸其中,那是还未真正把无常看透。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不可避免,比如你自己的生老病死,你所爱之人的生老病死,你与一切人、事、物的相遇、相聚,以及分别、离散,再如,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些都是无常的一部分。你想要回避悲伤的事,不幸的事,这是不可能的。面对无常,唯一能做的便是接纳,全然地接纳,把它当作人生固有的内容,这样子去面对和处理它。所有生活的起伏,命运给予的打击,都安然领受,你只需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行走,只需过好自己的生活,让无常自来去。

苦是种选择

很多人认为修行人的生活很苦,既没有好吃好穿,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成日就打打坐,念念经,枯燥单调。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苦。所谓的“苦行僧”,那只是某些人的看法问题。

佛也谈论苦,并且说生命的本质就是苦,但是,佛说的“苦”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认为修行生活很苦,却是主观上的一种判断。那么,客观与主观的界线在哪里,举个例子来讲,生老病死,这种无法改变、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就是客观存在的苦;而以为某一种生活形式是苦,或者认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是苦,这就是主观上自造的苦。

客观存在的苦无法扭转、更改,人们需要去承认、面对它,才能超脱这种苦;而主观上的苦则只是人内心的一种感受,若能改变心念,苦的感受也可以变成乐。

人说“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深浅”,古往今来,天地、月亮、太阳、山河,总是一样,可是人看到这些万古不变的风景,却有时悲哀,有时高兴,这不都是自造的情怀么。不管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天地山河并不因为人心中的悲喜而改变。

据说当年有人问雪窦禅师,如果中秋看不见月亮要怎么办?禅师回答:“更待雪深看。”那人进一步追问,如果黑云遮月那又怎么办?禅师只回答:“这又怎么能怪我?”黑云虽然遮月,可是也终究会有云破月出的时刻,一切都是自然运行的必然规律,大可不必在黑云遮月时心生悲哀伤感,在云破月出时欣喜不已。

大多数时候,苦其实都来自内心,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悲苦,所以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拥有的富有,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有一个年轻人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一个老和尚,便向他道:“为什么我这么一贫如洗?”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年轻人很奇怪:“我哪里富有?”老和尚便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年轻人摇头:“当然不换!”老和尚说:“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年轻人又摇头。老和尚笑道:“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年轻人当然还是摇头。老和尚于是道:“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若眼睛只看别人,内心只顾比较,那么命运从来都不公正,叹息也无用。不如不生埋怨,不给自己多寻苦恼,换一个角度对待世事人生。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绝境里找到命运的转机,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无穷的价值。这个时候,那些你自以为是的苦,也就不完全是苦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甜意来。

人心可大可小,大可容纳万物,小则连自己生命中的起伏都容不下。心量大的人,内心的空间可以稀释一切痛苦,在遭逢命运的磨难时,也就不会失意沮丧;心量小的人却不同,一点点痛苦和悲哀都会被他放得很大,他会用心造的苦给自己套上枷锁,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所以说,要学会解除这些自造的苦痛,给自己减压,首要的就是要放大心量。

其次,认清生老病死的无常,坦然接受苦乐并存的人生。要做到化苦为乐,就得端正心态,认清苦难的无可避免,直面苦难的残酷,以坦然的心境接受并消化它。

接着,很重要的一点是,从容面对艰难困苦,在体验苦难的同时品味快乐。所谓“大乐苦中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乐是在苦的衬托下才得以存在的,真正的乐也需要经过艰苦的淬炼才能绽放光芒。所以,面对苦时,不妨保留一份从容,耐心品尝苦中之甘。

最后,要试着从苦中提炼自我的价值,获得人生境界的升华。遭遇困苦时,不要一味沉浸进去,而应懂得抽身。不仅要有承担苦的能力和勇气,还要从苦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悲苦从来都无法逃避。多苦少乐是生命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懂得离苦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那份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那份超然。

