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24800000014

第14章 学会进退,甘蔗可以两头甜

第一节 行藏之间,以平常心处之

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中国自古就有很多人在进退之间权衡得当,从而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曾有一首《咏方圆动静》的诗这样写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这首并不太像诗的“小诗”,是唐代一位奇人所作,他当时只是一名年仅7岁的小小孩童。此人就是有“白衣丞相”之称的李泌。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到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非常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将建宁王李倓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提了。”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诗,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诗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泉林了。

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他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却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平静处世。李泌对待个人进退荣辱的平静心态,对于今人的意义依然很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

第二节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忍让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楚汉相争时,刘邦由于势力较弱,经常吃败仗。汉四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的大将韩信亲自率领一队军马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接连攻下魏、赵、燕各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大的楚国为邻,如果不设王进行威慑,不足以镇压安抚齐地百姓,请大王允许我暂时代任齐王。”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现在被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此时的刘邦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况,全然没有了王者该有的风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

正说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狠狠踩了一下。他发现坐在他身旁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便止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眼下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刘邦如果现在与韩信翻脸,会对他大大不利;反过来,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给楚军以沉重打击,使楚汉对峙的局面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

因此,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帮助大王则大王胜,投靠项羽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气还没消,不高兴地冲着张良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被这小儿挟持不成?”

张良说:“现在我们正当危急时刻,弄翻了关系,他自立为王,我们也毫无办法。逼急了他,他一旦与项羽联手,大王的大事就麻烦了!不如趁势正式立他为王,调动他的军队攻击楚军。请迅速决断,迟则生变!”

刘邦毕竟是非常聪明的人,听了张良的话,马上恢复了理智,但他故意接着刚才气汹汹的口气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齐王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齐王!”

刘邦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局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包围之势。

后来,刘邦终于在垓下全歼楚军,赢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应该说,刘邦在隐忍方面做得非常好。而韩信要官做,急于成王的行为则背离了隐忍的大道,他最终被杀,在很大程度上跟他自己锋芒太露有关。

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于“忍”亦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有远大志向的人,不会为一点小事去与人争斗,这样做不仅无助于事业,而且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对于无故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与屈辱,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不惊、不怒。

同时他还认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战胜项羽取得天下,而项羽却自刎乌江,其根本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之间。项羽不能忍,所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而刘邦能忍,他知道羽翼不丰满不可以高飞,所以耐心地积蓄力量与项羽周旋,等待破敌的最佳时机,最后大获全胜。

“小不忍,致大灾。”“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古往今来,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皆因人与人之间争强斗胜,不能相互容忍而发生。

在这个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个性偏激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不能够礼让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因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有勇气接受世界上的一切不幸和灾难,并在此基础上求生存和发展,尽可能把这些不幸和灾难对我们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感情用事,企图以更大的代价来补偿已经付出的代价,以更大的损失去弥补已遭受的损失,那不是太和自己过不去了吗?

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理智、冷静、慎重,遇事要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我们必须集中自己的智力,去进行有益的思考,集中自己的体力,去进行有益的工作。不要总是企图论证自己优秀,别人拙劣,自己正确,别人错误;不要时时、事事、处处总是唯我独尊;不要时时、事事、处处总是固执己见。在非原则的问题和无关大局的事情上,善于沟通和理解,善于体谅和包涵,善于妥协和让步,既有助于保持心境的安宁与平静,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们如果变得冷静了、明智了、宽容了,世间就不会发生太多的悲剧、恐怖。

“和为贵,忍为高。”聪明的人总是懂得礼让,因为礼让能带来幸福。很多时候,两强相遇,狭路相逢,双方如果能够明智地各退一步,那么,大家都有条生路,还有可能赢来生命中的另一个契机。

第三节 功成身退天之道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辅佐他人成就一番事业者,几乎大多数都会落得这一悲惨的下场。有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时不知如何自处,因此化作刀下冤魂,而有一些人却懂得身在高位急流勇退的道理,因此能够远离灾祸,保全自身。

这里要讲的就是一位深谙高位保身之道的人,他就是汉代的谋士张良。

张良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评价张良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坚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对于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就曾问张良说:“先生功高盖世,荣宠受之无愧,又何必拒绝呢?我们追随皇上,出生入死,今日有幸得偿所愿,先生不该轻言舍弃。”

陈平见张良一笑不答,又说:“先生足智多谋,非常人所能测度,莫非先生别有筹划?”

