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一个年轻人来拜访苏格拉底。
“我该怎么办?”年轻人抱怨道,“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啊。睿智的苏格拉底先生,我该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呢?”
苏格拉底笑笑道:“跟我来。”
年轻人满怀希望地跟在苏格拉底身后,七转八转,穿过一条出城的小道,来到了一处墓地。
“到这里来做什么?”年轻人满腹狐疑。
“你不是要摆脱困境吗?”苏格拉底指着面前的坟墓说,“你看看吧,只有在这里的人才不会被问题困扰。”
年轻人恍然大悟。
我们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抱怨问题上,不如将有限的时间花道解决问题上。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去抱怨,问题依然会存在。要想让问题消失,唯有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多想出几个解决方案来得实在。因为抱怨只会使我们越来越缺乏责任心,在一个团队里,抱怨多了就会极大地削弱团队的凝聚力,使人心更为涣散。
在办公室里,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人喋喋不休的抱怨。工作太辛苦、老板太抠门、同事不配合、薪水太微薄、自己太无能……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在抱怨。或许很多人觉得抱怨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抱怨完了心里会舒服一点,其实不然。抱怨会给你的坏情绪火上浇油,会挫伤你的锐气,使你不能很好地面对你的职场生活。
吴鑫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很顺利地应聘到一个知名企业做技术工作,公司提供的薪水比一般企业高两三倍,而且福利、假期、保险等方面都安排得非常合理到位。在旁人看来他应该知足了,可是吴鑫却抱怨个不停。
事情是这样的:上班的第一天,吴鑫被安排和一些工人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他感觉领导让他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生与这些普通工人一起学习,是小瞧了自己,心中有所不满。只是碍于第一天上班,他并没有表示异议。
没想到,第二天,又被安排与其他工人一起熟悉工作相关流程,吴鑫感觉自己不被重用,做的工作都与技术无关。于是,吴鑫开始埋怨老板“看低自己”,因为他想这些流程即便不看他也都知道,而实际上他对此一无所知。
抱怨完了老板之后,吴鑫就开始抱怨那些与他一起学习的工人,说他们素质低、脾气坏、见识少……就这样,几天下来,吴鑫抱怨的嘴巴也没有闲着。一周的学习期过去了,吴鑫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在公司进行学习考核时,吴鑫的成绩竟然不如他口中那些素质低的工人。尽管领导没有说什么,可吴鑫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而离开了。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其他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找到了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有吴鑫,还在找工作。当然,他也还在一直抱怨:抱怨工作不好找、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抱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坚持一下。
一旦抱怨成了生活的主题,哪里还会有精力与时间来解决问题,改变自己呢?吴鑫就成为一个抱怨的牺牲品。正如时下大家都在说“工作越来越难找”、“职场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玩命地跳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没有正视现实,没有安下心来好好地工作,他们唯一做的,就只是抱怨而已。
抱怨从来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抱怨心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尽全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每天是不是还在把时间花费在抱怨上?如果是,不妨停止抱怨,你会最终开创美好的工作局面。
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美国成功哲学演说家金·洛恩说:“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而来的。”的确,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工作中的许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改变和左右的。在这种情况下,抱怨和牢骚没有任何作用的,你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中将工作做好。做到这一点,你才是优秀的,不然,你只能在抱怨中蹉跎一生。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有座西敏寺,安葬于此的一位英国主教的墓志铭十分特别。他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年少时,意气风发,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发觉自己根本无力改变世界,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国家。但这个目标我还是无法实现。步入中年之后,我试着改变自己身边的最亲密的人,但是,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当我垂垂老矣,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影响家人。若我能为家人做榜样,也许下一步能改善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我们也许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费尽一切力气要改变别人,甚至要改变世界,让世界来顺应自己的喜好,然而,这是最不现实且徒劳的。
既然改变不了现在的处境,那就改变自己吧。这才是明智的员工应有的工作态度。改变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改变这一切,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了自己,你会发现,世界也会变得随心所欲起来。
工作中,你是否常常抱怨自己从事的职业太平凡,前途太渺茫?要让结果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要让结果更好的话,自己必须变得更好。只有人进步了,事情才有进步。我们成功和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自己。
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年轻时,来到东京附近的一座寺庙推销保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一位老和尚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以平静的语气说:“你的介绍,丝毫引不起我的投保兴趣。年轻人,先努力去改善自己吧!”“改善自己?”原一平大吃一惊。“是的,你可以去诚恳地请教你的投保户,请他们帮助你改变自己。我看你有慧根,倘若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他日必有所成。”
原一平接受了老和尚的教诲,他策划了一个“批评原一平”的集会。
第一次批评会就使原一平大受打击,他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
你的脾气太坏,而且粗心大意。
你太固执,常自以为是,这样容易失败,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
对于别人的托付,你从不知拒绝,这一缺点务必改进。
你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你的知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成为别人的“生活指导者”。
待人处世千万不能太现实、太自私,也不能耍手腕或耍花招,一切都应诚实。
……
他把这些宝贵的逆耳之言都一一记了下来,以便随时反省激励自己。
他把批评会中获得的改进,体现在每天工作上。于是,他的业绩直线上升,每周举办的业绩排行榜他都独占鳌头。
从1931年到1937年,“原一平批评会”一共连续举办了6年。
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为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我们要想改变现状,获得成功,就要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和客户说话的方式、改变自己交往的人群、改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
成败的关键不在于环境的好坏,不在于能否改变环境,而在于我们能否将劣势抑制成最小阻碍,将优势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有改变,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才能获得成功。因为,改变了自己,相当于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为职场发展扫除了诸多障碍,为事业的成功增添了砝码。
