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为刚才的失言懊恼不已时,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屡屡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你可能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刚才语言流利、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即便是惹对方不愉快,最多只是他们性格苛刻、过于挑剔。然而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无意伤害对方的时候,说话者是否能扪心自问一下刚才说话时的心态和情绪?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沟通高手,谁都会犯这样的失言错误。但优秀的交流者和拙劣的说话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就在能否找到自己说错话的理由。
人的沟通靠的是语言,反映的却是说话人的心理活动。伏尔泰就曾说过:“言谈能够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即便是说话者的态度十分友好、语气十分诚恳,也有可能因为语言里透露出心中的价值立场而造成对方的不愉快,这其中就包括说话者的紧张、傲慢、挑剔、自私等心态。这些心态根植于说话者的内心,令其难以在朝夕之间改掉。只有在长时间的自我提醒中,才有可能避免这种错误。
可能有人要问上述情况是如何在交谈中体现的。其实,很多种失言往往很隐蔽,粗略一听还不一定能发现,但它们的确能够代表当时说话人的某些立场。试比较: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XXX,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啊?”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第二种表述方式更易于对方接受,也更有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在沟通的时候,一些说话人的心理特征经常被一些语言所反映出来。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经常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说出不一样的话,这也就难免将自己的情绪带进去。同样是道歉,对自己的热恋女友和对班里的竞争对手,说话者所表露出的语气就是不一样,给别人的感受也就不同。所谓“说话老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够保持很深的城府、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对方也难以判断他们的心情。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心态,这对我们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人际间的语言沟通,语言信息是主要主体。一个人的知识涵养有多少,往往可以通过他说话的内容得到反映。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碰到很多说错话的情形,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说话人的知识水平不够而造成的。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自己说出漂亮的话来,没有足够的知识量是不行的。
有个笑话则说明了这一点。某学校开运动会,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取得了一项项优异的成绩。在总结会上,校长站起来对着全校师生说:“这次运动会很成功,我们的运动健儿非常优秀,取得了一些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辉煌,要把目光放长远,立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比如说,我看到这次的百米结果,第一名跑进了13秒,多加训练的话,下次运动会上,可以跑进14面、15秒嘛!”话音刚落,台下一片哗然,台上很多人也忍俊不禁。
笑话有些夸张,但我们周围的确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在社交场合,不仅需要我们“敢说”,也需要我们“能说”。通过语言,让他人对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留下积极的评价。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积累,充实自己的大脑,避免在公众场合中说出幼稚、错误或有伤大雅的话。
在人际沟通的场合,说话者要注意自己语言的分寸,不要将最坏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正所谓“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培根语)。”好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说话者的语言更富激情与渲染力,而不当的表达就极有可能让其他人感到迷惑、不快甚至愤怒。不当的表达,反映了说话人沟通能力与社会阅历的不足,对方与他们的沟通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比方说,表达不当的一个表现就是客气话太多。“礼多人不怪”是交往的一个原则,但不要将这个原则无限的使用,否则就会令对方感到别扭。当与朋友、爱人或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语言还是随便、生活化一些比较好,过分追求礼貌反而不合时宜:
“老婆,烦请您把我的袜子那过来,不胜感激!”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幽默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人就没有必要如此“客气”了吧。当和朋友交流时,过分的客气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在说话者心中,彼此间的关系也“不过如此”,令双方的心理距离被人为拉大。朋友或夫妻之间,谈话的目的在于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与沟通双方的情感和促进彼此间的兴趣,过分的客气话只是双方中间的障碍,像“谢谢”、“请”、“您”等字眼还是有必要控制它们的出现频率。
另外,往往一些不该明说的话,说话人也将它用语言表达出来。沟通的最高境界在于“心有灵犀一点通”,什么事情说得太过明白往往效果不好,既影响说话人的情绪,又很有可能造成双方的不信任感。其实,人与人的语言沟通是心灵沟通的形式之一,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就无需用更多的言词来说明。否则,当事人会觉得气氛十分尴尬,如:
“咦,你今天咋喷香水啦?”
假如对方是一个性格腼腆、内向的小姑娘,这样问及就会给她一定程度的不自在。人家将自己打扮得更有魅力,也许是为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约会。说话者察觉出一些变化,心中明白七八分是最好的效果,刨根问底也许会令对方在约会当中更加放不开手脚。再比如:
“你的学识这么广泛,怎么报了这个学校啊?”
高考名落孙山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心中的痛楚,作为同学心中清楚这一点、平时能给予对方一定的鼓励和安慰最好不过。非要以朋友自居询问对方失利的前前后后,不但不会令听者感到被人关爱,反而让这么一位“学识广泛”的朋友感到有失尊严,失言在所难免。
所以说,在人际沟通中,说话人的内心活动和思想观点,需要它们用大脑中的“语言机器”过滤一番。长时间经过这样的练习,说话人就能吐露出漂亮的句子了。
环境层面
因不分场合说错话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太多了。语言这个东西,就是要说话者“入乡随俗”,不能用同样的措辞来应对不同的场景。不看场合、不分对象,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就会造成难看甚至会伤害别人。
比方说同样的话,放在不同性别、性格、年龄、受教育水平或的人身上,就经常发生不同的效果。和自己“铁哥们”之间的玩笑,拿来取悦办公室女同事就非常不妥。“看好,我全干了,有一点含糊我是那个!”这句应酬话语。对方如果是彼此的教养都差不多同学或邻居,说说也无妨。但当一桌子全是教授、学者或领导时,这种话就明显不妥。一般来说,不要对一个无职业的人,去传授什么领导艺术;对一个中小学生,去谈什么计划生育;对一个建筑工人,去介绍什么养殖技术。一个学术会议,与会者都是专家、教授,而你仅仅是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却在会上夸夸其谈,就不恰当;一个领导办公会,与会者都是领导人,如果你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却在那里指手画脚,就不应该。再比如一位年轻人路遇长者、前辈,打招呼说:“嗨,老兄,哪去?”这就没有尊重接受者的身份。同样,一个小孩子过生日,作为其父母的同事、朋友被邀去做客,他致祝辞说:“衷心祝你健康长寿!”这就抬高了听话人的身份;你的直接上司你直呼其姓名,就不适宜;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一概称之为“师傅”也属不当。在一定的场合,说话人不但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身份,还要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另外,说话人也要注意当时对方的心情或所处环境。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对熟人的缺陷评论上。在公众场合,会说话的人应当懂得避免“揭短”。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话莫揭短。”人的自尊之心在于最自己缺陷、缺点的刻意回避上,所以说话高手在和人交流的时刻有一种避免谈及对方短处的意识。短处人人都有,但让别人说出来特别是当中说出来势必感到不舒服,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的短处被当众揭穿。
揭短在生活中经常是无意的,说话者甚至是为了关心对方、却因言语不慎间接地体积到对方的短处。比方说:
“咦,你用这个牌子的减肥茶啊?我知道一种更好的!”
在像办公室这样的公众场合,说话者的这种措辞就有可能给对方带来“丢面子”的感觉。即便是为了对方的利益,但却当众提及了他的短处,让听者感到难堪。无意揭短虽然对人际关系破坏力小,但却反映了说话者不善交流的事实。也许对方感到自己在其他人面前丢了面子,但其他人却经常将不满情绪放在说话者身上,认为说话者是一个“口无遮拦”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事或同学,又有谁敢与之推心置腹的交流呢?所以最终受害的还是说话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