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比喻——借题发挥,妙吐心声
人总有难言之隐,不便说道,然而偏偏有人要苦苦相逼。在这种时候,巧用幽默的比喻来道明心机,就能轻松化解尴尬的局面。有些比喻通俗易懂而又思想深刻,表情达意,恰到好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私企中,规章制度比较严格,老板觉得自己不顺眼或者自己偶尔工作不到位就有可能被解聘。虽然工作中的许多问题是由老板的失误造成的,但责任却要算到自己头上,这时就要考虑怎么做一个周全的解释了。
巧妙地利用比喻,使用含沙射影的方法,给造成尴尬的人提个醒,既保留了他人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幽默的比喻除了在社交口才中具有很强的用武之地外,在生活中也具有出色的趣味性。比如说下面这个在网络上流传的婚姻与鞋之间关系的段子:
品牌鞋是郎才女貌的婚姻。高贵、典雅、舒适、大方,但价格昂贵,没法走泥泞坎坷的路,唯有精心保养、时时珍惜,才能让鞋子的寿命长久。
布鞋是青梅竹马的婚姻。一眼看上简单朴素,穿在脚上经济实惠,放起来无牵挂,感觉上很快捷,但登堂入室的时候,总感觉有些不合时宜。
旅游鞋是患难与共的婚姻。看着奇特,穿上轻灵。最重要的是哪怕走过风雨泥泞的地方也不会脱帮掉底,并且只要穿上,就与脚紧紧相抱。穿着这样的鞋走人生路,越是坎坷,就越能显出其耐用合脚的特征。
舞鞋是浪漫型的婚姻。轻便、灵活、高雅,但一旦离开浪漫的舞台,就再无用武之地。
跑鞋是事业型的婚姻。合脚的跑鞋能跟脚互相帮衬,相互提携,然而一旦离开事业的跑道,两者之间的适应能力就要差得远了。
高跟鞋是老夫少妻的婚姻。样子别致,看起来很美,但甭想穿着它长途跋涉。
凉鞋是开放型的婚姻。它的优点在于在人情感上升的夏季能够很容易地穿上它;弱点在于,一旦情感的季节开始降温,脱下它也方便至极,除非不怕冷,否则别抱着穿很久的打算。
拖鞋是红杏出墙的婚姻。穿起来很容易,适应性也很强,但别想穿着它出大门、走正路,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穿着舒服舒服,想穿着它走远路,基本上没有可能。
小号的紧口绣花鞋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看上去很美,但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那滋味恐怕不太好受。
一种轻松的幽默,简单明了生动地用比喻的方式把各类婚姻的特点阐述得淋漓尽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把婚姻比喻成鞋,婚姻是不是合适只有当事人才了解。
比喻式幽默的优势就在于生动鲜明,让听者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真谛,而且更能显示出幽默口才表达者的深刻内涵,时常用之,定会成为广受欢迎的幽默口才大师。
通俗用喻——四两拨千斤中的雅致
姚明,2002年被美国休斯敦火箭队选中,成为NBA的首位外籍新秀状元。9年来,他在NBA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了闻名世界的球星和全世界球迷心中的偶像。姚明在场上与对手比拼,场下还要与记者过招。场上,他挥洒自如,用精湛的球艺征服对手;场下,他谈笑风生,用如珠妙语应对记者。姚明应答的技巧也同他的球技一样娴熟,充满智慧,令人赞赏。
姚明在答问时经常用到比喻,有时很难说清的问题被他一个随口的比喻说得清清楚楚。他的比喻雅俗共赏,朴实中藏着精明,通俗中透着雅致,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1.比喻通俗,明白如话
记者:在NBA,你最喜欢看哪个球员打球,为什么?
姚明:这个世界每天都很精彩。就像你吃饭不能天天只盯着肉一样,要每样东西都吃一点。打篮球也一样,从欣赏的角度说,看哪种类型的球员打球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面对记者的问题,姚明本可以说出某个他喜欢的球星,但姚明深知,一个优秀的球员,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所以他就巧妙地以吃饭为喻,表达自己享受篮球,向不同球员学习的心愿。人天天都要吃饭,并且不可能只吃肉不吃别的东西,姚明用每天都要吃不同的饭菜来比喻自己喜欢不同的打球风格。他的回答通俗生动,显得非常朴实而且轻巧。
2.联想设喻,迂回巧答
记者:现在好像有个定律,只要你打满40分钟,中国队就能赢球,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姚明:(沉思)怎么说呢?原来上海队李秋平教练用我,上海媒体就问,不用姚明上海队怎么办?李指导当时就回答:“我有姚明为什么不用?”打个比方说吧,你手里有一挺机关枪,为什么还要拿一把笤帚或者红缨枪去战斗?