适者生存,“试”者成功
在自然界里,有一个规律就是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这是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提出来的。而在现今的职场上,也存在一个规律,那就是“试”者成功,在职场的斗争中,敢于“试”,能锲而不舍寻找方法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在任何企业和机构里,成功都首先属于那些敢于尝试,主动进取者,属于主动让自己胜任者。成功需要尝试,实现理想需要尝试,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离不开尝试。如果你畏惧前路的恐惧而不敢尝试,那可能永远也无法成功,而如果你敢于尝试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你将拥有精彩的人生。因为解决问题,往往从敢于尝试开始。
听说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戴维选拔科研助手,年轻的装订工人法拉第激动不已,到选拔委员会报了名,但临近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意外通知,他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他是一个普通工人。
法拉第愣了,他气愤地赶到选拔委员会,但委员们傲慢地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
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有机会参加选拔考试,但一个普通的书籍装订工人要想拜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
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他还是鼓足了勇气站到了戴维教授的大门口。教授家的门扉紧闭着,法拉第在教授门前徘徊了很久。终于“笃笃笃笃”,教授家的大门被一颗胆怯的心叩响了。
院里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叩门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注视着法拉第。“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老者笑着说,“当你把别人闩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把自己闩在了屋里,我才不当这样的傻瓜呢。”他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拉第带到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了。”
经过严格而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高贵而华美的大门。
勇于尝试才更容易成功。如果法拉第面对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选择了逃避,他永远不可能走进英国皇家学院那高贵而华美的大门。尝试以后,即使我们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留下来的绝不仅仅是要我们继续努力,更多的是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改善些什么。并且最重要的是对失败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其他更为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对待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说“不”,因为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其中的奥秘。只有大胆地去做了,才会明白原来有些事情并非高不可攀。轻易放弃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因为他缺少尝试的勇气。
只有敢于尝试,才会取得成功。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爱迪生的无数次尝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莱特兄弟的勇敢尝试预告了交通运输******的到来。
敢于尝试是一个人敢于挑战自我的表现。只有敢于尝试失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敢于尝试寒冬的刺骨,才会迎来春的温馨。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找到方法,也没有人一开始寻找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摸索,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最合适的方法,怎样找到最好的方法,这样才有动力,为自己的事业去奋斗。
尝试是获得机会的最好方法,只有敢于常识的人,才能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面。因此,成功的人,通常会主动尝试,寻找机会,然后把握机会;不尝试,就得不到成功。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己身上
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倾向:对于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寻找一些逃脱的理由;一旦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是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借此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其实,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也很可怕。
毛主席说过“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自力更生”,先看看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自身找答案的人,总是被机会首先光顾的人,也是总能抓住机会的人。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总忙着找这个或那个原因,其实,我们忽略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就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能力,面前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遇事求己,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对待生活磨难的积极态度,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鞭策,对能力的一种超越。遇到困难时,求己的主动态度,也就决定了困难最终会被化解。
遇事求己,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始终坚持理想的追求,不放弃、不抛弃,始终怀揣着一颗视苦难为挑战的豁达的心。这时,即使你遭遇到的困难再多一些,在你看来,也只是量的累加,也只是成功路上小小的绊脚石。
遇事求己,也就意味着当你独自面对困难时,你选择了执著和超越自我。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指导下,你也必定能够解决问题、化解困难。
人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世界上,是因为有所追求,有着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克服一个一个难题,这些难题,就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解决。
有些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他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是抱怨环境,就是想要依靠他人。其实,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考虑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使身边的环境有所变化。
在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宣传画册上印着这样醒目的文字:“我们有全美国最出色的驾驶员。”的确是这样,西南航空为他们的驾驶员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西南航空一年内在汽油上的花销大概是3.5亿美元,管理者想尽办法,都无法使这个成本降低。但是西南航空公司的驾驶员们却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这一成本缩减了10%。因为西南航空的每一位驾驶员都知道在机场内如何走近路,他们十分清楚走哪一条滑行跑道最节省时间,每一个飞行员在飞行时都能有意识地主动节省时间,而节省一分钟,就意味着节省8美元,这样算下来,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作为公司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使公司有所改变,公司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都与个人密切相关。西南航空飞行员一个简单的意识,就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身的力量利用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找方法、提建议,那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的功臣。因为员工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那么,企业就会成为执行力最强的企业。
