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陆小曼
雨送黄昏花易落,一片幽情冷处浓。忠厚柔艳的绝世名媛,热情诚挚的不二才子,四目遇合藉放火花,两心交会岂无风情。他爱着她,爱在眼里,爱在心里,眼波流转怎惧离经叛道;她爱着他,爱在骨里,爱在肉里,骨肉相连不畏沉疴旧念。幸好,上天的偏爱,捏了一个她,又造了一个他;孰料,一场烟花的绚烂,一语成谶的爱恋。追忆那惊鸿一瞥的注定,惘然那半累一生的宿命。
倘若要评选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炽烈感情的情书,徐志摩与陆小曼一对璧人共同书写的《爱眉小札》一定高居榜首。
“龙,我的至爱,将来你永诀尘俗的俄顷,不能没有我在你的最近的边旁,你最后的呼吸一定得明白报告这世间你的心是谁的,你的爱是谁的,你的灵魂是谁的!龙呀,你应当知道我是怎样的爱你,你占有我的爱我的灵,我的肉,我的整个儿!”
“摩!快不用惆怅,不必悲伤,我们还不至于无望呢!等着吧!我现在要去寻梦了,我知道梦里也许更能寻着暂时的安慰,在梦里你一定没有去海外,还在我身边低声的叮咛,在颊旁细语温存!”
即使不去品味这些包含挚情的内容,单是看看彼此的称呼和落款:“你的心他”、“爱眉亲亲”、“你的亲摩”、“眉眉至爱”、“我唯一的爱龙”……足以令我们这些局外人感到耳热心跳,更不用说两位当事人的心海会翻起多么汹涌的波涛了。
曾有人说,在爱情方面,民国年代就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年代。
一对恋人,他们该有着怎样惊世骇俗的恋爱,该有着怎样的浪漫与风华,才能够代表整整一个时代的爱情,才能够在历史的河床上永久地沉淀下他们的名字。
不只是他们郎才女貌、诗情画意惹人嫉羡。
也不只是他们夺人所爱、离婚再嫁遭人非议。
当纯真豪爽的志摩在一团烈焰里飞升天国的时候,当明媚的小曼在孤寂的日子里渐渐老去的时候;也许,只有那本泛黄的《爱眉小札》才能够告诉人们:曾经一对相爱的人,是如何艰难挡住了伦理纲常与宗法家风的侵袭,勇敢而骄傲地携手维护彼此的挚情;那段充满了幸福与灼痛的轰轰烈烈的爱恋,依然静静地发散出唯一而永恒的荣光。
相识之前
徐志摩在认识陆小曼之前已经有过两段情感经历。
早在一九一五年,十八岁的徐志摩刚刚中学毕业就被父亲徐申如唤回浙江海宁的家中,与上海宝山县的一个十五岁女孩张幼仪拜了天地。
徐志摩祖上世代经商,父亲徐申如也是浙江当地有名的实业家,在他的辛苦操劳下,徐家家业兴隆。而张幼仪娘家的声望势力也不可小觑。
张家是有名的巨富之家,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是民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曾创办过中国民主社会党;四哥张公权曾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徐张两家联姻可谓门当户对,任谁看这都是一桩令人称羡的婚姻。
可是年轻气盛的志摩却偏偏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据说,他第一次看到妻子的照片时就极为鄙视地说了句“乡下土包子”。其实从照片上看,幼仪的相貌虽然并不柔媚惊艳,但绝对是标准的传统贤妻之相,温婉端庄,
不过,幼仪深得公婆的宠爱和信赖,从不跟家人计较什么,对志摩也十分温厚包容。渐渐地,志摩也并不像开始时冷冷地拒她于千里之外了。
婚后第二年,志摩收拾行囊北上,进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又过了两年,他便启程赴国外读书了。
他先是在美国留学两年,后来又因为仰慕英国哲学家罗素而追随其来到英国。不料罗素此时已经因为写了一篇反动文章而被判入狱,志摩只得在伦敦大学聊渡时光。
不过,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平生第一次浪漫的爱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偶然》是徐志摩早期新诗代表作,就是写给他魂梦相系的心中女神林徽因的。
虽然两人最初相识时,林徽因还只是一个美丽纤弱的少女,而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诗人火热情感的爆发。
一封又一封滚烫的情书,一次又一次痴情的邀约,一首又一首动人的诗歌,让从未经历过恋爱的林徽因既感到羞涩甜蜜,又有些招架不住,甚至不得不让自己的父亲代为回信。
林徽因堪称一代佳人才女,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在西方熏陶多年的眼界和气度。这样一位妙人自然会立刻进驻诗人的心房,像一支蜡烛,点燃了他生命中的热情。
谈书画、谈琴艺、谈哲学、谈人生……康河的柔波里从此便时常泛映着志摩与徽因畅快笑谈的身影。
此时,幼仪已来到英国与志摩团聚,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夫妻俩的生活也算平静安宁。