人的快乐和痛苦取决于心中的选择。如果你决定让一切显得不顺心,那只要告诉自己一切都不顺心,没有什么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如果你想要快乐就需要告诉自己:“一切都进展顺利,生活过得很好,我选择快乐。”痛苦只不过是一种选择。人生虽苦,却也充满了乐,如何看待它们,从哪个角度看待,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自由意味着生命的弹性,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饱满、富有,就需要把心放宽,不仅要容纳痛苦,也要给幸福让出一条大道来。

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也诚如这难买的光阴,一旦逝去,无法挽回。所以经典上说:“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生活在不停流逝的时光中,就像鱼生活在越来越少的水中,所以,菩萨劝大众勤奋精进,提起心力,做事要像危机临头一样,念及世事的无常变化,就不要怠惰放逸。

这是佛经中教人面对无常的态度,可惜世人念及生命的消逝,不仅不能够精进,心中反而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对终将到来的生命终结感到恐惧不安,结果就容易对生命感到幻灭,丧失向前积极行进的动力,也就浪费了这一场宝贵的人生。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生活总是如此。世事并非一帆风顺,但人仍然要在这不如意中度过几十个寒暑。不管你是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努力精进也好,消极放逸也好,命运的波动起伏,人的生老病死,都不可能改变。人与人生命的长度大致相同,但宽度却大相径庭: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实质却大不一样。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小和尚赶紧去提了桶水来。老和尚说:“别急!现在太阳晒得很,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小和尚见状说:“这花一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老和尚却指示:“浇吧!”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小和尚说:“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小和尚问:“这有什么不同呢?”老和尚说:“当然不同,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小和尚答不上来。

晚课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小和尚摇摇头。老和尚严肃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绝对成不了佛。他今生能好好过,却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生活?”

对于禅院里的花来说,“和尚没浇水”的现实虽然很不如意,但那是和尚的事,“好好生长”才是它自己的事,这盆向前看的花,得一天寿命,便好好过一天,从它身上,大家可以真正看到生命的意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人常常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我们暂且不去管及时行乐的观点是好是坏,只是要知道,人生很难得,就像大海里捞针一样,失人生者如大地土,而得人生者就如掌上土,得人生很难,失去人生就太容易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就要好好把握每一个时日。

自己的生老病死,自己要去面对。不能够逃避,一逃避,死和生就会同时变成一件痛苦的事。任何苦都是如此,你逃开它,它就会追着你跑,你直视着它,它反而会变得不那么可怕。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怕它做什么?在老之将至的苦面前,不妨苦中作乐;在病痛的折磨面前,不妨试着对它说“谢谢”,感谢它给了你反思人生、更新自我的机会。面对生死,不逃避,不烦恼,不伪饰,就算这一场角逐没有胜算,也不必把结果放在心上,重要的不是这千篇一律的结局,而是那精彩纷呈的过程。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走到生命的尽头,都应该保持向前的姿势。不论如何,宁可忙碌踏实地走一回,在这场不易的人生中得些成果,也不要在人生结束的时候,向命运交一份白卷。

呼吸间领悟生命

有人问我,人或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无独有偶——生命。

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生命就在呼吸之间。生命无常,短暂,可贵,因此不可以浪费生命。像一些大德长老如虚云法师,弘一法师等,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佛教认为在六道中(三善道与三恶道)漂泊流转的众生,只有在人道中才能够得道成佛,得成觉悟。

但是,生在人道是非常难得的,经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比喻托生为人的机遇之低:“得生人道者,有如鸿爪之泥与大地之土之比”。佛教告诫众生:“人生来之不易,当珍惜”。日月如梭,转瞬即逝,人生的短暂如白驹过隙都不足以比喻佛教对光阴的认识,佛教常常把光阴用一刹那、一刹那来分割,人生苦短,变幻无常,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就是隔世了。佛经中讲:“一失人生,万劫不复”,得生人道的机遇是非常小的,因此要多结善缘,积善人生,珍惜生命。

