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产出结果的投入都是浪费。如果毫无成效,所有的学习都好无意义。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学习并不是看你学了什么,而是看你学会干什么。学习不能走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真学真干,干一行爱一行,要干出结果。
你在忙什么
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增长。
—— ******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正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四处搜索着什么东西。
有一个人问他:“你在寻找什么呢?”“我丢了一颗宝石,这是我祖母留给我的,必须找到它。”这个人回答。
“你把它丢在这个屋子的中间,还是墙边?”第二个人问。“都不是,我把它丢在屋外的草地上了。”他又回答。
“那你为什么不到草地上去寻找呢?”第二个人奇怪地问。
大家都可以想象,像这个人这样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措施地去寻找,而仅仅是做着“寻找”的工作,他是不可能找得到他的宝石的。
我们一定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学习。为什么会忙,是因为在工作前没有安排好,缺乏侧重点,所以到动手干的时候才会忙做一团。其实干什么事都一样,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措施,只能是让自己瞎忙一通,最后自己什么都等不到。就像我们学习,如果能够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显得从容不迫,我们的时间也会被你充分地利用起来,自己也能够很清晰地明白自己想要学的是什么,学习的效率就会非常高。
在美国住了30多年,虽然平日喜欢阅读中文书报,一时之间对久违的中国社会仍然无法全盘认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回到台湾签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要在两年内充分了解台湾的政治及经济。
后来发现,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了,两年的时间根本不够,张忠谋就把时间延长3年,我心想既然要回来做事,就一定要深入了解,于是我立了一个短期目标:但是直到现在,因为他对台湾的政治及经济还是不太了解,这项短期目标就变成张忠谋的终生目标。
在不同人生阶段,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让我们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最终目标靠近,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励我们前进,更好地引导我们学习的方向,远期目标应该制定得尽可能长远,那是你的人生理想,它将激起你为伟大事业奋斗的雄心。中期目标应该高于你的现状一个档次,而且是具体可行的。每个人都会有惰性,而且惰性几乎是摆脱不掉的,但我们要尽量地把惰性主导我们的时间缩到最短,尽量地抑制它。只有有具体而明确的中期目标,才能把惰性主导我们的时间缩到最短。短期目标则应该限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迅速付诸实施,通过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来获得成就感。短期目标因为要马上行动,所以不仅要具体,而且必须细致。张忠谋说:“短期目标,范围则大得多,因为它可以是兴趣,也可以与工作职务的调动相结合。”
说到头来,长期目标是一种信仰,中期目标让人觉得有奔头,短期目标让人知道眼下该怎么做。但是,有时候短期目标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变成了你的远期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也不必要拘泥于它是长期、短期,而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彻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确立之后,你可以发挥想象,描述出目标实现后所形成结果的样子。当你对目标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当体会到目标实现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时,那么,你就会马上采取积极行动,设法让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还必须要对一定时期的学习目标、措施、步骤进行一些部署和安排,这就是计划。学习如果没有计划就会事倍功半。所谓的计划是先设定你的长、短期目标,你要看什么书、读什么杂志、报纸,或是要跟谁说话都要有计划。其是跟谁讲话一定要想清楚,因为生活习惯也跟平常接触的人具有密切关系,会决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对要认识哪些人也要订出一个方向。
制定了长期的学习计划,自己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有可以遵循的行动轨道,这条轨道会激发你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一个完美的长期学习计划可以帮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向那个方向发展、应采取什么策略、制定什么措施、开始什么行动、如何安排时间、动用什么资源……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学习变得紧张而有序。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必须具备下列几项条件:明确的目标;达成的方法;清楚的阶段;每阶段有具体成效。
哈佛校长曾经引用成功学家格莱恩·布兰德的话来这样说明学习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说的:“目标和计划是通向快乐与成功的魔法钥匙!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把它们写下来付诸行动的人,他们将来的成就,是有目标和计划但仅停留在脑子里或纸上的人的10至50倍。”