可是自从迷恋上了林徽因,志摩的心便再也回不来了。
幼仪已经怀上了他们第二个孩子,可志摩得知后却冷冰冰地丢给她一句“去打掉”。不知所措的幼仪只好投奔了正在德国柏林的二哥张君劢,并在那里生下了次子彼得。
一九二二年,志摩与幼仪在德国离婚,幼仪跟着二哥继续在柏林留学。
满心欢喜的志摩以为自己终于扫清了所有障碍,终于可以用一方纯净的神龛迎回梦中的女神。然而,莫测的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就在志摩逼着幼仪签下离婚协议的时候,徽因已同父亲扬帆起航回到了国内。聪明而理性的她最终还是没能接受天性飘逸浪漫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选择做了梁启超的儿媳,嫁给了他的儿子——温雅稳重的梁思成。
不久后,志摩也追随徽因回国,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徽因明确的拒绝以及思成徽因即将双双赴美留学的消息。
美妙幻梦破灭了的志摩,心中荒凉得如同一片寥落旷野。他只得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诗的梦幻里找到了最真纯的自我。
志摩天生才华横溢,他回国后在文学界可谓是如鱼得水,写作诗歌、发表文章、研究戏剧、搞几场“文学论战”,还与朋友们共同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之一——新月社。
不仅如此,志摩在感情上的空白也很快就被另一名女子填充满了。
一代名媛
在认识志摩以前,徽因还只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女孩,她是从志摩的诗歌中缓缓走到众人面前的。而陆小曼则不同,她只比徽因大一岁,可是早已成为轰动京师、美誉远扬的绝世名媛了。
论家世,小曼出身世家望族,祖上名臣辈出。她的父亲陆定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的弟子。他加入了同盟会,在国民政府供职长达二十余年。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堪称大家闺秀的典范,长于古文,更擅丹青,琴棋女红无一不精。小曼身上的名媛气质是深深受到母亲影响和教导的。
论相貌,说她是倾城倾国也一点不过分。现今存世的小曼的黑白照片,并未真正展现出她的风采,所有亲眼见过她的人都说小曼不上相,本人比照片好看了不知多少倍。她的美丽得到了诸多当时社会名流的极高赞赏。
梁实秋赞美过她:“面目也越发清秀端庄,朱唇皓齿。婀娜聘婷,在北平的大家闺秀里,是数一数二的名姝。”
顾维钧直截了当地夸奖她:“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
她的好友、郁达夫的夫人王映霞也由衷地称赞道:“她毫未修饰,这说明了她的心境,但她依然是美丽的,宛如一朵幽兰,幽静而超然地藏匿在深谷中。”
甚至连志摩的前妻幼仪都不得不坦言:“吃晚饭的时候,我看到陆小曼的确长得很美,她有一头柔柔的秀发,一对大大的媚眼。”
论才华,小曼同样出众。就连艺术品位很高、眼光很挑剔的画家刘海粟提起小曼都是赞不绝口的:“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人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约,很美,又无雕凿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她爱读书,英法原文版小说,她读得很多。”
论交际能力,小曼更是无与伦比,足以让当时几乎所有名媛望尘莫及。十六七岁的小曼就已进入外交部担任顾维钧的助理。钢琴、绘画、跳舞、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的她很快就成为了外交领域的一枝名花,接待外宾、担任翻译、组织活动,都是她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拿手好戏。
况且,小曼绝不是只凭美貌和才艺就获得极高赞誉的,她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女孩,甚至比男人们更有胆识,更有担当。
有一次,小曼在一场为外宾举办的晚会中担任翻译。有一个外国人极为鄙视地说:“这么乱糟糟的节目怎么能拿到台上来表演呢!”小曼听了,既郑重严肃又很有礼貌地对他说:“这都是我们水平最高最有品位的节目,你们只是欣赏不了罢了”。
还有一次中外宾客齐聚的宴会中,有一些法国人故意拿烟头去烧中国孩子手中的气球,看到孩子被突然炸响的气球吓得大哭,他们就哈哈大笑。在场的中国官员虽然十分愤怒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忍气吞声。可小曼却毫不退让,她以牙还牙地拿起烟头去烧法国孩子的气球,同样把他们吓得哇哇直哭。那些外国人看得直发愣,却又不得不佩服这个女孩的胆量和气魄。