雅典奥运会时,姚明打满全场,中国队以1分优势胜塞黑队;2006年8月世锦赛,姚明又打满40分钟,中国队以1分险胜斯洛文尼亚队。记者的问题,就有批评的意思:对依赖某一个人来“扛”起整个球队的现象表示担忧。姚明当然听懂了弦外之音。此时,如果承认记者的说法,有埋怨教练之嫌。他用了一个比喻侧面回应记者:冲锋陷阵,哪个将帅不喜欢用“机关枪”这样威力大的武器?作为一挺“机关枪”,我就应该发挥最大的威力,咬牙坚持到底。姚明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把自己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责任说得一清二楚,侧面回答了记者的难题,还显示了自信。
3.情景比较,妙喻天成
记者:当王仕鹏投中压哨三分后,你第一个冲上去抱住了他,王仕鹏说,你差点把他撞了个跟头,现在想起来,你当时的兴奋之情是不是已经无法控制了?
姚明:我不知道这样的比喻确不确切:当时就好比一个病人得知自己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了,但医生突然跑来告诉他说这是误诊,当时的心情应该就是这样。
世锦赛中国队对斯洛文尼亚队,胜,出线;败,回家。在这场生死大战中,姚明力拼了近40分钟,已经精疲力竭,可终场前5.8秒时仍落后2分,这时,王仕鹏神奇地投中了一个3分球,以1分险胜。姚明曾在赛后说:“当落后两分时,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们完了,我们完了!’但王仕鹏在最后一刻奇迹般地投进了,带来了一场最关键的胜利,我当时非常兴奋!”那么,这种兴奋的心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姚明形象地用一个癌症晚期患者突然得到医生告知是误诊时的兴奋之情来比喻。
这个比喻简直是妙不可言:一个病人得知自己是癌症晚期时是什么心情,又突然被告知是误诊时又是什么心情,人们一点也不难想象。因此用这个假设的情景作比喻,就把不容易说清楚的“兴奋”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几乎无法再找一个这样精当的比喻了。
通过姚明善用比喻的幽默,我们从情境中学习到了比喻在幽默口才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幽默的口才是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么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点燃这堆火的火柴。
以喻晓理——哲理在幽默感中迸发
譬喻,可谓说辩艺术之精华。譬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手法。说理中,取喻明显,把精辟的论述与摹形状物的描绘糅合为一体,既能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的确,善于譬喻,是驾驭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说理时运用贴切、巧妙的譬喻,可以生动地表情达意,增强说理的魅力。
某大工具制造公司所属的工厂,安排召开一次预算与标准成本的研讨会。开会时,成本设计部门的负责人应邀说几句话。
他手里拿着该公司生产的一件产品:“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席间立即传来一片“当然,自然,那还用说……是温度计”的回答。
成本部门的主管说:“我看得出来你们非常了解自己所置身的企业,现在你们再看看这是什么?”他又拿起公司所生产的另一件“名产”。
“调温器。”底下又是一片叫声。
“大家又说对了。”这位主管说:“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会计,什么是预算。这种售价数百元的温度计是一种‘测量’的工具,它告诉我们测知的温度,和会计的功用完全一样。”
“而调温器——我拿的这种产品在外面只卖几块钱,是专门用来‘控制’的工具。它不但告诉我们现在的温度,还可将温度控制在一特定的范围内,而预算的功用也是如此。”
“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有关测量与控制的细节。”
这位主管巧妙地引用员工自己最为熟悉的产品来比做“预算”和“控制”,使枯燥无味的研讨会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增强了说服的效力。
以喻晓理,只需取喻明显得当,把精辟的说理与形象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就能让人们在耳目一新中学习到鞭辟的哲理。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叶剑英同志分管。
当时警卫团的多数同志是从战斗部队抽调的老同志,他们都希望到前方去,不愿在后方。甚至有许多战士为此闹情绪,觉得不能上前线杀敌,“窝”在后方不算真正的八路军战士。
叶剑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在离枣园三四里路的警卫团驻地——侯家沟召开了一次全团大会。
在讲话中,叶剑英谈到大家都想到前方去,不安心工作时,提高了嗓门,大声说道: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大家一听,全都懵了,怎么叫这么难听的名字?
叶剑英解释道:“钢盔是干什么的?”
“当然是保护脑袋的!”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对!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都笑了,一齐回答:“对!”
“人没有脑袋行不行呀?”
“不行!”
“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来领导抗战,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
“不能!”