忙不可瞎忙,制定计划就要按照计划来做。确立目标与制定计划是学习规划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习目标和计划是学习的努力方向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步骤,目标是前进的灯塔,计划是行动的方案。没有目标,所谓的计划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只能是四处乱撞;没有计划,目标则只是一句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下定决心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按计划有措施地展开学习。
当你感到学习困难重重,不知如何下手,经过努力之后不知自己的努力是否取得了成效,你就拿你的目标做一个对比,看看每个具体的项目跟目标相比还有哪些差距。所以,如果你的学习还没有目标,那么必须尽快制定一个。
学习是一件辛苦很累的事情,没有明确的目标,你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甚至无法坚持到最后。因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可以创造奇迹,反之,目标的丧失也可能会毁掉一切可能出现的奇迹。当然,计划和执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你必须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学习。否则,你就会学无所成,一无所获。
学会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 颜元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秦末汉初,汉王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并让他率兵攻袭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的部队,韩信率军赶到战场,却将人马摆放在河边。韩信手下的将领们纷纷劝说,说这样布阵是违反《孙子兵法》的,甚至连陈余手下的将领们远远的看了,也都一个个捧腹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兵法,此战必然失败。但是韩信却不肯听人劝告,反而命令副将安排宴会,对大家说:“今天要为打败成安君陈余而庆祝。”诸将心里不信,却都假装说好。酒足饭饱,大家上马冲锋陷战,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战事一起,势如破竹,汉军大胜,成安君陈余被杀,赵王歇被当场活捉。战争结束后,将领们跑来问韩信:“兵法上说,摆阵应该右靠山陵,以为依据,左侧前面为水,以为屏障。而今你处处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了胜利,是兵法上说错了吗?”韩信回答道:“错了的不是兵法,而是你们,你们只知道一味死读书,却没有读懂书中的道理。我这种布阵的方法在兵法上同样也是有的,兵法上不是说:‘陷于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吗?但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取决于现场的军事形式,而不能够生搬破套。”
这就是说,学习并不是看你学了什么,而是看你学会干什么。大家都知道,******同志才能过人,智慧超群。这就是因为他会学习,他并不仅仅是只关注学了什么,而是更关注学会干什么。
例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学过,也就是说我们都学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就只是一句普通的寓言而已。而而******同志却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建国大业。他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将愚公的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太行、王屋二山,激励大家团结起来为挖掉这两座大山奋斗到底。他并不只是学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他还学会了要让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够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才能够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学习,不要总是告诉别人自己学了什么知识,而是要让别人知道,你学会了干什么。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要联系实际。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无所谓地去阅读,我们要讲究所读的书里的学问,把它们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自己的工作事业联系起来,要把书里可以借鉴的内容自然而贴切地运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去工作。就像《水浒》,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本小说,但是******同志却把它当做一本政治书来看,并且联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这个实际情况来看,他说:“我们领导革命也要从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
2.学习要养成分析的习惯。“实事求是”是一句很普通的成语,而且在中国也已经用了近两千年。但是******同志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并没有囫囵吞枣地去记住它,他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对它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句成语,经过******同志的分析就赋予了它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极其重要的原则。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思想器官进行思索,养成分析的习惯,学会分析的方法。