小曼被称为一代名媛,誉满京城,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自由自在,傲然绽放着自我的本真;她被朋友们称赞为“宅心仁厚”,面对外国人的欺侮又表现出毫不示弱的气势,不失尊严,真称得上是琴心剑胆,女中丈夫。
这样的一位名门淑媛,她秋波流转之间就足以令世间任何男子醉倒,倘若她再微启朱唇,说上一段温软的俏语,那一定不会有人能抵挡得住这柔媚的威力,而不倾倒在她飘飞的裙裾之下。就像志摩自己对小曼所说:“眉,你的福分可也真不小,当代贤哲都在你的妆台前听后差遣。”
终生追求爱与美的志摩一见到小曼,便在瞬间沦陷在她那双诗意的美目中了。正如志摩好友郁达夫所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
可惜,他们爱情的火焰点燃在错误的时间里,以至于将两个人都灼烧得遍身是伤。
志摩与小曼相识时,小曼已经被称作“王太太”了。她的丈夫王庚,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赴美留学,又在美国西点军校接受陆军教育,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任陆军上校。前途大好的王庚理所当然地雀屏中选,成为小曼父母眼中的佳婿。从议婚到结婚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当时的人们都称之为“开特别快车”。
就这样,十九岁的陆小曼在父母的意愿和安排下,迷糊而顺从地嫁作了人妇。外交部的工作自然不做了,舞场也不能常去了,王太太只能安安心心地坐在家里,过着像母亲一样相夫教子的生活。
没过多久,新婚的新鲜感就消磨尽了,小曼发现自己的丈夫实在是一个把家当成军队,把军队当成家的人。他的生活太刻板太严肃了,好像一只提前设定好时间的闹钟,到哪个钟点就做那件事情,绝不含糊。
而且他还不愿意让小曼抛头露面,更不喜欢她常去跳舞。甚至还在同伴来约小曼去舞场时,在家门口数落她,让她既扫兴又难堪。
这个时候,志摩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他早就听好友胡适说过,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到了京城不见见小曼就等于没来。
现在他不但见了,而且还爱了。
珠联璧合
王庚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对于一向自由活泼的小曼来说,真是难以适应。尽管丈夫可以给她提供足够她整日挥金如土的财富,可是没有温存没有关爱没有乐趣的家,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小曼从来就不是只看重钱财、只要有钱就万事大吉的女子。
小曼父母一共生了九个孩子,但只有她一个活了下来,所以她从小就是父母掌上的明珠,集全家的宠爱于一身。况且如小曼这般兰心蕙性的精致女子,是需要被捧在手心里细心呵护的。
王庚本来就不懂得什么浪漫情调,而且常常公务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娇妻。小曼就像一枝鲜艳欲滴的红玫瑰,在盛放的季节里却失去了园丁的照料,只得在温室的营养土中落寞地生长。
而志摩的出现,则让小曼的天空重现了光辉。跳舞、看戏、郊游、会友……小曼这枝红玫瑰终于被带出了慵懒的的温室,尽情地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越发显得光彩照人了。
事实上,志摩与小曼的频繁交往王庚是知道的,也是同意的。虽然他不希望小曼过多出入于交际场所,但又因为不能经常陪伴照顾爱妻也有些愧疚。所以每遇小曼孤单,想要出去走走时,他总是抱歉地说:“我没时间,让志摩陪你去吧。”若是志摩来邀请他们夫妇同游,王庚也总是抱歉地说:“我没时间,让小曼和你一起去吧。”
古板老实的王庚从来也没有想过,让那个多情而寂寞的朋友去陪伴自己那同样浪漫且孤独的妻子是有多么大的危险。
终于,小曼和志摩隐秘的恋情被发现了,整个京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很快,王庚也知道了。被朋友和妻子双双背叛的他可以想象有多么愤怒了,据说他曾拔出枪,扬言要杀掉志摩。
但一切都太晚了,即使志摩真的毙命于王庚的枪口下,也已无法阻止他与小曼情感的汹涌决堤,反而是成全了他们。
“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的永远占有。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一团火热的真情,整个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还我。”
“眉,你知道我怎样的爱你,你的爱现在已是我的空气与饮食,到了一半天不可少的程度,因此我要知道在你的世界里我的爱占一个什么地位?”