于是,叶剑英大声宣布:“以后,谁再不安心警卫团工作,叫他来找我,我们来谈这个道理。”
战士们听完叶帅的这番讲话后,思想豁然开朗,都深刻理解到自己的“钢盔”作用,会后再没有人闹着要求离开中央警卫团了。
类比也是设喻中的一种,类比喻理之所以能够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于“类”是启发人的“思路导体”,通过它人们可以对原本抽象的东西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类比可开阔视野,说理能启发心智。
运用类比喻理时,必须是两类事物具备同类属性,其“理”也必须是相通的,这样才能启发人,说服人。
比喻说理,轻松幽默,浅显易懂,感人至深,但是比喻要恰当方能说理精辟,设喻类比则要以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为佳。
反问手法——只问不答,反诘进攻
反问是一种用问号做武器的修辞方法,就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因为答案很明显不需要回答。它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
反诘进攻,往往能比正面提问更有力量,更能表达爱憎之情,更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讽刺的作用。很多时候,还可以用反诘转守为攻,造成心理上的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置对方于被动的地位。
反诘进攻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下面从不同角度介绍几种:
1.肯定式反诘
在一次亚洲大专学生辩论会决赛时,正方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发展旅游业是弊多于利的话,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参加这次辩论赛的中国、新加坡、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都在发展旅游业呢?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那么多的领导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吗?”最后一句话就是反问,肯定了正方“发展旅游业是利大于弊”的观点。
2.否定式反诘
否定式反诘即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
在隋代成书的一部作品《启颜录》中有下面这样一则典型地的幽默式否定反诘的故事:
隋朝时,有一个人生性聪慧,但有个天生的不足——口吃。越国公杨素经常与他聊天,拿他寻开心。
某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 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
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 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
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
此人用反问的形式幽默地否定兼回答了杨素的无聊问题。试想,杨素听了他的回答之后,除了尴尬地一笑,恐怕也不敢再拿他当小丑了。
刚才是从内容上进行的分类,我们还可以从方式上将其分为步步逼问式和诱发反问式。
3.步步逼问式
步步逼问式不仅要求能说,而且要求会听,能够抓住机会提出各种问题向对手进行连环式反击,令对方无招架之力而步步败退,从而一举赢得胜利。在西方法庭上,律师与对方被告人或证人置辩时,这种方式是很常见的。
4.诱发反问式
诱发式提问是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使对方落入自己设计的圈套,从而迫使对方承认或否认某种言行,达到己方目。这是西方法庭上的律师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手段,为肯定自己的观点,诱导性地提问,让对方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思考,再以反问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好莱坞男演员基努·里维斯的代表作《魔鬼代言人》中便有很多此类例子,另外,在吉姆·凯瑞的《大话王》一片中,更是把幽默与律师的诱发式反问结合得淋漓尽致。
比拟修辞——幽默将讽刺进行到底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或把人拟作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比拟可以使事物色彩鲜明,表意丰富,应用到说话中,可以起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1.比拟的分类
(1)形象物拟人式
形象物拟人式就是把物比做人。即为了论点的需要,选用较形象的物体,将其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在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以物拟人的方式,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感情,取得幽默的效果。
一次,意大利诗人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席间,听差们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而给但丁的却是几条很小的鱼。
面对这种公然的歧视行为,但丁深为气愤,但没有因此而发作。他若有所思后,用手把盘里德小鱼逐条拿起,靠近耳朵,然后又一一放回盘中,循环往复多次。执政官见状,甚感莫名其妙,便走上前来和他搭话。
执政官:“先生,您好像是听鱼说话?“
但丁:“几年前,我的一位挚友在海上旅行时不幸逝世,举行了海葬。从那以后,我一直不知道他的遗体是否已黯然葬入海底。因此,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儿,也许它们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执政官:“那么,它们对你都说了些什么呢?”
但丁:“它们对我说,它们都很幼小,对过去的事情了解很少,不过,如果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肯定会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况。”
这位执政官听了但丁的话,很快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连忙向但丁道歉并命令马上端上来一条又肥又大的煎鱼。
(2)形象人拟物式
形象人拟物实质上就是物拟人的翻版,亦即将原来有生命有人性的类拟成无生命无人性的。形象人拟物平常很少被人使用,即使在针锋相对时,能找到以人拟物者也是凤毛麟角。不过,人拟物确实不失为一种很有风趣意味的修辞,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尤其是在驳论中,可以达到一语而制敌的效果。
(3)形象物物相拟式
形象比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物物相拟式。这种方法通常也叫类比。在说话交谈中,物与物的类比经常被人使用,由此物比及彼物。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说理,羽翼深远,能让人产生联想,同样也可以将对手逼入困境。