3.学习要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晚清时期的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从******一生的孜孜不倦的读书实践中,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连看戏也会想着怎么用于工作中。比如看《打金枝》,他是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看的,说郭子仪的儿子同皇帝的女儿结亲以后,闹矛盾,郭子仪和皇帝各自批评了自己的孩子,解决得很好。他不同别的人一样,仅仅是欣赏戏剧的剧情,他是在研究戏剧里的人怎么处理不同的危机。
读《红楼梦》也是,******说《红楼梦》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他多次要求身边的人也要多读读,但不是让他们读《红楼梦》的故事,而是读《红楼梦》这部小说反映出来的历史情况。他说:“你要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从******的读书经验中,我们应该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都能够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当做故事来看,我们要从中吸取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危机处理法,用来指导我们现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种种难题。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学习就不仅仅是学了什么知识而已,而是我们能够把我们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已经是学会了干什么了。这就是“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算得上是有意义地学习,要不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无意义的学习,纯粹是浪费时间的一种活动而已。
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知识有多广,他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要只停留在自己“学了什么”这个层面上,一定要让自己“学会干什么”。
重能力不重学历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而是看他做出的贡献。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索尼公司的所有的员工,只要一进入公司工作,他们的档案就会被封存起来,这样,不管学历的高低,所有的员工在公司里的起点都是一样的。索尼公司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在工作中去公平竞争。公司不计较大家学历高低,只注重他们能力的大小。结果发现,研发人员中有很多人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是他们一样能研发出各种各样优秀的新产品,而且这些产品都很畅销。
拥有学历并不重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学历”一词,严格来讲,它只能代表学习过程记录的以往历史,它根本不能代表一个人目前和将来的知识水平。如果认为,学历越高,其业务水平就越高,工作能力就越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
翻阅历史,手无红色证书但成绩斐然的事例大有人在。《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并没有红色的学历证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同样没有红色学历证书。……手握红色证书的人并非一定是人才。范进中了举,其结局又该怎么样呢?
对于学历和能力,俞敏洪这样说:“财富并不代表成功,但从这组数据中可说明,学历的出身并不代表个人能力高低。”
马云,参加了3次高考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现在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却创立了中国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并成功在香港上市,作为CEO,马云一举成了亿万富豪。仅2007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营业额就达1.29亿美元,净利润3900万美元。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俞敏洪曾向媒体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业家,学历从小学到高中不等。
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如果你没有学以致用的能力,你一样不是人才。所以,不管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应该过多地重视学历。为什么日本能够那么快地崛起,我们大家都很佩服日本,他们的经济、科技之所以发展得这么迅速,就在于他们的前瞻性、适应性,他们特别善于利用“可造之材”,注重“零”成本运行。
“股神”巴菲特在1950年曾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他表示,自己雇人或收购公司时,根本不管对方毕业于哪所学校。而GE(美国通用)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之所以要对职位进行公开招聘,是想找到最适合这个职位的候选人,而不一定是最资深、最高学历或是一定要名校出身。