“眉,我是太痴了,自顶至踵全是爱,你得明白我,你得永远用你的柔情包住我这一团的热情,决不可有一丝的漏缝,因为那时就有爆裂的危险。”
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小姐,在行为举止、处事礼仪上都受到严格的教导和约束。小曼的父母允许她小小年纪就驰骋社交界已经是非常开明了,而当小曼出嫁后,又是嫁给王庚这样一位乘龙快婿,他们自然是希望她能好好地做一个贤淑的媳妇。何况在这方面,小曼的母亲就堪称名媛典范,真正的仪态万方,宜室宜家。
向来有许多女子,她们由于命运错误的安置,并没有过上心中所愿的幸福生活。可是为了道德的钳制,为了贤德的良名,为了不被千夫所指,她们只得含泪屈从了命运,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交付给了虚空孤寂的青春。
然而小曼却并不愿意做这样的女子,她不要别人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在别人的赞美或是指责中一点一点砍掉自己的棱角锋芒。她要活出真正的自我,她愿是一叶小舟,永远在自己内心恣意倾泻的情感之河中畅快漂流。
可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小曼的想法非但不合常理,反而是违背世俗道德,不被世人所容的。自从她与志摩的恋爱现于世人面前以来,受到的冷嘲热讽、侮辱咒骂数不胜数。人人都指责她以有夫之妇的身份勾引别的男人,说她是“妖妇”“祸水”。
每个人都羡慕她出身高贵,生活优裕;羡慕她貌似天仙,才华过人;羡慕她不用劳作就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可是又有谁的目光能够穿过她用来掩饰哀伤的盈盈笑脸,看清她心底深处的苦恼与孤寂呢?又有谁能够在一片虚假的揖让进退中给她一份最真最纯的理解的微笑呢?
幸好,幸好,上天极为偏爱地造出了一个陆小曼,又极为偏爱地造出了徐志摩,还让这两颗晶莹剔透而又满蕴着苦闷的心拥有得以碰撞的机缘。
别人不理解小曼,志摩理解;别人只看到小曼的浮华,志摩却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落寞;小曼盛装时的奢华令所有人惊叹,唯有志摩独爱她朴素的高贵。在志摩眼中,小曼“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从小生长于翠绕珠围的富贵之家的小曼,却并未被纸醉金迷蒙住了眼睛,她既不贪慕虚荣,也不爱慕钱财。她只在日记中吐露了心里话:
我只要一个安乐的家庭,如心的伴侣,谁知连这一点要求都不能得到,只落得终日里孤单的,有话都没有人能讲,每天只是强自欢笑的在人群里混。
她只愿要一个安宁快乐的家,要一位彼此知心的终生伴侣便足矣。可是她连这心愿也无法实现,别人只看到她整日流连于舞场戏院,便以为她是一个只要有漂亮衣服,有享乐方式就能够得到满足的庸脂俗粉。
唯有志摩最懂她。
在小曼心里,志摩“简直能真正的了解我,我也明白他,我也认识他是一个纯洁天真的人,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爱,是我不能不还给他一个整个的圆满的永没有给过别人的爱。”
小曼之爱志摩,并非爱其表面的风流倜傥;志摩之爱小曼,也并非被其风姿绰约而吸引。他们的相爱是基于外表而扎根于内在,是真正的心有灵犀,惺惺相惜,是全部身心和灵魂的相互交融。他们就像两团炽烈的火焰,互相亲吻着,灼烧着,彼此完全融化在了对方的身心之中。
勇敢追求
在一片反对、嘲讽、羞辱声中,两个年轻的恋人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让志摩暂避国外一段时间,也许只有清新的海风才能让那两颗火热的心冷却下来吧。