形象比拟离不开幽默。幽默感的物物相拟,可以调节气氛,同时又能使对手因此而气馁并失去战斗力。在不同场合中巧妙地运用比拟法,可以鲜明地表达说话者的观点和立场,使交谈有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感觉。
2.比拟应用
比拟的妙用,往往在人们轻松地掌声、愉快的笑声中显示出其难以匹敌的魅力。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雄辩效果,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说话者的信心。
运用比拟法进行辩论应注意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拟物与被拟物之间要有相关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让听者由此产生联想。
第二,要注意适度,不能出格,以免造成人身攻击的不良后果。
第三,要扣紧说话的目的,不要只凭想当然去刻意渲染气氛或卖弄自己的幽默。
比拟幽默法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愉悦,而且可以用来下逐客令。
阿登纳刚走出办公室,在花园的小道上小憩,这时为丈夫说情的科隆博塔服人来了。阿登纳真不愿见但她喋喋不休地要总理回办公室去谈。
“有什么说的,坦率地讲吧。”阿登纳有些不快。
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苍蝇,嗡嗡乱飞,夫人叫道:“总理阁下,这里有苍蝇。”
“没关系,它老是在我身边。”
“它老是在我身边”。明指苍蝇,暗拟喋喋不休的夫人,幽默而又巧妙。
在不受欢迎的客人造访或有事急于脱身的时候直接下逐客令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阿登纳比较聪明,巧借“苍蝇”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比拟法也可以用来抨击时事。
以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见长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在讲演中,用比拟法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对科学的不公正的态度。他说:“科学这位‘灰姑娘’天天生起火来,打扫房间,而到头来,人们给她的报酬,则是把她叫做贱货,说她只关心低级的物质的利益。”他60岁那年,辞去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职务。他在辞职仪式上说道:“理智和良心向我指出,我已经无法完成这个会长职位的重大任务,所以我一分钟也不能干下去了。”说完上述话后,他又不无诙谐地对他的朋友们说:“我宣读完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
赫胥黎以拟人化的幽默,将教会和习惯势力排挤科学研究的丑恶面目揭示得淋漓尽致,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运用——别具特色,幽默动人
小王的家里有一只鹦鹉,非常聪明,说起话来特别流利,惹人喜爱。
谁知时隔不久,小王的好友小张发现小王家的鹦鹉不见了,很是奇怪,便问道:“你家那只鹦鹉哪去了?”
小王长叹一声,无限惆怅地说:“别提了,死了。”
小张大吃一惊:“那么聪明的鹦鹉你还怎么把它给养死了?”
小王无奈地说:“还不是我太太?她一无聊就跟鹦鹉比说话,结果把鹦鹉给活活累死了。”
鹦鹉只是学舌,这里则笑话则把鹦鹉当做了一个喋喋不休的“人”来看待。虽然表面上是在说鹦鹉如何如何,其实讽刺的是王太太过于啰唆。这就是拟人手法在幽默口才实际应用中的典型例子。
在幽默口才的表达中,拟人这种手段具有非常广阔的使用空间,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拟人运用于幽默中的时候,与在一般情况下的运用也有了非常大的差别。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为了让语言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就特意把没有人类特征的植物和动物当做人来看待,赋予它们人类才有的感情和思想,来更好地表达我们所要说的意思。
某地动物园的长颈鹿园总是发生长颈鹿“越狱”事件,饲养员经常看到第二天早上几只长颈鹿在笼子外面的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园领导很是诧异,经过开会研究,认为是笼子的栅栏过低所导致的,于是一致决定把栅栏由两米加高到五米。
次日清早,饲养员又发现长颈鹿们漫步在栅栏之外,于是动物园决定加到十米高。
第三天,动物园把栅栏加到了十五米……
栅栏外散步的长颈鹿们看到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便问一头年长的长颈鹿:“您说,什么时候他们才不会继续增高栅栏呢?”
老长颈鹿不紧不慢地说:“那就要看什么时候他们不会忘了把门锁上了。”
人类的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世界主宰的沙文主义总是会被当做笑话来进行讽刺。上面一则笑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类的愚蠢从动物口中说出来,更使得这种讽刺入木三分。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常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人格化,在他们的生花妙笔下,世间万物都具有灵性,拥有智慧,让人读之,仿佛可悟到那份大自然本身就具有的亲切、和谐之感,童趣与幽默跃然而出。
著名作家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枯叶是杰克·弗洛斯特(霜冻的意思)的名片,杰克对麦迪广场的老住户非常客气,总要在每年光临之前,先打个招呼,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住在‘露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如果用一般的手法来对冬天的景色进行描写,恐怕就是“寒风刺骨”、“霜降雪飞”之类的词了。不能说这种描写是错误的,但总是缺少一种灵性,而且是被人们惯用的,读之似曾相识,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而欧·亨利御用拟人的手法写作之后,既显得格外生动、贴切,又产生了一份幽默感。
灵活运用好拟人这种修辞手段,对于幽默口才的艺术来说是一个更重要的环节。掌握了这门技巧,相信能够让我们拥有一种别具特色的幽默感,从而为自己的社交之路开拓出更平坦的通天大道。
双关运用——明里说一,暗里说二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意义或同音条件,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起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它分为谐音双关和语音双关。
在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甚至略带一点火药味的情况下,面对对方凌厉的语言攻势,可以采用“明里说一,暗里说二”的方法,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发人深省的比喻、回味无穷的幽默当中。这样发挥既能保持风度,又可以置对方于无可挽回的败地。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见稀奇事。”
“什么稀奇事?”县官问。
“李庄有头牛下了匹马。”
“真的?牛怎么会下马呢?”县官百思不解。
老农认真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生不下马呢?”
