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仪制度极其森严的封建社会,音乐也有阶级等级的划分,臣不可奏君乐,民不可唱官声,所有人都应该严格遵守。所以,当杜甫在花敬定的府中听到“只应天上有”的乐曲时,便作此诗以表讥诮。难得的是,杜甫并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是采用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表面上盛赞音乐之美妙,实则揭露花敬定擅自逾越礼法,肆无忌惮僭用天子音乐的罪行,满含讥诮之意。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官城里飘扬着轻柔而优美的音乐声,有的乐声随着清风飘荡在锦江周围,有的则袅袅向上盘旋在天际云端。全诗前两句是实写,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听得见但看不到的音乐有形化,让人仿佛看到音符在随风舞动,“纷纷”只是听者的心理感受,但一经诗人妙笔,就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值得仔细揣摩:一方面,诗人用人间罕闻的仙乐作比,极言音乐的美妙,此乃夸张的虚写;另一方面,“天上”也可以理解为皇家,即皇宫之内,“人间”则指皇宫之外,本应在皇宫里奏响的音乐却出现在了宫外,这是实写。这两句既有虚实相间的妙处,又有一语双关的机巧,看似赞美实含讥讽,将诗人的本意表达得含蓄委婉又别有力度。
讥讽而不含一个贬字,令全文主旨愈显深刻。
从手法而言,全诗的主旨到了后半部分才以“半入”的形式出场,又能照应前文,全诗起承转结都十分自然,令人赞叹。
【大师导读】
花卿名敬定,丹棱人,蜀中勇将,恃功而骄态。杜公此诗,讥讽其僧用天子礼乐,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杨慎《升庵诗话》
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杨伦《杜诗镜铨》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沈德潜《说诗晬语》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绝句组诗,共有七首,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一年之前,饱经离乱之苦的诗人杜甫终于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郭建起一座“浣花草堂”,虽然居所简陋、生活清贫,但这里安静闲逸,且无战争纷扰,诗人终于能暂时安居,故而心情也变得轻松、喜悦起来。
组诗写的都是春暖花开之日,诗人沿锦江江畔独自散步时见到的繁花盛开的景象。诗题点明了地点、事件,尤其指明了“花”是这组诗歌的描写对象,七首诗虽然景色不同,情感有殊,但整体上都是通过诗人游春赏景的所见所感,表达他对安定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讴歌。本首是组诗之六,描述了诗人在黄四娘家附近的小径上的见闻。
“黄四娘家花满蹊”,诗人首先向读者阐明寻花赏景的具体地点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一个“花”字紧扣主题,一个“满”字既写出了枝繁叶茂的静态美,又表现出春意盎然的动态美,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五光十色的春景图。
“千朵万朵压枝低”句一出,仿佛有铺天盖地的花团互相拥挤、互相推搡着汇聚到了读者眼前,令人目不暇接。“千朵两朵”两组数量词是对上一句中“满”字的补充,使“满”的形象数字化、具体化。“压”是“低”的前因,“低”是“压”的结果,这两个字把花朵争奇斗艳、旖旎可人的模样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两句既妙在形象,又妙在声音,还妙在韵律,画面美与声音美交相辉映,再辅以节奏的明丽愉快,把蝶舞莺啼的春景写得灵动飞扬,韵致十足。
“留连”既是蝴蝶对花的态度,也是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态度;“自在”既是黄莺的姿态,也是诗人的内心写照。“时时”、“恰恰”两组叠字使这两句诗的对仗显得愈发工整,节奏也更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民歌韵味,尤其“恰恰”二字,是形容黄莺声音的象声词,使人顿觉黄莺的啼鸣仿佛就在耳畔。
整首诗的前两句正面描写花之多,花之盛,后两句则以蝴蝶和黄莺对花丛的留恋侧面烘托花景之诱人。不论是正写还是烘托,其目的都是为了彰显春花的妩媚娇艳和茂密繁盛。虽然全是无一句抒情,字字都是景语,但诗人怡然自得、轻松闲适的心情却仿佛将要从每一个字上流淌下来了,既给人以清新优美的视觉享受,又给人以积极愉悦的心理享受。
【大师导读】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秦观《秦观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①放歌须纵酒,青春②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①白日:形容美好的时光。
②青春:春日。
【赏析】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唐王朝的军队攻克洛阳及河南诸州。第二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归降朝廷,河北诸州也被朝廷收复,历时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将要平息。此时身在梓州的诗人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兴奋若狂,故作本诗。
清朝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所谓“快”,既指诗人感情之快意,一扫大部分杜诗沉郁、愁闷的风格,也本诗韵律明快,节奏鲜明。以诗人的情感为主线,可以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首联体现了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诗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胜利的喜讯,如同一声春雷落在了耳边,不由得喜极而泣。诗人以悲衬喜,虽然涕泪沾湿了衣襟,但内心却是极喜悦的。这种喜极而悲,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是诗人饱经罹患终于得见天日后情绪的真实流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本联中的“剑外”指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点,“忽”字说明诗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为下文中诗人一系列夸张的行为做好铺垫,“传”字与诗题中的“闻”字相应,“收蓟北”是诗人一切情绪的源头所在。
颔联是第二次情感转折,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恰是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山河收复的消息如同一道阳光,驱散了亲人脸上的愁云惨雾,“却看”一词既是写诗人回头的动作,又有欲说还休的意味。诗人本来想和妻子儿女说些什么,来表达内心的极度喜悦,但当人的情绪到达某种极点时,常常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言语不能表达的情绪,会具化为现实的行动。诗人连手边的书籍都没有好好收起,而是“漫卷诗书”,随便一卷了事,体现他欣喜若狂,已无心读书的情状。