张良敛笑正容,说道:“我家几世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幸存其身,得报大仇,我愿足矣。我凭三寸不烂之舌,做了帝王的臣子,贵为列侯,我还有什么遗憾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问张良:“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说:“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与心腹有此一谈,但和外人他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群臣苦劝,张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张良的心腹对他说:“大人一口回绝,群臣皆有怨色,再说废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闻不问呢?”

张良怅然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头万绪,关系甚大,纵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会惹来一身的麻烦。群臣怪我事小,皇上忌怪于我事大,我又能怎么样呢?”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后来,吕后照此去做了。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可再提起了。”

吕后听了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唯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上进的人一定是不断追求成功的人。然而,花太盛易衰,人太强容易遭忌,特别是在领导身边,功高盖主,其功也是过。因此,与其等着主子卸磨杀驴,不如自己明智退隐。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是啊,一旦功名在手,谁又能舍得就此罢手呢?甚至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惜多走一步就会从“竿头”摔下,顷刻间摔得粉身碎骨。

所以,当我们身在高位时,应该学习张良,头脑清晰,适时退隐,这样才能逍遥自在,颐养天年。

第五节 形势不利时,暂时退却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求伸,否则,必将倾覆甚至灭亡。纵观历史,很多人在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大多会使用屈伸之术,以保全自己,等待时机,然后东山再起,或另立山头。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春秋五霸中,属晋文公重耳的经历最为独特。他本为晋献公之子,后来被迫逃亡。逃亡时,他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了。为了避祸,他先后辗转于狄、齐、秦、曹、宋、郑、楚等国,直到62岁回国即位,在外流亡19载。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女人,她就是骊姬。自从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娶骊戎之女骊姬后,晋国一直内乱不息。这个祸国殃民的狠毒女人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当上太子,阴谋陷害献公的其他几位公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结果申生被迫自杀,重耳和夷吾流亡在外。

晋献公的儿子们死的死,逃的逃,因此骊姬打算让亲生儿子奚齐继位。谁知朝中大臣不服,他们合谋杀死骊姬及奚齐,欲迎重耳为君。但重耳却推之再三,没有回国即位。这个看似不合情理的决定,其实是重耳的智慧所在。因为他明白国家变故之时,在外避难的诸公子各挟强邻之力,都在觊觎君位,随时准备为夺位而相互残杀。另外,朝中大臣出外迎君也是各怀心思。在此国家大乱之时,重耳不想将自己置于危险的中心。

就在这时,秦穆公派公子挚以吊孝的名义分别探询重耳和夷吾的态度。公子挚以愿出兵协助两公子复国为诱饵,两位公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夷吾迫不及待地许诺以割让五城为代价请求秦国出兵支持,而重耳婉转地表示:“父亲去世,做儿子的悲伤还来不及呢,哪敢再有他志?”公子挚回去复命时,将其观察结果告诉秦穆公说:“重耳之贤,过夷吾远矣!”可惜秦国意图在于“选择一个坏的晋君”,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秦国十分有利,因此他们帮助夷吾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但夷吾执政后,屡次失信于秦,而且国内的形势难以驾驭,国内外矛盾更加尖锐。晋国再次大乱,夷吾被迫下台,重耳回国执政。他这一次回国正是顺应民心。其实在19载流亡生涯中,晋文公也是忍辱偷生,他多次通过以退为进的策略保全了自己。在出亡中,重耳一行长期忍受寒冷饥饿以及他人的嘲弄、排斥和打击,多次遇险,数度面临绝境,一路狼狈不堪,到处企求。在楚国,一次宴会上,楚成王以开玩笑的口吻试探重耳:“公子将来回到晋国,不知何以为报?”重耳不卑不亢地回答:“玉石、绸缎、珍禽、美女贵国都不缺。如果托大王之福回到晋国,但愿两国结为友好邻邦,若哪天两国军队不幸相遇,我将后退三舍作为报答!”结果在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交战。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恐惧,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在逃亡的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重耳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而是带领他的随从们艰难地生存了下来,最终成功回国即位,并在执政后迅速推动了晋国的崛起,成就了春秋霸业。