学历并不是竞争力,能力才是最真实的竞争力。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能力比一张名校的文凭更为重要。在人才市场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如果是在候选人其他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会优先录取高学历的博士候选人。更有63%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其他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会给拥有博士学位的员工更高的薪酬待遇。然而,另一方面,抛去“在其他条件相仿的情况下”这一假设,企业对博士的态度有所保留。有75%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招募新人时最看重的是对方的能力,而认为学历最重要的仅占5%。我们要时刻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能仅仅靠着学历就以为自己的人才了。而在现在的社会中,没有高学历但是却很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按照《华尔街日报》2006年公布的一份统计,美国的500家大公司的CEO当中,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而很多知名外企或者一些国内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不仅仅只盯着一纸名校文凭。
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副总裁邓康明介绍说:“我们的门槛并不高。我们需要的人才,一要讲诚信,二要有学习的能力,好学的精神,三要有拥抱变化的能力,四要乐观上进。只要具备这四方面的素质,我们都要。”
“我们就要求应聘者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学习的能力及愿望。”诺基亚上海分公司的华东区人事经理施慧敏说。拥有高学历的人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学历低的人也不要因此而自卑,只要能够把工作做好就是人才。是不是人才不能由那张学历来说明,而是要以工作的结果来证明。
抓到老鼠才是好猫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
不管是干什么,学习都是要结果来评判的,“结果”是学习的最终评判依据。结果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是证明能力的尺度。比起传统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能带来更大规模的改革成果。不管这些成果是利益、上市时间、顾客的忠诚,还是其他一些得到认可的效率标准,学习最终的评判依据是“产品做得有多好?”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改造他们的产品,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企业没有进行学习;同样,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更多的忠实客户,人们也会说他们没有进行学习。
一个人是否优秀,关键要看他所创造的结果。一个企业要赢得核心竞争力,要的也是结果。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很多人认为学习也是一样,认为自己只要学习了就行,不管自己有没有收获,或者自己能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其实,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不但消耗了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公共的资源!这样的学习是在做无用功。没有人会注意你学习过程的酸甜苦辣,荣誉只会给予通过学习创造结果的英雄。“台下三年功,台上三分钟。”你出类拔萃,获得大家一致的认同,你就是冠军。只有这时,你才有资格去谈论你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1928年,乔·吉拉德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东郊的一个贫民窟,他居住的地方离他少年时期的偶像乔·刘易斯家只有一英里,当乔·刘易斯成为世界拳王时,乔·吉拉德只是一名挣扎在贫困沼泽里的穷苦少年。
1977年,当乔·吉拉德离职退休时,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平均每天销售6辆轿车,保持了连续12年的全球汽车销售的最高纪录。他的这一纪录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大全。
传记作家汤普生为乔·吉拉德作传时发现了一些秘密。
汤普生在乔·吉拉德屋子的墙上发现了许多人的照片。乔·吉拉德解释说,这些人都是销售业绩惊人的员工,他初入这个行业时,还非常年轻,没有经验,他把这些人当成他的偶像。三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向他们学习,在三年后他成为美国汽车推销的翘楚。
乔·吉古拉德通过学习推销,成为美国汽车推销的翘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所以,只有你取得一定的结果之后,你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戴尔公司的核心经营原则就是靠结果说话。戴尔对创造优秀结果的员工一向给予奖励,同时,给业绩平平者执行的是“严厉的走人政策”。
戴尔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考核更看重最后的结果,主要包括:一是业绩方面的成果考核;二是削减成本的考核。戴尔以业绩指标考核作为标准,牵引或者引导员工为结果打拼。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也许还有很多人对这个理念难以认同,主要是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常常用是否“任劳任怨”、“刻苦努力”来做标准,而很少去过问这个人为单位创造了怎样的价值,能否把一个好的结果带给单位。源于这些思想的泛滥,才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表面工程——表面是在努力学习,最终并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成了无用功。