过去很多帝王热衷于寻求长生之道,看起来似乎看重生命,但这不是和尚讲的对生命的珍惜。将宝贵的时光用来寻找让生命永恒的方法,这实在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珍惜生命,不是说让你一味地去惜命,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连累、伤害别人,而是说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完成对生命的最大利用。

对生命的利用,分两个层面讲。第一层,要珍惜时间,不浪费这难得的一场人生。有人把时间比作金钱、珍宝,突出它的珍贵。也有人将时间比作流水,“逝者如斯夫”,昼夜不停地奔流向前,无法回头。在和尚看来,时间就是生命本身。它不是人身外的附属品,它就是人自身的存在。

生命如同一支渐燃渐短的烛,你此刻虚度了时间,生命便消耗了一截,再不可挽回;下一刻再不警醒精进,生命便会继续消耗,直至耗尽最后的光。很多人习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总认为无常的终点很遥远,人生尚有漫长的时日可以挥霍。这些人从不对无常生起警觉心,一旦无常真的到来,便只好叹息自己虚度了岁月,以致“万事成蹉跎”。

多少人在生命的终点回顾一生,总是希望能有从头来过的机会。我们今日还有生命在,就已是幸事。假若不能够提起精进之心,和尚教你一个法门,且将明日当作终点,今日便要精进努力,否则无常突如其来,便只能徒然喟叹。或者,去比照那些遭逢天灾人祸,年纪轻轻便带着学业未完、事业未竟的遗憾离开人世的人,你是否为今日虚度时光的自己感到汗颜?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无常追在身后,也当观照自己的一生,意识到生而为人,多么不易,并对此生出感恩之心,好好领受上天馈赠,好好把握此生光阴。

来世上走一遭,有些人求千古留名,有些人求终生的富贵,有人但求问心无愧,还有人只愿以一己之身命,度脱众生之苦。无论哪一种追求,只要未曾虚度了这场人生,无碍于他人,就都是对生命和时光的有效利用。但是,和尚最推崇的,是后两种追求。一种是求得自身的完善,另一种则求众生的圆满,皆是在世间结下了善的因缘,造福于人世。

利用生命的第二个层次,和尚想从生命境界的角度来讲。古人常言人生“譬如朝露”,“逝如朝霞”,于这无垠的时空当中,人不是主人,只是匆匆过客。先不论人的一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即便谁能活一千年,一万年,放在时间之流里,也不过一个小水花,瞬间即已湮灭。生命不过刹那,任你有再多的计较,再多的烦恼,也不过这刹那生命中极其微小的一瞬间,简直不值一提。

人命难得,人生易逝,计较什么呢,烦恼什么呢。有这计较和烦恼的时间,不如想想如何心安,如何幸福。在这极其短暂的生命里,若你只盯着眼前的些微得失,计较着脚下的方寸利益,让生命的境界变得狭小、拥挤,此生不能活得尽兴,时时带着情绪的捆缚,名利的枷锁,满眼的贪求,满面的忧愁,满心的难安,那么,这也是虚度了这场难得的人生。

能够珍惜这一呼一吸间的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还能在这场短暂的生命里活得安心幸福,这就不枉大家背负着生老病死之苦,来这充满苦的人世间走一遭了。

铁锤不惮巨石坚,斫方凿圆总随缘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莅临人类。天灾从生命诞生初始便如影随形,人祸则与每个人一生紧紧相伴,不可分离。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祸,如失去亲人、爱情重创、事业受挫等等。在人生道路上,这样的灾祸往往很突然,而且总是接踵而至,令人猝不及防,难以承受。

曾有一位居士,来见我时,满脸的愁苦、绝望,原来他的事业、家庭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又适逢亲朋逝去,他感觉自己已经不堪忍受命运的捉弄了。我当时开导他,不管你是否能够忍受,总之命运就是这样。别怕它,别忌惮它,尽管过去的已经成为事实,坚不可摧,不动不移,但你能够掌控的尚有未来。