纵观重耳从出亡到回国即位的经历,他以退为进的政治谋略体现了审时度势、以柔克刚的大智慧,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古人一向推崇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处世方式。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一味蛮干,那只能变成一个莽汉,结果也只能是自讨苦吃。如果能够尊重客观事实,采取战略上的让步,取得喘息、休整、积蓄力量的机会,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当然,“以柔克刚”的目的是“克”,而不是一味地“柔”,“以退为进”的目的是为了“进”,而不是一味地“退”。

第六节 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

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纵敌人,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以等待最适宜的时机。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为“欲擒故纵”,说的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就是说遇到强大的对手,如果不能一招制胜,就要假装屈服,暗中积蓄力量,然后趁其不备,一举成功。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史称后蜀,乃十国之一,其开创者为高祖孟知祥。高祖死后,其子孟昶继位,这便是蜀后主。后来,蜀国被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所灭,孟昶也成为一代亡国之君。但是蜀地富庶,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却与孟氏父子的治理有着莫大的关系。

孟昶17岁继位,他在接受群臣朝拜之后,正准备退朝,突然有人高叫:“陛下,我是托孤之臣,为保国泰民安,臣提出要掌管六军,请陛下恩准!”

孟昶定睛一看,原来是李仁罕。他稍一思索,便答道:“朕准你掌管六军。还望你不负朕望,多为朝廷出力!”

退朝后,孟昶想:这老臣李仁罕多年来在朝中目无法纪,横行霸道,贪赃枉法,霸占民田,私建屋宇……今天,又要掌管六军,看来他是欺我年幼刚刚即位,在朝中立足未稳,想乘机揽权。有朝一日,他必有夺权之举,看来此人不可留!可他在朝多年,亲信多、势力大,弄不好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对,欲擒故纵,然后再突然袭击!

不久,孟昶又加拜李仁罕为中书令。李仁罕更加骄横无比,逢人便夸耀:“我是托孤之臣。圣上不仅让我掌管了六军,还加拜我为中书令,还打算过些天封我为公呢!”

李仁罕的私欲更重了,言行也更加放肆,孟昶感到他对自己的威胁越来越大。

两个月过去了,李仁罕焦急地等待孟昶封他为公。一天,孟昶传旨召他入宫。李仁罕高兴坏了:“准是要封我为公了!”他趾高气扬地入了宫。

“李仁罕听旨——”

“臣在。”

“朕今日赐你死!”

李仁罕一愣,马上大叫:“臣有何罪?”

“你图谋不轨,在禁军将领中宣称禁军只能听从你的指挥,其他无论何人的命令都不能听,你把朕置于何地位?你动用府库之银建私宅,你还……”

李仁罕当时就傻了,连声高叫:“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拉出去,斩!”