在任何场合中,结果都是检验优劣的标准,是证明能力的尺度。一个人是否优秀,是否会学习,关键要看他所创造的结果。一个企业要赢得核心竞争力,要的也是结果,而结果的实现要靠员工的努力来实现。
如果员工能够苦苦甚至死死追求一个他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这一优秀品质将促使他们关注事业的过程,但不为过程而关注过程,而是为结果而关注过程。他们把过程当做达到结果的一种方法来看待,因而对于过程的作用和效益非常敏感,从而避免了只关注过程而产生的过程形式主义。过程的目的是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没有结果或产生不了结果的过程是浪费的,对于成功没有任何意义。
优秀的员工都关注结果,因此无论他们表面上看是什么倾向,其骨子里都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准确意思是:做的事必须带来实际有用的东西。理论家有理论家的实用主义,企业家有企业家的实用主义。但关注结果并不意味着不讲过程,事实上,他们具有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的完整视野。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是伴随着自己学习的结果才得以体现的,人生的境界也靠非凡的奋斗结果来升华的。在学习中赢得令人瞩目的结果,才能向大家证明自己能力,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业绩证明一切”,在工作中只崇尚结果,也就等于结果决定一切。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自己工作的企业盈利,为自己工作的公司创造结果。
清楚自己的缺点,并极力弥补
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若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就离完人不远了。
——德国著名诗人 歌德
在历史上,唐朝的魏征以敢于谏言而闻名。他尽心竭力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终以谏诤为己任,有时甚至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阻止或纠正了唐太宗许多错误行为和主张,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去世之后,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
当然,他的坦诚直白的给皇帝提意见,与他有一名开明的上司——唐太宗李世民分不开。唐太宗继位后深知治国之艰难,从不刚愎自用,高度重视发挥群臣的才智,鼓励他们不耻下问、虚心纳谏,以弥补自已的不足、改正错误的决策,真正做到了从谏如流、闻过则喜。
歌德曾说过:芸芸众生之中,能够达到或者接近“完人”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人,最难的就是有自知之明,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的确定、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不是随随便随就能做到的。正确地认识自己难,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缺点更难。老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面对缺点,既不能自以为是、无视缺点的存在;也不能畏缩不前,被缺点束住手脚。摆正心态,用一颗平和宽广的心去发现缺点,并努力去克服、去弥补,唯有这样,个人才能进步,社会才能发展。
借助别人的眼睛发现自己的不足是一种明智之举,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缺点不足才能有针对性的通过学习来改善和提高。
稻盛和夫从不认为自己能力超群,为何能力普通的他能取得常人不能及的成就、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呢?让我们看一看稻盛的计算方法。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比如,高智商的人可能在能力这一项上可以得到90分,但是他骄傲自大、不屑于努力,只有30分的热情,两者相乘,只得到2700分。
相反,一个人可能资质平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能力上只能勉强达到60分的水平;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用认真和努力去弥补,以90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那么,他的得分就是5400分,同前者相比,多出了足足一倍的成果。稻盛和夫一直以这个计算方法作为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石,用得分高的因素去尽力弥补因为缺点而导致低分的因素,两者相乘,最后的结果未必不好。
2003年的孙云丰,还是苏州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已经卖了3年的包装材料,业绩还不错,这是他的“生计”。业余时间,孙云丰就对搜索引擎着了迷,还曾在搜索论坛上发表了自己写的《搜索从入门到精通》连载,引来各路高手赞叹。他到处宣扬自己的判断——“搜索引擎将让人类生活产生革命性变化”。
2003年底的一天,他接到了来自千里之外的百度的邀请:有没有兴趣来百度做个产品经理(PM)?没有系统学习过搜索技术、也不太确切了解PM是干什么的孙云丰,就冲着“搜索”两个字便兴冲冲来到百度面试。可他对搜索技术实在了解不多,面试结果很不理想。
转身打道回府,孙云丰对俞军说:“那就算了吧,我继续做我的推销员吧。”
回到苏州,孙云丰的心绪却无法恢复平静,他意识到,这次面试,已经将他带到了搜索引擎世界的门口,也让他第一次认真地检视内心真正的追求——他发现自己对搜索引擎原来有着如此无法割舍的喜爱,他不甘心,觉得自己能做好也很愿意做好百度PM这份事儿。
想了几天之后,孙云丰给俞军打来电话:“我真的很想来百度做搜索,而且我相信我能干好。不用给我头衔了,工资不比我现在少就行,让我先干一两个月怎么样?”