有些人遭受打击和困苦,依然挺身直行,有些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坚持走下去的人可能会遇到更多苦难,却也会收获更多成就。苦难能锤炼出更具韧性的生命力,当一个人直面苦难时,便能受苦而不觉苦。

命运其实不会给你绝路走,只要你的心不走在绝路上,人生就永远有一个拯救自己的出口,永远不会无路可走。唐代的高僧洞山禅师有一次去看望一位病重的学僧,学僧的名字叫德照。当时德照一见洞山禅师,便道:“老师啊,难道您忍心看弟子死得不明不白吗?求您给我一点开示吧。”洞山禅师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子弟?”德照说:“我是大阐提(比喻无佛性的人)家的子弟。”洞山禅师沉默不语。

德照很着急,就问:“四面有山逼近时,我该怎么办?”洞山禅师说:“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德照说:“那我和老师在屋檐下相遇,是应该相互回避,还是不回避?”洞山禅师说:“不回避。”德照问道:“不回避,那老师叫我到哪里去呢?”洞山禅师指示道:“五趣六道、十种法界,到处是路,何必忧虑?”德照听后,说:“那请您珍重。”然后便坐在那里入灭了。

当生老病死的无常逼近时,人应该如何是好?出路在哪里?洞山禅师说“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正路?这都要靠自己去走,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因为生老病死,各种无常之苦,都是需要你自己去承受和处理的。别人不能代替你生,代替你老去。你必须自己去过这一场人生,这就意味着要去承担,既承担无常加诸人生的一切,也承担自己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定。

无常之中,到处是路。不必刻意去寻找,当下能够安心领受,当下就已找到出路。迎面撞上了灾祸,不能够逃避,也不必心生惧怕或者满腹抱怨,我们只是需要去体验,去经历,去接受。所有的灾祸都是对自我人生的一次清洗,它会催促你停下来,重新回望人生,调整方向,整理心情;它会让你看见生命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命运有时坚如磐石,任你如何挣扎,都必将给你带来打击。即使你手握一把坚固的铁锤,也不一定能将这块命运的巨石凿出你想要的形状。比如说,这一生,每个人都会有深爱的人,深爱的事物,可是,这些深爱的东西终有一日会离去,不管人有多大的权势、能力,也不可能逆转或者改变这样的无常命运。

与其徒劳地去期盼命运的宽和,请求命运高抬贵手,祈求灾难晚一点到来,或者期待永远的如意和一帆风顺,不如不去挣扎、对抗,让一切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就算不能够将命运这块巨石凿击成最合你心意的模样,至少能够去直面它、接受它、处理它。无论它是成方还是成圆,都不让它成为废料,而是利用它去铺垫未来的人生之路。

生活再艰难也不生抱怨心

我年轻的时候,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贫穷的状态,个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我从来没有过什么抱怨,也不感到有什么困难和压力,我只觉得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即使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我也不曾悲观,我甚至还会感谢,感谢人生给了我一个没有财富的机会,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一个经受人生考验的机会。

生活的艰难,一无所有,是人生的一个机会。当一个人处在命运的底层时,这也恰恰意味着他拥有很大的奋起和成长的空间。正因为心中始终抱存着这样的念头,所以当时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我仍然在每日劳作之余,坚持念经诵佛,勤修精进。后来,有人问我,为何这一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不失去对佛法和人生的信心。我只道,不论何种遭遇,总该是因缘所致,本当如此,人力有限,不可能全盘扭转现实,却可首先扭转自身,从点滴做起,改变命运。

扭转自身,首当其冲的便是止息抱怨心。人很容易心生抱怨,一遇不顺心的事,立刻就抱怨命运不公,抱怨他人不肯施以援手。而面对顺遂的事情时,却觉得理当如此,不懂得心怀感恩。有时,无缘无故,人也会生出抱怨心。比方讲,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不如对方,这个时候,即使自己生活安定,家庭幸福,也会生出抱怨来。总之,无论现状是好是坏,人都很难不抱怨。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抱怨的事情,似乎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却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抱怨是无止尽的,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完美。既然能找出一处缺陷,自然就能找出更多。抱怨还是一种“心魔”,一旦沾染上就难以摆脱。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们的,社会欠他们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一切。