那天,新月社的挚友们为志摩践行,小曼也去了。她与志摩相对而坐,彼此看得见对方却又不能近前相互倾诉安慰。当晚,小曼大醉,别人劝她回去休息时,她只是大声辩解:“我没有醉,我是心里苦。”
志摩临走前曾与小曼相约,两人互不写信,不通音讯。可是他们谁都没有遵守这个约定。
志摩在走前的那一晚就给小曼写了一封长信,到国外后也一直没有间断,甚至他还给小曼母亲写过几封,向她坦白地说明自己与小曼的真挚感情,请求她允许自己和小曼交往。
而小曼也同样被刻骨的思念折磨得日渐消瘦。志摩走前曾经对她说,如果有话想要对他说,就写在日记里,等他回来后就当作信来看。于是小曼便开始在日记本上娓娓诉说着她对志摩的爱恋和相思。
志摩此次出国,一路的行程见闻统统在信中向小曼详细报告。他的信一封接一封飞到小曼手中,他也不断地催促小曼多多给她写信,多多记日记,不断地鼓励她要勇敢要振作,为了他们的爱情冲破一切障碍:
“龙儿,你究竟认真看了我的信没有?为什么回信还不来?你要是懂得我,信我,那你决不能再让你自己多过一半天糊涂的日子;我并不敢逼迫你做这样,做那样,但如果你我间的恋情是真的,那它一定有力量,有力量打破一切的阻碍,即使得渡过死的海,你我的灵魂也得结合在一起——爱给我们勇,能勇就是成功,要大抛弃才有大收成,大牺牲的决心是进爱境唯一的通道!”
留在国内的小曼心中又何尝不是焦灼而苦痛的呢!
她十分矛盾,有时候会为自己影响了志摩的声誉和前途而悔恨内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投进你的生命中也许是于你不利,也许竟可破坏你的终身的幸福的,我自己也明白,也看得很清,而且我们的爱是不能让社会明了,是不能叫人们原谅的。”
有时候她又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闲话,催志摩出国而后悔,无法克制自己奔涌爆发的感情:“摩!你放心,我永远不会叫你失望就是,不管有多少荆棘的路,我一定走向前去找寻我们的幸福,你放心就是!”
这一对恋人的计划,从志摩离开的那天起就被彻底打乱了。他们不但没有不通音信,反而鸿书相传愈发频繁;他们的感情不但没有冷淡下来,反而因为遥远的思念而变得更加浓烈;他们原本向社会、向旧道德妥协的念头,反而在彼此心灵的碰撞交会中改变了方向,以至于两人双双下定决心要向全社会、所有人宣战!
小曼开始不断地反抗,一次又一次地同家人大哭大闹。她流着泪反问母亲:“一个人做人是自己做呢还是为着别人做的?”她不愿意为了博得别人一句赞美而牺牲掉自己永久的幸福。
可是志摩远在千里之外,单凭小曼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扭转局势呢?几次三番哭闹生气下来,本就体弱的小曼郁郁地病倒了。
心急如焚地志摩也很快回到了国内,开始四处活动,请各路好友帮忙,以便他和小曼能够早日修成正果。
事实上,志摩能与小曼顺利结合,他的一干好友的确功不可没。胡适替他劝说他的父亲徐申如,刘海粟替他劝说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另有郁达夫、赵清阁、陶孟和等好友为他们进行“舆论宣传”。比如郁达夫就激情澎拜地赞叹:“我佩服志摩的纯真与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假使我马上要死的话,在我死的前头,我就只想做一篇伟大的史诗,来颂美志摩和小曼!”甚至连志摩的忘年交——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听说了他们的故事之后,都毫不犹豫地劝志摩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为爱奋斗!