百度给了孙云丰机会。孙云丰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确有其长。来百度第一个月,他就以自己对搜索引擎各项关键指标的理解,为百度建立了搜索引擎评估体系,这成为了后来百度网页搜索发展的一块关键基石。
孙云丰清楚自己对于搜索引擎有极大的兴趣却缺乏专门的技术经验,进入百度后经常向专门做技术的人员讨教学习,使自己对引擎技术、指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自己在职业道路上有了更大的发展,也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了价值。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无可厚非会存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企业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在什么地方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就拿巨人集团来说,它擅长做保健品的推广营销但非要它做大而广的企业发展模式,没有侧重把自己的缺点全部暴露在市场之中,失败也就再所难免。
我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在学业上,如果智商平平,就用汗水来弥补、争取好的成绩;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实力不足,就用诚意去感动客户;在待人接物时,如果不擅言谈,就用行动说明一切。总之,我们首先要有认清自身缺点的诚心和虚心,还要有极力弥补缺点的恒心和决心,能做到这些,成功也就不远了。
学一行,专一行
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很出色,收效也更大。
——俄国学者 奥勃鲁切夫
刺猬和狐狸同住在一个森林里面,是一对自然天敌。狐狸是一种狡猾的动物,而且行动迅速,能设计无数复杂的策略偷偷向刺猬发动进攻。而刺猬则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随时防御。
一天,狐狸和刺猬又遇上了,狐狸在小路的岔口不动声色地等待着,心想:这回可不能再让你跑掉了!它向前扑去,跳过路面,如闪电般迅速。刺猬意识到了危险,立刻蜷缩成一个团球,浑身的尖刺指向四面八方。心想:我们真是冤家路窄,又碰上了,它就不能吸取教训吗?狐狸正向他的猎物扑过去,看见了刺猬的防御工事,只好停止进攻。撤回森林后,狐狸开始策划新一轮的进攻计划。刺猬和狐狸之间的这种战斗每天都以某种形式发生,尽管狐狸比刺猬聪明,但是刺猬总是屡战屡胜。
与其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成就伟业的一种规律,也是职业人士攀登职业高峰的秘诀。刺猬面对强敌,任何时候都只有一招,那就是缩成一团来防御、来抵抗。能够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获得生的权利。对于人来说,同样应该明白专业性很重要。刺猬理念是实现跨越的转折点。
只有专家才是赢家,只有内行才能发展。研究表明,专家的成功率是通才的100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真正拥有“绝活”。
“李发祥跟别人就是不一样。矿上有几千人,但一线采煤工能干上十几年的很少,可他却一口气干了将近20年,照样干得津津有味。”这是李发祥的老上级对他最普通的描述,但话语中却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兢兢业业,在一线岗位上奋斗成长的劳动者形象。矿上实行炮采时,李发祥是公认的“采煤大王”;后来实行综合机械化采煤,李发祥又很快成为公认的“综采能手”。2004年,李发祥所在的采区成立技术创新小组,李发祥凭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这个小组的骨干成员。李发祥提出的改进井下液压支架的方案,为矿上创造了上百万元的价值。矿上的人只要看到优秀的年轻人总会问上一句:“这人是李发祥的徒弟吧!”
为什么大家对李发祥的评价这么高呢?主要是因为他能够做到干一行,专一行。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专注地制作好一枚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所以为了我们的成功,我们也应该做到干一行,专一行。
一个人是否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这完全取决于自己。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现在的表现,凡事都只做到“差不多”或者“将就”的程度,那我们永远不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在企业中的地位永远都不可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作出重要的成绩。当企业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超越企业、超越他人对你的期待,千万不要满足于得过且过的表现,要做就做得更好。在追求进步方面,一定要做到永不懈怠;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才能成为企业发展天平上更重的一个砝码。
对一个领域百分之百地精通,要比对100个领域各精通百分之一强得多。一个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的人,要比那种样样不精的多面手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成功者,应当专注于自己的职业,随时都注意自己的职业缺陷,并设法弥补,不断追求专业技能上的进步,让自己成为一个行业的行家里手。反之,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想做,要顾到这个,又要想到那个,事事只求“将就一点”,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
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认真钻研业务技能,让自己成为所在岗位的专家。精业的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你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创造价值的大小,从而也决定了你日后的成长态势。如果你对工作持以敷衍了事的态度,不愿意潜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那么你就很难在工作中实现成长,获得成功。
要做一个新时期高素质的员工,就必须做到精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你都应该精通它,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份工作,只要你愿意下决心去钻研你的工作业务,去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做到比别人更精通,你就能够出人头地,更早达到你想要的境界。
不管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想办法精通它。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潜在成功的秘密武器。正如马丁·路德·金说的:“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像米开朗琪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来清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儿干得真是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