就这样,孟昶欲擒故纵,终于将李仁罕除掉,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后来,他勤于政事,拓展疆土,发展生产,境内日渐富饶,百姓生活安宁。

孟昶曾经得意地对群臣说:“自古以蜀地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

孟昶以暂时的屈服,后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正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谋略。《老子》第三十六章写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变通思想,也是以屈求伸的策略,即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纵敌人。

第七节 能屈能伸,等待时机成熟

做人当能屈能伸,屈是能量的积聚,伸是积聚后的释放。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伸是屈的志向和目的。一旦时机成熟,将积蓄的力量释放,就会“伸”他个惊天动地,绽放出耀人的光彩。

古来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伟丈夫。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此时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应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根据祖宗的惯例,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大权独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

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忍痛,不敢公开为苏克萨哈开脱,两人一个要杀,一个不准杀,谁也不肯让步,但是实际上还是鳌拜势力更大。

鳌拜一气之下,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惶恐,没人敢说出只言片语。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家人。

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两眼冒火,决心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但是,康熙心里清楚:鳌拜羽翼丰满,并且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内外;鳌拜本人也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康熙帝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易事,弄不好会激起兵变,那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别想再坐了。

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帝最后定下了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帝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

鳌拜却心里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个小孩,你一厉害,他就软了下来。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大帝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为的是获得最终的胜利。

没过几天,康熙帝给鳌拜晋爵位,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摔跤。康熙帝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中,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伙小太监们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玩。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智,沉默忍耐,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他这样才使得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对鳌拜下手。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耍。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

等鳌拜很快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想要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伏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

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

康熙智擒鳌拜这件事向我们揭示了进退规则的玄机,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特别是当我们的力量还处在弱势的地位时,更应该多一些隐忍,等待机会成熟之时再大显身手,以取得极佳的效果。

为人处世,参透屈伸之道,自能进退得宜,无往不利。

第八节 忍辱负重,人生大业苦中求

俗话说得好: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事实上,能屈难,能伸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勾践灭吴的故事。当他被吴国打败,困于会稽山上时,可以说他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扇矮门!他选择了弯腰和侧身通过这扇门,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励精图治,终于一举灭吴。这正是勾践能屈亦能伸的结果。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战火不断。一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夫差倾国出动,在木叙山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夫差率领大队人马追赶上去,他在船头亲自击鼓为将士助威。吴兵士气高昂,快速向越兵冲去,包围了会稽山。

这时,越王勾践觉得大事不好,就急忙和谋臣范蠡、文种商量。勾践对范蠡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听从你的话,对吴国掉以轻心,才有今天之祸。”

范蠡说:“现在说这些也救不了国家,您只有带着礼物到吴国去认罪求和。如果他们不答应,那您只好给他们做奴隶,以求得夫差的宽容,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勾践知道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只好先派文种带着大量的礼物到吴军军中去求和。文种来到吴军阵中,跪在夫差面前,给夫差反复叩头,行臣子之礼。他说:“我奉亡国之君的命令来给大王请安,冒昧地向您转达勾践的心愿。他愿意做您的臣子,他的妻子愿意做您的仆人,为大王日日夜夜服务。”

后来,勾践作为亡国之君来到吴国,吴王让他们夫妻白天放养马匹,晚上为先王守墓;夫差出行时,让勾践在车前牵马。勾践受尽了羞辱,只把仇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对吴王十分恭顺。

有一次,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为理由,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一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没过几日,夫差的病果然好转。夫差为勾践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恻隐之心一起,便把他放回越国去了。

勾践从吴国回到国内,尽心治国。他整天忧心苦思,为国操劳,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一心致力于复国大业。他还将一枚苦胆挂在自己的座位旁边,睡的时候看着它,休闲的时候也打量着它,吃饭之前,也要先尝尝这苦胆。他常常提醒自己:“你忘掉了在吴所受到的耻辱了吗?”他亲自纺织,亲自种地,不吃肉食,只吃蔬菜,不穿华丽的衣服,和百姓们一样,只穿粗衣粗衫。他放下国君的架子,谦虚待人,热情地接待四方宾客,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大量有德行、有智谋的人归顺越国。