抱怨会带来许多烦恼、痛苦,越抱怨,生活就会显得越发烦恼,内心的痛苦也会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现在城市里堵车很严重,大家可能都遭遇过。堵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烦躁不安,车喇叭按得震天响,眉头紧缩,嘴里不停地抱怨,你们说,这样有用吗?除了败坏自己的心情之外,根本就无益于情况的改善。

人哪,一旦满腹抱怨,就很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心力和清明的头脑。因为他把心力都用在抱怨上面了,结果都没时间和精力去改变现状,结果当然就不会有所成就。

当年虚老初到云南鸡足山时,未看到一个僧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只顾享受寺产。虚老看到此情形,就发心重整鸡足山。

他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也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第一次来了八百多人,从此当地的僧人才知有戒律这回事。后来,虚老慢慢地劝说,他们也就渐渐和他来往,渐渐知道要结缘,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吃烟酒荤腥。就这样,僧人们的行为逐渐发生改变。虚老就这样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的现象扭转过来。

从这种百事俱废的情形之中,可以想见当时虚老所处的境况有多么恶劣,且不说住无房屋,食无宿粮,当地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陈规陋习,也均成为其兴教的障碍。但虚老的慈悲心怀终于感化一方,他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亦有了回报,云南的僧伽队伍终因移风易俗而渐趋于正道,鸡足山的佛教亦因此而重振。

试想,在巨大的困境面前,虚老若心生抱怨,挑毛病,嫌东嫌西,甚至甩手不干,那么,鸡足山的振兴就不会成为现实了。在困难面前,先看清困难,再想着如何去解决困难,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困难的到来。你再怎么抱怨,困难也不会因此消失,更何况,抱怨除了抽走你心里的积极能量,带来负面能量之外,根本就于事无补。它既不能化作行动,也不能产生智慧,更不能带来现状的改变。

在艰苦的环境里,当烦恼痛苦来时,不妨先闭上嘴,把口中的抱怨吞下去,再将心中的抱怨清除出来,一心一意地去应对外界的考验。假如说命运给了你很多的磨难挫折,也不必为自己的命运叹息,时时悲叹命运的人,只会让人将他看得弱小。而笑谈命运的人,才有真正强大的心灵能量。任何命运的考验,如果你背转身去逃避它,它就永远是你人生路上的一道障碍,只有从正面去对待,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才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而今撒手归西去,霁色清秋月一轮

明德法师圆寂时,我曾为之作封龛法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今有本寺新圆寂比丘明德大师与二十九岁出家,僧龄四十五年,戒腊四十一夏,勤修梵行,持戒清净,专修净土,苦行为先,现颠倒形,实清凉汉。尊住南岳沩山,南华受具,云门过化;后来云居四十余年如一日,最难无疾西归,即今本寺僧众云集称扬嘉号,讽诵真诠。恭为:德大师封龛之次,即今封龛一句,又作么生道?

像集成身,像散成空,长安路上往来人;

而今撒手归西去,霁色清秋月一轮。

古人说:“死生是大事。”因此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人们通常都很讲究临终的种种礼节,也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这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是谁,当他独自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感和对现实世界的留恋。人无法去阻止死神的脚步,留住生命,却可以让生命死得有所尊严,让生命在关怀与温暖中平静而安详地逝去。

也就是说,生者为死者临终前和死后做出各种安排,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但是,对死者而言,死亡难以避免,无论他得到多大的尊重,也不能让死亡改变来临的形式。