老农借字面的“畜生”,斥责连做人常礼都不懂得县官。这是一种明言此、暗言彼,指桑骂槐的双关讽刺手法。
双关技巧的应用时很普遍的,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比如在《红楼梦》里中双关技巧就有很多例子。
第四十六回中,鸳鸯与她嫂子之间有段对话:
鸳鸯道:“什么话,你说吧。”
她嫂子笑道:“你跟我来,到那里我告诉你,横竖有好话儿。”
鸳鸯明知她是为给贾赦说亲这件“喜事”而来,于是,使用双关手法骂道:
“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这是一种谐音双关的技巧,显出言语的犀利,锋芒毕露,锐不可当。
以上都是双关技巧的运用。有的是谐音双关,有的是语意双关。不论是哪一种,只要运用得当,不但能够增加言语谈话的力度,使语言这一武器更具威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谈话或辩论的气氛,要紧就紧,要松则松,牢牢把握主动权。
双关的运用具有模仿性、类比性、幽默性,故而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手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高雅纯正
在使用这一手法时,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切忌粗俗低级。虽然丑陋不堪也有可能凭一时的口舌之快占到上风,但泼妇骂街式的所谓“双关”令人不齿。
2.隐藏幽默
这是双关技巧的要点。含而不露,幽默横生,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基本要求,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失去风趣、讥讽和辩论的力量。幽默好比软鞭子,抽在身上,皮肤不留痕迹,但可以伤及人骨,刺入对方心里。使其言辞混乱,穷于应付,甚至还有可能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能自拔的尴尬境地。所以,寓幽默于双关,寓驳于笑,是双关成功的秘诀之一。
3.切中要害
我们不仅要善于捕捉对方的隐衷、企图,更要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矛盾,切中要害,置之于乱处,使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同时要充分发挥联想、模拟的作用,加大发挥力度。
4.沉着冷静
以静制动,对于对方挑衅性的言辞或咄咄逼人的气势既不能被其吓倒,也不可以同样气势摆出一副与之对骂的架势来。“不要同疯子争吵,否则人们会分不清谁是疯子”,始终保持良好的举止修养,彬彬有礼却寸步不让,和风细雨却伤人于无形。所以在使用这一技巧时,也要巧妙地把自己的道理寓在其中,才能更有说服力,更富战斗性。
夸张技巧——夸大的幽默真给力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结构。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古柏行》里形容古柏高大的诗句。这两句诗曾引起一场笔墨官司。《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说:“四十围直径只有七尺,此树高达二千尺,不是显得太细长了吗?”《沼溪渔隐丛话》的作者引黄朝英德说:“古制圆周与直径的关系式三比一,四十围就是一百二十尺,直径即四十尺,此树虽然高达二千尺,也不算细长了。”
这两个人说的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这样计算似乎过于拘泥了。杜甫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是运用夸张手法写古柏的气势。“四十围”、“二千尺”都是虚数,并非实指。
夸张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它的内核是表情达意,它的外貌是言过其实。只要内核把握好了,外貌不必斤斤计较。和比喻一样,一般的夸张说法已为人们普遍接受,逐渐化入人们的日常言谈之中,再也没有最初的刺激力了。
我们平时说的“烦死人了”就是典型的夸张。是程度上的夸张,因为烦人要到“死”的地步,岂不是夸张地形容烦得厉害?再如“忙了一天”、“干了一辈子”、“笑得喘不过气来”、“尾巴翘到天上去了”,以及“天翻地覆”、“绕梁三日”等,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可正由于用得多了,人们便不觉得那是夸张了。
又正如比喻要求创新,夸张也要求创新。比喻创新的路子是拉大本体与喻体的距离,夸张,尤其是作为幽默机智地方法的夸张,就是推向极度。所以这里称为极度夸张。
一群人围住一个小男孩,只见他蜷缩在地,痛苦地呻吟着。原来她吞了一枚十英镑的金币到肚子里。围观的人眼看孩子痛得不行了,都急得不知如何处置。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先生,来到小孩的身边,抓住小孩的腿,把他倒提起来,猛力地摇晃几下,只听“呼”的一声,那枚金币从孩子的嘴里喷了出来,围观的人舒了一口气。
一位旁观者问那位先生:“你是医生吗?”