这样过了七年,越国的力量大增,越王勾践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准备向吴国报仇。大夫逢同说:“我看现在还不是时机。吴国目前是诸侯中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我们不能轻易和他相斗。我们只能胜,不能败。凶猛的鸟袭击目标时,一定要善于隐藏他的身体,对待吴国也是如此。现在许多国家都不满于吴国,我们可以联合楚、晋、齐三国。吴国的野心很大,如果这三个国家不听吴国的,吴国一定会发动战争,让这三个国家先和吴交战,我们利用它的疲惫再消灭它。”

勾践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就采用了。又过了两年,果不出逢同所料,吴国征讨齐国,伍子胥哭着进谏:“我听说勾践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除,一定是我吴国的心头大患;而齐国之事对我们来说只是像身上长了个脓包。大王真是打错了对象,你应该先去攻打越国。”可是这时的夫差哪里能听进去这样的话,执意攻打齐国,得胜而归。他从战场回来后,讽刺伍子胥:“我要是听你的,在家里睡大觉,哪里会有今天的胜利?”但是,伍子胥非常冷静,他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句话差点没把这傲慢的国王气死。吴王大骂伍子胥,说他倚老卖老。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勾践于是称霸于诸侯。

老子说:“道,空虚而有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永远也没有穷尽。它不露锋芒,以简驭繁,碰到光明就和光明相拥,遇见尘埃就和尘埃混同。别以为道看上去好像碧湛湛的天空什么也没有,其实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大道无穷,能够顺应大道的人,必将是个经得起得,也经得起失,经得起宠,也经得起辱,经得起喜,也经得起愁的人。”

人生有起有伏,当能屈能伸。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起,就起他个直上云霄;屈,就屈他个不露痕迹;伸,就伸他个惊天动地。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生命境界!

第九节 以退为进,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一计就是“以屈求伸”,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运用这一计谋,一般是在施计方暂时力量薄弱、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先忍受屈辱,委于对方,以这种暂时的屈辱,使对方放弃预先的打算,而使己方避凶化吉,蒙混过关,赢得时间。然后再依计行事,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进而制伏对方,消除祸患。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石勒就灵活地运用了这一计谋。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君主。他是从奴隶到皇帝的第一人,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西晋羯族的来源,一说是附属于匈奴随之入塞的羌渠部后裔;一说来自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羯人高鼻深目多,信奉祆教。石勒父祖都是羯人部落的小帅。

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后来聚众为盗,最后投奔刘渊。刘渊称汉帝后,石勒便成为他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石勒有胆略,善骑射。他在与晋军争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刘渊对他十分重视,任他为安东大将军,给他很多特权。晋永嘉六年(312年),他身边的谋臣张宾见他东征西战,流寇一般,劝他在襄国和邯郸间择一根据地,消灭群雄,称王称霸。石勒听取了张宾的建议,率兵占据了襄国。

当时,晋大司马、尚书令王浚是石勒开创王业最大的拦路虎。永嘉七年(313年),石勒决定铲除王浚这个障碍,于是与部下商议策略,张宾又进计道:“王浚表面上是晋臣,其实有篡位之心。此时,他肯定想招揽各路勇士,以图谋天下。将军如要成就大业,就得先卑身事人,向他俯首称臣。取得他的信任后,再设法除掉他。”石勒认为此法甚是,于是派门客王子春等携带奇珍异宝,献给王浚,并进表劝其称天子。

王浚也非酒囊饭袋之辈,开始时他并不相信,因为石勒独据赵国旧都,与自己成鼎峙之势,岂肯甘心臣服于自己。王子春则装作很坦诚的样子解释道,自古以来确实有成为名臣的胡人,却没有成为帝王的胡人;石勒不是不想称帝,只是担心他一称帝会招致天怒人怨。所以他才想拥戴“州乡贵望,四海所宗”的王浚称帝,而他愿效犬马之劳。王浚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就相信了石勒,封王子春为列侯,并派使者带着特产回报石勒。