终于,在一群亲朋好友的热心张罗下,由刘海粟做东,在功德林素菜馆设宴。请来参加这次宴席的有小曼的母亲、王庚、志摩、小曼、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以及其他几位好友。
中国文人向来有“君子成人之美”的传统,可这次宴会却是要拆散别人的姻缘,是一次“爱情鸿门宴”。在座宾主,虽然各人都藏着一段心事,但又都是有身份、有修养的,所以尽管他们之间关系复杂而微妙,甚至有一些紧张,气氛却十分平和融洽。
席间,刘海粟及几位好友大谈自由恋爱的好处,并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大加指责。推杯换盏、把酒畅谈之间,聪明的王庚怎么会不明白大家的意思呢。
于是,酒过三巡,他起身举杯向大家敬酒,说他也认为婚姻没有爱情做基础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幸福的,他希望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说完,一饮而尽,之后便礼貌地借故离开了。
这场“鸿门宴”终于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小曼即将重获自由之身了!
据梁实秋回忆,事后王庚曾找到志摩,对他说:“我们大家是知识分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二意,给我知道,我定以激烈手段相对。”
志摩对小曼的爱轰轰烈烈,人尽皆知,而王庚又何尝不爱自己的妻子呢?只不过他爱得深沉,爱得冷静,不如志摩那般热烈罢了。面对小曼的出轨,他选择了放手,选择了成全,选择了独自吞咽背叛的苦酒,而把生机和希望给了小曼。谁又能说他对小曼的爱不是真爱?谁又能说他给小曼的爱比不上志摩所给予的呢?
小曼这边的难题都一一解决了,而志摩远在硖石老家的父母却还跟儿子呕着气。因为在他们心里,只承认幼仪这一个儿媳。
善良又坚强的幼仪不仅符合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的所有标准,而且还兼具新时代女性的难得才干。与志摩离婚后,幼仪在德国留学数年,回国后在上海东吴大学教德语;还曾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她与几位亲友创办了引领当时时尚潮流的“云裳服装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就连徐家的产业也都渐渐交由她来管理。
徐申如夫妇对幼仪这个儿媳十分满意,尽管儿子与她离了婚,可他们却舍不得让她走。老两口将幼仪认作干女儿,继续生活在徐家。
现在儿子又要与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徐申如有些生气,幼仪这些年的孤独和隐忍他都看在了眼里,他觉得是徐家对不起幼仪。
所以当志摩想要征得父母同意他与小曼的婚事时,徐申如夫妇便去询问了幼仪,只有她同意了,他们才肯应允。
自然,幼仪没有为难自己的前夫,她点了点头,同意了。
经过了重重阻碍和波折,一九二六年十月三日,志摩与小曼的婚礼终于在北海画舫斋如期举行了。
这天,赵元任、陈寅恪、金岳霖等友人都专程赶来参加他们的婚礼,特别是担任伴郎的金岳霖,从来只穿西服,为了符合婚礼规定,他特意向小曼的父亲借来了长袍马褂。
婚礼的仪式简单而又庄重,可是不久就发生了惊世骇俗的一幕。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竟然旁征博引地将一对新人痛骂一顿,最为严苛的指责如下:
“徐志摩, 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如此证婚词令在场所有来宾都目瞪口呆,唏嘘不已,志摩更是羞惭不已地上前请求老师给自己一点面子,不要再继续说下去了。而小曼倒好像没事人一般,懵懵懂懂的。后来大家才知道,小曼婚礼前一晚吃多了安眠药,根本就没有听清梁启超在说什么。
梁启超如此气愤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自然是因为志摩和小曼都是再婚,他们都为了新欢抛弃了自己原来的伴侣,为世俗所不容。特别是小曼,虽然是“恨不相逢未嫁时”,可她却并未“还君明珠双泪垂”,反而拼尽全力将明珠抱在怀里。
而且,志摩从前是为了追求梁启超的儿媳妇林徽因才和张幼仪离婚的,追求不成又转而抢走了好友王庚的太太。要知道,王庚也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小曼嫁给谁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可说到底这种行为也是为人所不齿的背叛。
更为诡异的是,不知是梁启超预感到了什么,还是他的话本身就暗含着某种预示。他在第二天给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的信中说:“徐志摩这个人其实很聪明,我爱他,不过这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想他若从此见摈于社会,固然自作自受,无可怨恨,但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痛苦更无限,所以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棍,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很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弄死,但恐不过是我极痴的婆心便了。”