“不!”那人回答,“我在税务局工作。”
此幽默令人捧腹,把税务局抠钱的本领夸张得无以复加。夸张不仅应用于较和平的场合,在剑拔弩张的场合同样不可缺少。比如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善用夸大的幽默来回驳他人的挑衅。
夸张应用到说话中往往起到讽刺的效果。正因为其有夸大的成分也就制造了幽默。所以应用夸张手法往往能起到一般语言起不到的作用。
类比幽默——违法常规,耐人寻味
生活是和谐统一的,但在内容与形式、愿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不协调,于是形成了不和谐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产生幽默、可笑的情趣。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种事物还有其他属性,从而推知另一种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其他属性。在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类比,可以起到扭转逆境、轻巧取胜且不失幽默感的效果。
类比幽默法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显得不伦不类,以揭示其差异之处,即不协调因素。
在类比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明显,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所造成的不协调程度就越强烈,对方对类比双方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一样,凡分类都是约定俗成,得用同一标准,否则,必然造成概念的混乱,导致思维无法深入进行。人们从小就训练掌握这种最起码的思维技巧。如:猪、牛、羊、桃就不能并列在一起,人们会把桃删去,这是科学道理,但并不幽默。
在类比分类时要产生幽默的趣味恰恰要破坏这种科学的逻辑规律,对事物加以不伦不类的并列。
赵阿婆的女儿吵着要买嫁妆,赵阿婆气恼地说:“死丫头,你的婚事也不和我商量,东西我不买。”
母女大吵起来,引得许多邻居来看。
邻居陈伯站出来说:“你不能怪她没和你商量啊!”
赵阿婆问:“为什么?”
“你当年成亲时不是也没和女儿商量吗?”陈伯反问道。
赵阿婆一时语塞。女儿却高兴起来,陈伯又转身对姑娘说:“你妈不给你是买不对,可你妈出嫁时,你给她买了吗?人要彼此一样才好呀。”
母亲成亲和女儿商量与母亲成亲女儿买嫁妆并列一起,都是不可能的事,意思完全相反,差异巨大,但说明了母女二人争吵的理由,是都没有为对方着想,因此,经陈伯如此点化,母女二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类比幽默术是个反常规的坏孩子,它是借着一丝灵气,将事物不伦不类地加以归类。因其具有简便的特征,常为人们所使用。
星期六,一位年轻人照例进城卖鸡蛋。他问城里常打交道的中间商:“今天鸡蛋你们给多少钱一个?”
中间商简单地回答:“两美分。”
“一个才两美分!这真是太便宜了!”
“是啊,我们中间商昨天开了个会,决定一个鸡蛋的价格不能高于两美分。” 年轻人艰难地摇摇头,很无奈,但也只好将蛋给卖掉,回去了。
第二个星期六,这个年轻人照例进城,见的还是上次那个中间商。中间商看了看鸡蛋,说:“这个星期你的鸡蛋太小了。”
“是啊,”年轻人说:“我们的母鸡昨天开了一个大会,它们做出决定,因为两美分实在太少,所以不能使劲下大蛋了。”
一个是人会,一个是鸡会,并列一比,妙趣横生。
一个是“人会”,一个是“鸡会”,并列一比,绝妙横生。
类比幽默的幽默感是“比”出来的,其情趣也是“比”出来的。这样就有利于对方心理接受。
类比幽默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概念,或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它能使人在会心的微笑或难堪的境况中开启心智,受到教育。
巧用重复——异曲中谱写同工之妙
100多年前,伯格森就提出“重复也是一种幽默手段”的说法。我们这里说的重复,指的主要是语言的重复,而不存在于思想和行动中。重复可以有文字的重复,语音的重复和句型、句式的重复。这种重复方式在幽默中的运用,能够让我们的幽默锦上添花。
首先来说说幽默中文字重复的运用。下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次,郑板桥在山中游览,看到一座寺庙,便想到里面歇歇脚。远远的,住持见他走来,看他穿着朴素,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于是随便指着一个木凳说:“坐!”同时转头对小和尚说:“茶!’老和尚和来人简单地聊了几句之后,发现他谈吐不凡,不像是一个一般人。于是便客气地把他请到了上房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最后当得知来人就是郑板桥的时候,老和尚觉得自己有所怠慢,便慌忙地把郑板桥领进客厅,作揖道:“请上坐!”唤来小和尚,告知他:“敬香茶!”郑板桥要道别的时候,住持请他做联留作纪念。郑板桥莞尔一笑,挥笔写下下面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主持看到他写的这副对联,明白了其中的讽刺,一时羞愧难当满脸涨得通红。
郑板桥只是把主持说的话对仗起来,精炼地便将前后不同的待遇对比刻画出来,简单地便让老和尚因为自己以貌取人的做法而惭愧不已。此对联体现出了郑板桥的幽默所在,上句出现三个“坐”,下句出现三个“茶”,巧妙地运用文字重复,在上下联的对仗中,通过递进式的方式,“坐”和“茶”的三种变化,便讽刺了以貌取人的可笑。
有一则讽刺某些领导的幽默是这样的:
上午讲正气,下午看手气,晚上卖力气。
在这则讽刺中,“气”字重复了三次,三种“气”的程度越来越浅,表示“每况愈下”的三种不同的状况,轻松地便嘲讽了某些“日理万机”的领导,其实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腐朽不堪。此幽默同样运用了重复的手段而表达出差别所在。