在王浚的使者没到襄国时,恰好镇守范阳的王浚的司马游统背叛王浚去投降石勒。他暗中派人和石勒联络,石勒立即杀掉来人,把首级送给王浚,以表明自己的诚心。所以王浚更加不疑有他了。王浚使者到达襄国时,石勒已经事先叫人收起了锐兵精甲,“虚府羸师以示之”。石勒恭恭敬敬地向北跪拜,接下了王浚的信函;对王浚赏赐的东西也虔诚地供着。

接着石勒又派董肇去幽州,上书给王浚,请求亲自去幽州面谒,劝其称帝。王浚的使者返回幽州后,也报告说石勒兵微将弱但忠贞不贰。王浚听后大喜,以为在自己称帝的路上又得了一员忠诚的猛将。

且说石勒见王浚上了圈套,心中暗自高兴,准备动手除掉他。为了稳妥起见,石勒又向王子春询问幽州的形势,王子春说道:“幽州自去年闹水灾以来,出现了饥馑。王浚库存粮食极多,却不拿出来赈灾救荒。他实行严刑苛赋,卒税徭役繁多,而且残杀忠良,排斥谏臣。百姓难以忍受,纷纷外出避难。他的盟友鲜卑、乌丸均怀异心,身边的奸佞严嵩、田矫又贪婪横暴,群臣心情压抑,士卒疲弱不堪。他本人却还在大兴土木,修建台阁。幽州城内又屡生谣言,闻者莫不寒心,而他仍旧扬扬自得,毫不戒惧。这些情况正说明王浚的死期到了。”石勒听了,拍着几案笑道:“王浚被擒,指日可待!”

建兴二年(314年),一支精锐的轻骑兵日夜兼程,奔袭幽州,这就是石勒的军队。石军行至易水时,王浚诸将闻讯,请求出兵阻截,王浚却发怒道:“石勒来幽州,是想拥立我为天子,谁敢声言攻击他,就格杀勿论。”说完,命人准备筵席,以款待石勒。天亮时,石勒兵临蓟城门下,叫开城门后,石勒唯恐城中有伏兵,便先把数千头牛羊赶在前面开道,说是送给王浚的见面礼,实际上是用这些牛羊堵塞各条街巷,使王浚纵有伏兵也无法出击。王浚这才感到大事不妙,可惜为时已晚。王浚最后被斩首。

就这样,石勒以巧计扫除了通往帝位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都说要做铁骨铮铮男儿汉,不可轻易向他人低头。但是在人生路上,如果我们做事缺少柔韧性,不会适当地弯曲,就很容易中途受阻,甚至与成功无缘。因此,做人要懂得屈伸之道。人在遇到不测风云时,能站起来就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得见机振作。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头破血流,从而再难有东山再起之日。遇事当学石勒,屈伸有时,刚柔并济,以屈求伸。只有能屈能伸,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第十节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自古以来,懂得其中深意的人不在少数,但在权力的诱惑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全身而退。因此,能够进退自如的人就成了“非正常”的人,他们在功成身退中表现出来的品格就成了后世赞美的对象。这样的人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范蠡。

越王勾践之所以能灭吴复国,这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他的两大功臣: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范蠡辅佐勾践二十多年,灭掉吴国后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这一天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但心里已打定主意,带上家人悄悄离开。

当范蠡回到家中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时,遭到全家反对,范蠡没有生气,他只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

他的家人不想逃难,也不相信范蠡的判断,他们说:“以你的功劳和大王的交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

范蠡自信无失,长叹说:“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悔之不及了。何况远离官场,无争无斗,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归宿,又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他出逃之后,曾给文种送来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觉得范蠡太多心了,不过,从此以后他也不大过问国事了,终日称病在家。但是他终究没有躲过越王的猜忌,最后只能伏剑自尽。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忧心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于是他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自在。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埋怨他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表白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范蠡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陶朱公,被后世尊为财神。