尽管如此,我仍然在为明德师封龛时,道出“而今撒手归西去,霁色清秋月一轮”的偈语,因为我愿意将死亡的境界描述得很美。其实生死本就很美,所有的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就算缺憾多过圆满,苦多过乐,也必然有过绽放,有过美好。在亡者已逝的时刻,不如就只记起种种美好之事,不再为了生死离合而黯然神伤。

世人皆道“人生如梦”,感叹人生虚幻,生死得失皆如梦境,来去无痕,但是,无论这是一场美梦还是噩梦,至少你我都是这场梦的主人。有人说是命运,是天地间的无形力量在主宰人生,和尚却觉得,即使人人皆被无常所缚,也仍然保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执著的痛苦,也可以选择觉悟的快乐;可以选择在美梦里不迷失,在噩梦里保持醒觉;可以选择一个狼狈的姿态在尘世苦海里挣扎,也可以选择一个美好的姿态去面对人世缺憾。

这个世界很多缺憾,人生也是不如意的时候多,所以生活在世间的人才需要智慧解脱。佛教为世人开出的药方是“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虽是出世的宗教,但它所关注的却是入世的事情,比如它讲衣食住行都是实践;讲人要面对世间的各种因缘等等。佛教谈人生,首先是很客观的,不能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反面它都说了,比较全面。比如四圣谛,它很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苦”,人有各种苦,要客观地面对衰老和死亡,面对漂泊沉浮之苦;它真实地告诉人们人生是不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天天快乐,总会有烦恼。然后它分析苦的原因,反思这个原因,最后它指出了找到和解决这些苦的具体方法。

人之所以苦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无明,因为无明所以不觉悟,才生贪、嗔、痴,如果你对无明有一个觉悟,就不会如此。佛的目的就是要人放下执著,体会般若(觉悟)的境界。

放下执著,首先就要放下对生死、对完美的执著。有一句话叫“不磨不成佛”,你遇到的所有困境和磨难,其实都是你的福德,你的利益。包括生死也是这样,要是一味地执著于生,回避死,那你永远不可能解脱痛苦。一定得认清、接受了人生的不圆满之后,才能够让生命变得有宽度,有厚度。

同类推荐
  • 笑对人生

    笑对人生

    《笑对人生》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所著,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美国著名演员、导演和剧作家。哑剧表演天才,是第一位在电影中扮演蒙面侠佐罗的演员。《笑对人生》是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面对挫折和痛苦,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 一开口就赢谈判:12天掌握商务洽谈的96个口才技巧

    一开口就赢谈判:12天掌握商务洽谈的96个口才技巧

    会谈判才能在商务竞争中为己方争取利益和发展空间,而谈判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口才技巧。本书是专门针对商务谈判而编写的一部谈判口才书,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谈判所需的口才技巧。如果你经常出席商业谈判场合,如果你正为自己的谈判口才苦恼,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谈判口才,那么仔细阅读本书,用心学好每一种技巧,相信你的谈判能力将会有显著的提高。
  • 不要为小事生气

    不要为小事生气

    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 本书收集了一些名人名言,仔细分析了生活中生气的原因和生气引发的后果,又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论证了不要为小事生气的重要性,还将教给你学会不生气和妙用生气的方法。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让你受到一些启发,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不要为小事生气。” 人生是短暂的,所以,生活中不要因一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于怀,为这些小事而浪费你的时间、耗费你的精力是不值得的。英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么你就不会再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气了。 本书详细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生气的原因和生气引发的不良后果,通过事例说明了不要为小事生气的重要性,还教会你消除生气的方法。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让你从中受益,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不为小事生气”,愿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愿你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心情。
  • 聪明女人的口才艺术与魅力修养

    聪明女人的口才艺术与魅力修养

    本书就是专为此一目的所编写的,书中所选取的例证典型、集中、贴近生活,趣味性强、易学、易掌握,相信广大女性朋友手头有这样一本书,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时,都能应对自如,处变不惊,让你成为一个会说话的女人。
  • 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礼仪的力量:让你脱颖而出