其次再看一下句型重复的妙用。
某次招聘会上,一个大学生到某单位应聘,单位主管让他作自我介绍,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就开始说开了:“大一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就考了第一名。大二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当选学生会主席。大三的时候,我差一点儿提前毕业……”“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老板打断了他,“大四的时候,我差一点儿就录用了你。”
这个幽默一共重复了四次“差一点儿”,尤其是最后老板借用了学生重复说的“差一点儿”,便以相似的措辞委婉地拒绝了这个没头没脑的应聘者。
传统相声名段《卖布头》有这样几句吆喝词:
(这白布)买到您家里就做被里去吧,它是经洗又经晒,经铺又经盖,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
听完这个吆喝,不禁让人拍手叫绝,不得不叹服老北京人的那种幽默风趣的创造能力。这则吆喝,有句型上的重复,有文字上的重复,有语音上的重复。正是有了这三种意义上的重复,读起来顺口,通俗还能让人们轻松地就记住了。
纯粹的重复不足以制造幽默,只有多重技巧的共同运用,才可以构造幽默。重复意味着“同”,不同意味着“异”;重复之所以能构造幽默,根本原因是这“同”、“异”的不一致。它之所以能构成幽默,其原因在于它的重复是多重的;而这多重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不同”。
转换幽默——由此转彼,趣味调节
转换是打破特定语言情境的一致性,故意将不同语境中的词语转移套用,由此转彼,造成语言表达上的严重不谐调,从而产生诙谐的幽默感。
总之,口语表达中所构成幽默的表现手法很多。幽默表现手法的技巧和智慧直接体现着口语表达水平的高低。越富有幽默感,口语表达的效果也就越理想。不论用哪种形式和方法都要注意自然,注意幽默产生的客观效果。
一味地说俏皮话,无限制的幽默,其结果反而会不幽默。譬如,把一个笑话反复地讲了三遍、五遍,起初人家还以为你很风趣,到后来听厌了之后,便不会感到有什么兴趣了。说笑也要注意,有时也会使人不高兴的,理由是说得不是恰得其时其地。譬如大家聚精会神在研究一个问题,某人忽然在这里插进一句全无关系的笑话进去,则不但人们不会发笑,也许还会遭到白眼。
最危险的幽默是取笑他人的幽默,如果幽默含着批评意味、带着恶意的攻击,挖苦别人丑陋的事情,这些话还是不说为妙。请一定避免下面的话题:宗教、人种、身体缺陷、种族、外表……这样的笑话很可能会让人脸上开花,即使它们真的很滑稽。例:一个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在我只说了两三句话之后便不喜欢我呢?”另一个回答说:“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这样很滑稽,但是却充满恶意,而恶意通常也是笑话起不到效果。
幽默是生活的调料,是人类智慧的火花,是属于艺术性的口语。它能用生动形象、鲜明活泼、委婉、含蓄、风趣、机敏、确切的口头语言,每个人都可以友善地提出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见解,让人们在愉快的情境中,欢乐的笑声中接受表达者的观点。
转换幽默的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幽默语言调节法
幽默语言对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当你悲伤、愤怒、焦虑不安时,可以朗读幽默的诗句,或颇有哲理性的格言,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难得糊涂”,或用“制怒”、“忍”、“冷静”等字句来自我提醒、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2.变通思维转换
医学专家把焦虑、抑郁、愤怒、恐惧、沮丧、悲伤、痛苦、紧张等不良情绪叫做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若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可能与其他内外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多种疾病。从下面的故事来看,变通的幽默是消除负面情绪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钓鱼。一天,他命才子解缙和自己一起到御花园钓鱼,解缙一连钓了好几条,而朱元璋的渔竿毫无动静,他不禁面带怒色。
解缙眉头一皱,笑着对皇上说:“启奏万岁,那小小的鱼儿是个非常机灵、识礼的小东西。”朱元璋一时不解其意,解缙稍加思索,吟道:“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一听此诗,朱元璋转怒为喜了。
若想消除负面情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思维方式的调整,即变通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巧用反语——将错就错,以讹反讹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幽默的谈吐,它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幽默的语言,具有愉悦美感作用。幽默大师肖伯纳在街上被一骑自行车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吓得不得了,连忙向萧翁道歉,萧翁却对他说:“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劲,那就成为撞死肖伯纳的好汉而名垂史册啦!”