梁启超所说的“那个人”指的就是陆小曼,而他的担心和忧虑竟然会一语成谶,在后来变成残酷的现实。
终成正果
婚后,志摩带着小曼回到了家乡硖石,徐申如虽然并不接纳小曼这个儿媳,但对于独子志摩的爱却是丝毫不减的。还在商量婚事的时候,徐申如就开始为他们建造新楼房了。
可是没过多久,老两口就因为看不惯小曼养尊处优的娇小姐作风,忿忿然北上,去找幼仪和阿欢团聚了。
这让小曼十分没面子,志摩也气得质问幼仪,是不是她从中作梗挑唆两老的。他自己也在给小曼的信中说:
“我家欺你,即是欺我:这是事实。我不能护我的爱妻,且不能护我自己:我也懊懑得无话可说。”
不管怎样,志摩与小曼终于如愿以偿地结为了琴瑟之好,开始享受如胶似漆的新婚生活了。这对历尽苦难终成正果的小夫妻都很珍惜这份姻缘,彼此之间也是金玉和鸣,恩爱有加。
小曼在志摩的督促和鼓励下又拿起了画笔,开始认真作画;志摩的诗情也因为小曼的滋养而越发灵动而浓烈。他还与胡适、闻一多等好友共同创办了新月书店,并任《新月》杂志主编。
生活似乎就像志摩对胡适所说的,一切苦难都过去了,他与小曼在蜜缸里浸着,剩下的只是甜。
可是,这种甜美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变质了。
小曼生在富室豪家,未出嫁时就是京城最会花钱的阔小姐。与志摩结婚后,她依然过着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生活。特别是迁居上海后,小曼很快就与那种金光耀目的繁华氛围融为了一体,跳舞、唱戏、捧角……样样不少,样样拿手,整日沉醉在其中。
其实,也并不能因此而苛责小曼的奢侈,只能说是花根本艳。因为她从小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这也许只是很平常的消费,根本算不上是挥霍。
但这可就害苦了志摩。
徐申如一直不承认小曼这个儿媳,所以对他们的经济资助有所限制。小曼又不做事,全家的日常开销都要志摩一个人负担。
为了满足爱妻的生活需求,志摩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还要翻译国外著作、写诗文投稿来赚钱贴补家用。胡适当时在北大任文学院院长,他邀请志摩到北大兼课,一来又多了一份收入,二来也能换换空气,改善一下心情。
这样一来,志摩就得辛苦地北京上海两地跑。他跟小曼提过很多次,希望她能同意搬到北京来住,这样就省去了两地奔波的疲累。可小曼就是不答应。她已经完全爱上了上海的奢靡热闹,根本不舍得离开。
而且,小曼由于体弱多病,经一位医生建议吸食了一些鸦片作为治疗。可没想到她竟然渐渐上瘾,只要在家中,必定是懒懒地躺在烟榻上吞云吐雾。志摩几次三番地劝她戒烟,但依然无济于事。当时,只有在上海的租界里才不限制抽大烟,小曼恶瘾难除,自然也就不想迁居别处。
其实,志摩也是自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从没有因为缺钱而烦恼过。所以他才会有那么纯净而唯美的诗性,才会成为一个平生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倘若他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又何来那番令人赞叹的诗情画意呢?
现在可好,他从一个理想至上的诗人瞬间蜕变成了精打细算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子一个子地节省,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花,有时候因为天凉想多做一件衣服都舍不得,有的衣服破了洞都还舍不得丢弃。
他给小曼的家信中越来越少了那些浪漫情话,而是常常大篇大段地汇报收支情况,甚至为了某项额外的开支焦急得睡不着觉。
小曼偶尔也会为丈夫的辛劳而感动悔愧,也会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再俭省一点。可是多年养成的花钱大手笔,又怎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呢?过不了多久她便又恢复了往日的锦绣生活。
而且,小曼越来越堕落在物质享乐中,从前与志摩的心灵交汇已经很少再有了,原来肥沃的精神土壤已变得越来越贫瘠。
可志摩却依然深深爱着小曼,甚至甘愿违背自己的心意,陪她跳舞、演戏,只为让自己的爱妻感到满足、开心。
志摩日记中曾经有这样一段失落而苦涩的自白:“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戏袍登上台去客串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曾经那个天真热情的诗人,轻吟着“雪花的快乐”,还有着一个“彩虹似的梦”,他曾乐观坚定、充满希望地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得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如今,千辛万苦才得到的“灵魂之伴侣”已经和自己的心离得越来越远,甚至想要得到一个柔情的拥抱和一封温暖的家信都变得越来越难了。可怜的志摩不得不半埋怨半哀求地对小曼说:
“你难道我走了一点也不想我?现在弄到我和你在一起倒是例外,你一天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也许你想芒果或是想外国白果倒要比想老爷更亲热更急。老爷是一只牛,他的唯一用处是做工赚钱,——也有些可怜:牛这两星期不但要上课还得补课,夜晚又不得睡,心里也不舒泰。天时再一坏,竟是一肚子的灰了!太太,你恶心字儿都不肯寄一个来?”