清代诗人徐公修曾写诗赞范蠡:“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懂得及时舍弃荣华富贵,具有大智慧。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因为它会使人失去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消极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识时务的俊杰。

第十一节 淡泊名利,进退自从容

现实生活中,没有谁的一生能够青云直上,走一条顺风顺水的宽阔大道,总有遇到独木桥的时候。特别是那些欲成大事者,更是面临着人生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真正能从容地走过这些风雨的人,必然是在人生的赛场上最后胜出的人,而他们那一份进退自如的潇洒,总能给后人许多启示。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中国历史上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之说。作为春秋时期辅佐楚庄王称霸的一代著名贤相,他在执掌楚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过程中,都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在他的辅佐下,楚庄王成为当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其实孙叔敖的先辈们一直在楚国做官,他便出生于楚的国都郢都。后来因父亲获罪,而迁居期思邑,他便过着隐士的生活。后来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便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人民,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当时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听过之后,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多。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听了老人很满意,于是走了。

孙叔敖真正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了,结果避免了不少灾祸。但他也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三落三起。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气色又是如此平和,你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其实也没什么过人的地方!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顺其自然,悠然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人间的贵贱呢!”

肩吾对他的话很是钦佩。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深有感慨地说:“古代的人,有智慧的不能使他意志动摇,美女不能使他****,强盗不能劫持他,就是伏羲、黄帝也不配和他交游。死和生对于人是极大的事情了,可都不能改变他的操守,何况是官职爵位呢?像他这样的人,精神穿越大山无阻碍,潜入深渊也不会被水沾湿,处于卑微地位不会感到狼狈不堪。他的精神充满天地,他越是给予别人,自己越是感到富有。”

孙叔敖后来得了重病,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因此多次想封赏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为了奖励我生前的功绩,一定会封给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富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名字也很不好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讲求吉祥,都不会争夺这个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可以长久拥有。”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给他儿子一块相当好的土地,他儿子辞谢不受,只请求寝丘之地,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孙叔敖淡泊名利,对人生的起伏看得很淡,知进退,从而使自己一生平安,且受到重用,还福荫子孙。他确实是将人生看得透彻的智者。

人生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有时有欢笑,有时也有眼泪;有时需要前进,有时却又需要后退。前进和后退,就如同加法和减法一样。在人生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加法,追逐名利、追求富贵等,同时许多人又忽视了减法。其实淡泊名利,不计较得失,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同类推荐
  • 成功的态度与方法

    成功的态度与方法

    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向上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不思进取的态度。积极和消极只是有一些微小的变化,造成的结果却是成功和失败的巨大差距。如果你能在一生当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以积极的态度行事,那么你一定能成功。纵观胡雪岩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因为结交了许多可以真心帮助他的朋友。胡雪岩出入商海官场,一生中结交了商人、官员、江湖人士等许多朋友,胡雪岩可谓颇具人缘,并且这些人都在他的许多生意中鞍前马后的为之奔波,出人出钱出力。
  • 羊皮卷活学活用

    羊皮卷活学活用

    传说中,《羊皮卷》来自10张羊皮卷。很久以前,在阿拉伯地区的沙漠里,有一个赶骆驼的男孩,他的名字叫海菲。海菲聪明又能干,而且有一颗非凡的爱心。当时,他在当地最著名的皮货商人柏萨罗家里作仆人。因为被海菲的诚挚、超凡的爱心感动,他的主人在临死时,赠给了海菲10张神秘的羊皮卷——这就是代代相传,风靡全球的《羊皮卷》。有了《羊皮卷》的指引,海菲很快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开始了新的生活,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 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群处守嘴,独处守心》从“守嘴”和“守心”两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对外如何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内遵循本心,勇敢做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怎样说话、说话时应该注意什么、每一句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那么我们就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周围人的喜欢。漂泊异乡时偶尔的迷茫,焦虑时对自己的失望和对外界的怀疑……难免会困扰我们的内心。独处守心,在遇到外界的干扰时,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改,提高自我,用愉悦的心情体会平凡的生活,正是这本书想传递给你的。
  • 正能量