幽默的语言可以借机反讽,可以用作半智的有力武器。幽默的用反语温和地讥讽对方的蠢话,其中蕴涵着说话者善良的气度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反语是指所说的道理或所举的事例全是和真理明显相违背的。这种手法贵在故意送明显的悖谬给对方,使对方在明显的悖谬中省悟到自己也同样错了,因此而改变主意。
清朝的康熙是一个颇有文化素养的皇帝。据说他在一次出游中,因一翰林学士把路旁一尊名曰“翁仲”的石人像,说成“仲翁”,回宫之后,就此写了一首反语打油诗:“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做判通。”
此诗妙在将错就错,以讹反讹。翰林学士把“翁仲”读做“仲翁”,他就在诗中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词统统来个颠倒,用这一连串的反语冷嘲热讽,奚落戏弄,十分辛辣,而且机智俏皮,幽默风趣,读来可笑而又感到有一种含蓄之美。
除此之外,幽默还具有批评、教益的作用。
反语批评在特殊的场合或特殊的人物面前若运用得好,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手法无论对什么样性格的人都适用,就连残虐无比的秦始皇,也能被优旃的反语批评所说服。
无独有偶,古代君王都好玩乐,而他们身边总是有那些懂得以“赞”促“改”的贤臣才子对其加以劝谏。
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
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便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尝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吃喝玩乐似乎乃君王的天性,倘若直言劝谏,告诉他那是大错特错,有多少的坏处,恐怕他很难听进去,反而会大发雷霆。把话的角度调转180度,效果也会相应调整180度。
对于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来说,根本用不着太严厉的批评,采用这种正话反说的批评方式最好不过了。
反语的幽默修辞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运用:
1.遭遇尴尬,用反语可以为他人解围,达到气氛的和谐状态。
2.遭遇刁难与讽刺的时候,反语可以顺势而为,将错就错,将对方的讥讽给予粉碎性的反击。
3.当想要顺利实现劝谏的时候,直言或许会有损于对方的面子,反语则以最有力的说服给予对方深刻的批评与教益。
其他修辞——制造幽默妙招点点通
在幽默口才的运用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方式。灵活运用这些幽默口才的表达手段,对于提高自我能力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1.错综修辞
严格来说,错综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但在幽默口才的概念里,则是指一种用不同的方式对相同(或基本相同)内容的重复表达。错综式表达巧妙、自然,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能起到强调、渲染、深化的作用,很容易带动起听者的注意力和联想,创造出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充满情趣的幽默氛围。
2.移植修辞
移植是指把特定环境中所能自然和谐体现得场景或语言转移到另一个完全相反的环境中去。如下面这则幽默:
某日,某小学某班的学生赵新明因感冒而请假。按照班主任的要求,班级干部们在下课后前往赵新明家进行探望。次日,教室里的黑板报上多了一篇《本班新闻》:
本班讯:
昨天下午放学后,阳光明媚,百花争艳。赵新明同学家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某班班长刘方亮、副班长张小可一行,在体育委员高大壮、文娱委员郑可娇等人的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身患感冒发烧的班级成员赵新明家中,为他带去学校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慰问期间,刘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赵新明的小房间,并携着与普通同学同乐的心情颇有兴趣地玩了四盘电子游戏。接着,班级领导与赵新明同学的父母亲切地拉起了家常。刘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赵新明开始一起作弊的往事。
接着,班级领导一行又在赵新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
晚上,赵父买来熟食和饮料,宴请班级领导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
这是一则很明显移植幽默,将主流媒体中常见的新闻报道转移到小学生的身上,用这种明显的矛盾对比表现出了深刻的幽默效果。
3.拈连修辞
拈连是是一种以不谐调为前提的幽默技巧。它是利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把适用于叙述一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来叙述另一事物,使用拈连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里造成“文不对题”的矛盾,突出一种格格不入的新奇效果。
4.仿拟修辞
仿拟本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法、句式、篇章来,造成一种有悖正常逻辑的矛盾,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幽默效果来。
5.飞白修辞
飞白是一种明知故错的修辞格式,一般是利用歧义和错误来制造幽默,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而又夜郎自大者。例如下面的这则传统幽默:
有个不学无术的人花钱买了个县官,但对官场术语是一窍不通。上任后的某天,知府前来视察,问:“贵地风土人情如何?”
答:“并无大风,更少尘土。”
又问:“春花如何?”
答曰:“今年棉花每斤二两八钱。”
又问:“绅粮如何?”
答曰:“卑职身量三尺七。”
又问:“百姓如何?”
答曰:“白杏只有两棵,但红杏有很多。”
知府不耐烦地说:“我是问你黎庶。”
答曰:“梨树很多,但结的果子不大。”
上司生气地怒道:“我是问你小民!”
县官连忙站起来说:“卑职小名‘狗剩’。”
这就是用来讽刺那些毫无学问可言、而又惯于装腔作势者的幽默。所答非所问,飞白作用下的修辞模式使得笑果非凡。
6.颠倒修辞
颠倒是以反常识的手法创造出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在特定条件下将人物本末、先后、大小、尊卑等人际关系进行改换,从而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浓郁的幽默效果
7.交叉修辞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差异性的对比所产生的矛盾,就是交叉这种修辞方法所起到的作用。交叉可细分为语言交叉和情节交叉。语言交叉利用如谐音双关、语义双关、词义引申、借喻、反语等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词句,让两种毫无瓜葛的概念在听者的意识中产生交叉,制造出幽默的意境。情节交叉在构成幽默的情节方面起着主体框架的作用,一般以“误会”、“矛盾”等形式出现。
除了以上七种修辞方法外,还有很多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去灵活运用的修辞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加注意观察与总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