    礼仪是生活的需要,是工作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需要。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层面的拓宽,社会文明礼仪规范愈加显示出其特有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尤其对年轻人而言,缺乏礼仪修养,必然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
热门推荐
  • 和首席同居的日子

    和首席同居的日子

    一个霸道腹黑,一个单纯天真,他们两个住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喂,该交房租了!”“怎么办,我没钱。”“喂喂,你想干嘛,别过来,离我远点啊……”“要钱没有,要人嘛……倒是有一个。”“流氓!”
  • 秦鸢尾

    秦鸢尾

    (秦霄贤同人文,请勿上升正主)“我姓秦,秦霄贤的秦。”梨园十六年,一夜之间,她成了司令府的养女。少爷跋扈,断她姻缘,毁她清白,却不曾给过她一个名分。纵有决然傲骨,她仍是没能守住这颗心。梨花盛开时,她说不曾见过自己的模样。少爷说,看着我的眼睛,你就知道了。后来,院儿里开满了鸢尾花,她的眉眼弯弯,笑起来也一如既往的好看。月光洒落时,他说,你是我心头的白月光。她说,那就别看月亮了,看我吧。寒冬腊月时,她躺在了他的怀里。她说,等你凯旋,等你…凯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情缠七世你始终属于我

    情缠七世你始终属于我

    一段相思,七世爱恋,苦尽甘来,你始终从未离开。
  • 怡轩之夏

    怡轩之夏

    “今日,我们在此处别过,待十年后的重逢,我们生死不离!”十年前,他轻抚她长发,眼神中充满了爱意。“你是谁,我们...认识吗?”十年后,他面色冷漠,眼神中充满一种不屑。“短短十年,你就能够把我忘记,是吗?”那一日,她哭成了一个泪人儿,她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把自己忘掉了,忘记的彻彻底底。“对不起,我...我失忆了。”当真相说出时,她在他的婚礼上,她笑了,眼中带泪,最终还是离开了。“请记住,当初是你说的十年后生死不离,如今没有遵守承诺的也是你,所以说,不配留下的人应该是你,并不是我!”短短十年,物是人非,曾经的爱恋,已然被改变。
  • 萝莉vs冷漠王子

    萝莉vs冷漠王子

    “看够了吗,看够了就松手”“为什么要笑,有不好笑”“为了她,让我干什么都行”
  • 重生豪门:老公,甜甜宠

    重生豪门:老公,甜甜宠

    重生后,她夺回自己千金身份,让渣男贱女获得应有惩罚,本应该走上人生颠峰,却惹上宫家继承人。等等,这个宫家继承人一看就是常年病态,活不长久的人啊,她什么时候成了他的未婚妻?!她才不要年纪轻轻做寡妇。“我需要个继承人,就你来生吧。”“你,你能生吗?”某人真的很怀疑病号先生。后来,一个包子,两个包子相继冒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宫先生冷酷无情面瘫脸,却是宠妻宠到骨子里,惹他可以,别惹他老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使距离

    天使距离

    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个个的错误,终于迎刃而解,而凌跟浩回来看到的,这幅好景象,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所以,这一家家的欢笑气氛,又乐开了嘴,充满着这个世界。既不回头,何必不忘若是无缘,何需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 浴血归来I逆天算世

    浴血归来I逆天算世

    告诉我,在你生命中,是否有个人,为救你,宁受千年轮回之痛,宁算计天下,只为你。毅或是,他明知你在骗他,连自己也骗去,却无怨无悔的付出。她只是个公主,不过一个赌约,不惜算计他和天下,轮回千年,只为在九十九世救下他。他是尊贵的黑暗尊主,手握杀伐之权;却只因她那时的一句话,就算被她算计,也要为她付出,只为等着她把真相叙说。“何时能把原因告诉我?”他如此聪明,岂会不知事情的真相,不过只想听她亲口说出。“真相总会大白,只是我说了,你我还能如从前一般吗?”她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