    正能量

    通过《正能量》,作者告诉了读者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和技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不幸,如何保持“正能量”激励自己和他人。
  • 左手增广贤文右手小窗幽记

    左手增广贤文右手小窗幽记

    没有多少人能傲视天下,也没有几个人能看透人生。世俗中难免为名利所累,众人都说,视名利如粪土,但谁又能抵挡得住诱惑?据说晋朝的狄希酿得好酒,人饮后能醉千日。而今日醉心于名与利者,无一日不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自古皆然。如果能从醉中醒来,需要服上一剂清凉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广贤文》和《小窗幽记》都是一剂普惠人间的清凉散。
热门推荐
  • 万灵宰

    万灵宰

    一位从神域界逃落的外姓少年!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一个以嗜血战斗为荣的战斗民族!没实力,没地位,遭人嘲笑,鄙视,险些轻生!!一个小小的混沌空间,隐藏着各种惊天大秘密,为牧辉逆天转命!!只见他摇身一变,手持千灵扇,尾随雪灵兽!霸气侧漏地踏上了万灵之域的主宰之路!~~~~~~孤魂新书上传中,望大家火力支持。喜欢你就收藏她,爱她你就推荐她!公布一书友群:112898035
  • 断罪笔记(全集)

    断罪笔记(全集)

    这是人性的救赎,这是欲望的地狱,生生世世的罪孽不是肆意挥霍的筹码,人若要走必得无牵无挂。
  • 王俊凯若有来生只为你心动

    王俊凯若有来生只为你心动

    Seebyyourself~Polarizer~~~~~~~~~~~~~~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神战心

    超神战心

    男主聂风在地球是一位来自金鹰战队的特种兵因一次行动为救自己的战友身亡,可当他再次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
  • 胜鬘经挟注

    胜鬘经挟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全职高手之逆流而上

    全职高手之逆流而上

    当职业选手们不慎落入游戏的世界,有人必须留下接受任务,换取同伴的离开时,他们会如何选择,在任务中,面对最危险的状况时,他们又会做什么,这或许就是我最初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在原作中,他们的名字本就是一场盛世,而我希望为他们谱写一段传奇,因为他们曾在生死线上逆流而上。
  • 花落泪成殇

    花落泪成殇

    我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绝情?不明白,可能是因为遇上了我这种人吧。原来你还知道你自己是个什么货色啊?主上,泪殇到底做错了什么?当你来到花成宫,你就是一个错误了。
  • 花开半夏,浅若嫣夕

    花开半夏,浅若嫣夕

    “我们永远要在一起!泽哥哥,你一生只能有我一个人!”“好,我的小宝贝,哥哥什么都听你的!”什么家族联姻,不用这个,他们依然能好好的,永远在一起。“我要这个,我要那个,还有那个……”“我你要不要?”“要!”一个宠妻无下限的故事……
  • 村霸农女种田忙

    村霸农女种田忙

    穿越成受气包?窝囊废?胖肥妞?还拖油瓶?不怕,咱靠实力说话!面对极品亲戚,先礼后兵。面对地痞无赖,直接打丫。结果,不小心成了村里无人敢惹的一枝花,女村霸!这辈子算是难嫁了!对此,千落无所谓,她要钱有钱,要田有田,要男人······“哎~,娘子,我在呢?”不等千落说完,从身后蹦出一只傲娇的花蝴蝶。“滚~,我是说要男人做什么?”“生娃啊~”某男一双潋滟的眸子华光四射。千落汗颜:“······滚!”欢迎加入秋风书友会,QQ群聊号码:73317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