一般人在事业不如意时,常常不知追根究底,找出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期待环境或者他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改变——即让外在的因素改变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自己就是问题的根源,自己身上就藏有问题的答案。
对于刚做旋车工的萨姆尔来说,他似乎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要消磨在旋钉子这件琐事上了。他满腹牢骚,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去找工头说:我希望得到另外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可以想象得到工头听到这些话时的轻蔑神情。要么,干脆就辞职不干了,另外再去找一份工作!这可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一份工作啊!萨姆尔是绝对不能轻易辞职的。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来改变这种讨厌的工作吗?当萨姆尔想到这一点时,他立刻想出一个很聪明的方法,可以使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变成一件很有趣味的事:他要把它变成一种游戏。他转过头来对他的同伴说:“让我们来比赛吧,荷维德。你在你的旋机上磨钉子,把外面一层粗糙的东西磨下来。然后,我再把它们旋成一定的尺寸。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快。过一会如果你磨钉子磨烦了,我们再换着做。”
荷维德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他们俩之间的比赛开始了。这样一来,果不其然,工作起来并不像以前那么烦闷,而且工作效率还比以前提高了。不久,工头便把他们调换到了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
这位聪明的年轻人萨姆尔就是后来鲍耳文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萨姆尔并不是紧锁眉头,像受酷刑一样去从事自己所痛恨的工作,而是把工作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自己做起来饶有趣味。
每一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也许每天都要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而问题永远不会自动消失。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到自己可能的不足,勇敢地面对问题,突破自己,开动脑筋主动去解决问题。
本该从自身找答案的时候,如果仅在外部环境上找解决方法,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问题面前最需要我们能够面对环境的发展变化,突破自身的思维、能力限制,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走向成功。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是一种智慧,适时改变自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世上没有打不开的门,也没有走不通的路。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要从自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有这样一则故事:人们听说有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于是有人找到这位大师,央求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了。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世上有好多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的东西,为了实现我们的目的,只有我们自己做出改变,改变我们的思路,改变我们处事的方式。而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往往都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
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专家,叫得出名字的几位财经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是他教过的学生,鲜少有顺利拿到学分的。
原因出在,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教学古板,布置作业既多且难,学生们不是选择翘课,就是应付了事。
谁若是想在经济学这个领域内闯出一点儿名堂,首先得过了他这一关才行!
一天,教授身边紧跟着一名学生,二人有说有笑,惊煞了旁人。
后来,就有人问那名学生说:“干吗对那种八股教授跟前跟后地巴结呀!你有一点儿骨气好不好?”
那名学生答道:“既然教授不能顺从我想要的学习方式,只好我去适应教授的授课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学好经济学,是要入宝山取宝,宝山不过来,我当然是自己过去喽!”
这名学生果然出类拔萃,毕业后没几年,就成为金融界响当当的人物。
改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行事的方式,这是一个智慧的方法。故事中的学生懂得改变自己,适应教授,最后成了经济领域的佼佼者,他无疑是有智慧的。如果把行事看成打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是一味地坚持打下去,还是考虑可能是打井的位置不对,从而及时调整方案去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答案不言而喻,但很多人往往无法把这个思路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工作中。因为自己长久坚持的路没有什么成效,有的人常常抱怨自己从事的职业太平凡,有的人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忧虑……如果想要改变结果,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改变我们自己。
成败的关键很多时候都在于我们自身,改变我们自己的行动就能做到。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又能找到更多的的生存机遇,为发展扫除障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事业的成功找到更多的砝码。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这才是聪明的做法。一味地抱怨环境,等待环境改变的人,是十足的傻瓜。世界永远不会像你期待的那样,社会也不能创造总是让你舒适的环境。“山不过来,我过去”,当无法改变环境时,就去积极地适应环境。面对残酷的环境,坐以待毙对于克服困境没有任何用处。
人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只能是生活在对环境的适应之中。保洁公司的董事长兼CEO雷福礼的经历或许会给我们以启示。
雷富礼在宝洁公司工作几年后,决定去康涅狄格州找一家小咨询公司工作,甚至在那儿买了一套房子。雷富礼之所以要离开宝洁,是因为他认为宝洁的官僚作风令人窒息,变化过于缓慢。当他的上司史蒂夫·多诺万了解到他辞职的原因时,说:“你在逃避,你没有勇气留下来改变现实,换了下一份工作,你还会逃避。”这句话让雷富礼感到恼火,他留了下来,最终成为了宝洁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实际上,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时,往往都有些不适应,但是有的人能够很快调整自己,很快融入新环境,所以他们能够活得很精彩。那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甚至拒绝调整自己的人,只能在新环境中屡屡碰壁,并由此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适应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改变自己,最快速度适应环境,你一定能成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的强者。
那些不能顺应时势改变自己的人,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碰了壁也不懂转换策略,他们往往也不太可能改变别人、改变环境。
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才能做到以“己”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