诗人喜悦情绪的第三次宣泄体现在颈尾两联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在晴日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做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于是,诗人身在剑外,心却飞回了故乡,归心似箭的情绪在尾联中被抒发得酣畅淋漓。
尾联二句包含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地之间遥遥千里,岂是一“穿”一“向”之间能够抵达。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这一组蒙太奇式地设想中,俱表现出诗人兴奋异常、迫不及待的心情,构思之妙、用词之精,令人叹服。
该律诗感情真挚,语言晓畅,打破了读者心目中杜甫严谨深沉的形象,表现出了他激越狂放的一面。这一反常态的表现乃情之所至,使诗人的形象显得愈发饱满鲜活。全诗以“喜欲狂”为感情基调,节奏鲜明,语言明快。画面在诗人一连串“仓促”的行为和想象中急速展开,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艺术的美感。
【大师导读】
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促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促间写出欲哭欲歌之状,使人千载如见。
————顾宸《杜律注解》
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篇之关键。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有地名六处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是繁简由心者也。
——朱瀚
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张谦宜《絸斋诗谈》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赏析】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的军队又攻陷了长安,唐代宗狼狈出逃。后来,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京师,代宗才又回到长安。可是,安稳日子没过几天,吐蕃人又来进犯,蜀北的一些州县相继陷落。此为外患,是杜甫在《登楼》首联所言“万方多难”之其一。
另外,在朝廷内部,皇帝庸碌无为,宦官把持朝政,盘镇割据现象极为严重,天灾人祸频发,直把昔日的盛唐王朝逼到了悬崖边上。此为内忧,亦是“万方多难”之其二。
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旅居成都已有四年之久的诗人登高望远,感时抚事,既因统治者的无能而愤怒叹息,又忧虑国事安危而急欲自效。诗人寓情于景,矛盾的心情集中体现在七律《登楼》中,其景感人,其情也动人。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以倒装的手法,把“万方多难”的起因放置在第二句,把客“伤心”的结果放在首句,更显诗人的感伤之深。“万方多难”是全诗的题眼,也是诗中一切情感的由来。所谓因“花近高楼”而伤心,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情之技法。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颔联承接前文,道出“登临”所见:诗人凭楼远眺,只看到沾染着漫漫春色的锦江从天地相接之处奔涌而来,玉垒山上浮云起起伏伏,就像古今世事一样变幻莫测。江山如此浩瀚而壮观,但统治者却不能很好地守护它,反而屡屡陷于敌手,内心的悲恨被表达得非常委婉。
前四句写景,诗人叙登楼所见的景色,正因“万方多难”,故伤客心,春色依旧,浮云多幻,亦是用来比喻时事的扰攘。后四句转为议论、抒情,诗人先纵论时局,又借古讽今,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个人的志向。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表达诗人得知郭子仪收复京师后的喜悦心情,下句是表达对外患侵扰的畏惧心情,一喜一惧,表达得都是诗人的爱国心理。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写诗人从楼头望见后主祠庙而引发的感喟。前一句表面看来诗人在讽刺后主的昏庸,实际上以刘禅暗喻唐代宗,指明统治者的昏聩加剧了内忧外患,后一句既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又隐隐说出自己的怀抱,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此乃诗人即景抒情之作,景象大开大合之间,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注。首联扣题,诗人的满腹伤怀劈空而来,笼罩全篇;颔联又以浩大的气势加深了伤情的力度,颈联由景入情,纵论时事,展现出了诗人敏锐的政治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尾句咏古人而伤时事,既有自伤之情,又有自勉之意。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和家国命运于一体,当得起沈德潜所说的“杜诗之最上者”一评。
【大师导读】
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叶梦得《石林诗话》
曰“终不改”,亦幸而不改也;曰“莫相侵”,亦难保不侵也。“终”、“莫”二字有微意在。
——王嗣奭《杜臆》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沈德潜《唐诗别裁》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之前入朝的成都尹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老朋友归来的消息,便也从梓州回到成都,回到草堂居住。老友归来与重获安宁的经历,让杜甫的心情格外愉快,草堂周围的秀美景色,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这期间,他创作了一组即景抒情的绝句,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节奏轻快,勾勒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景,营造出了清新愉悦的氛围。“两个”与“一行”相对,既写数量之对比,亦显风景之生趣;“鸣”与“上”两个动词相对,以鲜明的动势赋予两句诗以整体上的动感,且“上”字更具有积极向上的奋发之势;“黄”对“白”,“翠”对“青”,鲜明的色彩相辅相成,把春天的蓬勃之气象点缀得极富趣味。
上联中既有视象又有声音,既有静物亦有动静,寥寥几字,却表达出了丰富的意境。上联所写之景,大抵就是诗人在草堂周围所见,接下来,诗人的眼光向更远处扩展开。他看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外,遥遥西山上从来不曾消融的积雪。门外,澄澈的江水,一艘艘从万里之外的东吴驶来的船只,停靠在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