凤凰涅槃
五年的婚姻,幸福与悲哀共存,曾经的神仙侣如今却变成了怨偶,诗人身心俱疲。也许是上天不忍看到自己的宠儿如此受苦,便找了一个机会,将他永远地带走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北平的人们在《晨报》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济南十九日专电]十九午后二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惨状不忍睹……”
消息中提到的“乘客”,便是徐志摩。
由于他常常在北平和上海之间奔波,一位在航空公司做事的朋友就送了他一张长期免费的机票。他原打算搭乘张学良的专机,可是那天临时改期,他为了赶去北平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不想推迟,便用那张免费机票搭乘了一架运送邮件的飞机。
没想到,不幸就这样发生了。
“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志摩曾经这样说过。
他羡慕逍遥的大鹏,翼若垂天之云;他喜欢壁画中的“飞天”,圣洁庄严;他常常吟诵着雪莱的《云雀歌》、济慈的《夜莺曲》;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云中鹤”的雅号。
想飞,一直都是他最憧憬的幻梦,如今他用整个的生命实现了它。
志摩走了,小曼的魂魄也随他一起去了,从此只剩了一副干瘪的躯壳漠然游荡。志摩对小曼的爱自然是从一而终,不曾减少过一分的,而小曼又何曾不爱志摩呢,只是婚后渐渐趋于平淡的生活似乎让她忽略了这种爱。
志摩的死,好像一口铜钟被重重撞击,震得小曼撕心裂肺,也震醒了她那颗颓废的沉睡着的心。她就像一只凤凰,浴火重生了。
从此,小曼远离了戏院舞场,终身素衣疏食;她请汪星伯教她作诗,寄托对志摩的哀思;她又拿起了尘封的画笔颜料,拜贺天健与陈半丁为师学画;与王亦令合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集》、小说《艾格妮丝·格雷》,合编了通俗故事《河伯娶妇》;后来她还努力戒了烟。
志摩生前一直都在劝说小曼发奋起来,不要浪费那分可贵的天赋,甚至在志摩遇难的现场,人们还发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小曼的山水长卷,那是志摩打算带到北平请名人给她题字的。
小曼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振作,去抚慰那地下有知的爱人。
还有一件小曼很久之后才知道的事。那是志摩求她迁居北平而她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的时候,志摩的朋友就劝他干脆同小曼离婚。而志摩却说:“小曼是因为我才离婚的,如果我再和她离婚,那她一辈子就毁了,我不能为了自己,不要她。”
志摩死后,没有经济来源的小曼不得不选择和一位医生同居,但她的房间里始终都摆放着一幅志摩的遗像,遗像前常常供着一束鲜花。
从此她的生命里只有唯一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为志摩出版作品全集。为了这套全集,小曼独自护着一大包手稿艰难地度过了几十年。
志摩去世后第二十六年,他的诗选终于出版了。这个带着无限希望的好征兆,令小曼狂喜,志摩一生的心血将不会被泯灭了!
在硖石老家,志摩的墓前,小曼曾作诗一首: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志摩曾经赞叹天才诗人雪莱的死法最浪漫——遇风暴覆舟而死,将名字永远写在了水波里。而上天则给志摩安排了一种更加奇特炫目的死法——在空中爆裂而死,他是将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一团火焰里。
志摩与小曼,在激情中求得心安,在烈焰里获得温暖,两个勇敢吻火的人终于用自己的整个灵魂与生命书写了一段惊世绝恋。在迷蒙的天空中,依稀可以看到志摩用纯真与光明的信念铸成的心语: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得我惟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