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性格:膨胀出来的败局
有自负心理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心高气傲的人,有的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有的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门庭冷落。
自负的人一般都有自负的资本,而这资本便是他优于他人的地方,但自负的人往往夸大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看不到自身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于是他们无限地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
每个人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实上,少了谁,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样好。所以,自大的人历来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要切记这样一个道理:自大是失败的前兆。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大将关羽,重义气,忠心耿耿,勇猛过人,战功赫赫,被人们尊称为关公。但是他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自负。刘备在成都自封蜀汉皇帝,把荆襄九郡的军政大权交给关公,可是他不听下属的正确建议,又把荆州这片战略要地给丢了。
自负的人通常是感性的,他们仅仅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的基本形式,对事物或形势进行表面性的判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相去甚远,甚或截然相反。比如吕布,这位《三国演义》里武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是个自负的典型。当曹操兵临城下、敌众我寡之际,此君仍在貂蝉面前没心没肺地狂妄叫嚣着:“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
狂傲自负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容易因为小小的成功而自我膨胀,一旦自我膨胀,他便会很快迷失方向,而此时,失败也就离他不远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麦克阿瑟就是一位值是让人们记住的杰出的将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过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巨人,一个体现了传奇人物的一切矛盾和对比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威风凛凛、自负的军人;他是****者,又是民主主义者;他天生口才好,演说时感染力很强,丘吉尔式的雄辩可以鼓舞千百万人——也使大多数自由派无招架之力。”
麦克阿瑟将门出生,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入侵菲律宾的美军司令。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担任美军第42师参谋长,晋升上校军衔。他所在的师在欧洲战场战斗了大约4个月,因战功卓著,成为赫赫有名的部队。
1925年,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少将,他是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将军。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他所创造的奇迹,更体现在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表现。
在太平洋战役中,他提出了独特的“蛙跳战术”,即向几个重要目标的国家发动跳跃式进攻,集中兵力,打开一条通向日本东京的道路。当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都不同意他的计划。
麦克阿瑟没有顾及自己的处境和上下级的关系,坚持他的“蛙跳战术”,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战后,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成就。
麦克阿瑟涉足政坛以来,他的自负个性使他与上级的关系及各届总统的关系都不融洽。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尽管对麦克阿瑟印象不佳,但仍相当重用他,他由此成为日本的绝对统治者。在没有经过华盛顿批准时,擅自将驻日美军削减一半,杜鲁门对此大为恼火,两人关系极为紧张。战争结束后,杜鲁门两次邀请他回国参加庆典,均遭拒绝。
麦克阿瑟还自作主张,未和杜鲁门打招呼,就去台湾访问。杜鲁门非常气愤,认为麦克阿瑟抛弃了他使台湾中立化的政策。
1950年秋天,联合国军被堵在朝鲜半岛东南角的釜山。假如麦克阿瑟对釜山发动进攻,他的军队必然遭受重大伤亡。他采取了攻其不备的战术,突然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港口仁川登陆,并取得了成功。关于朝鲜战争的性质另需讨论,这里仅就麦克阿瑟的战术看,与他的自负的性格不无关系。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继续扩大战火,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重创美军。由于军事上的失败,杜鲁门已经考虑停战了,但麦克阿瑟认为杜鲁门是“绥靖主义”,是“投降”,并公开指责他。
1951年4月,杜鲁门下令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
作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当之无愧是优秀的人物。二战中,他出任远东盟军统帅,以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和荣誉。战争中,麦克阿瑟有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韬略,有临危不惧、亲临战场、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有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一面。他的狂傲自负、恃才傲物使他很难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以至最后断送自己的前途。当他和艾森豪威尔一起竞选美国总统时,应该说凭着他的经历、战绩和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他应该获胜,但最终人们选择了艾森豪威尔。从这点来看,人们更希望他们的总统是一位稳健的人物,他们放弃了因自负性格而不断引起争议的麦克阿瑟。
多疑性格:聪明反被聪明误
多疑的性格具体表现为过度的神经过敏,凡事总是疑神疑鬼。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挖掘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多疑的人自身就是一种悲剧,因为他的多疑,他会在生活中完全地丧失自我,总是以别人为生活的重心,而且他总是会在一种不安宁的情绪状况中徘徊,总是将事实都建立在自己的假想之上。这种人一般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因为他们的多疑会让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并且还会伴随着一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疑心重性格人的人际关系交往。
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自己自认为合理的想像拉扯在一起,以此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最后是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猜疑之心有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将最终导致一个人做错事情。”回顾历史,一代英雄曹操的身上就有猜疑这一典型性格。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独自一人骑马逃出洛阳,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时被擒。县令陈宫慕曹操忠义,于是弃官与之一起逃亡。两人行至成皋,投曹父故人吕伯奢家中求宿。
吕伯奢一见曹操,非常高兴,又听说其刺董卓未遂,正遭缉拿,更是欷歔良久。之后,转身出门,命四个儿子杀猪宰羊,自己则去四里外的集上打酒。
由于刺董之事,曹操终日紧张,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就没有真正静下来过,即使在吕伯奢的客堂里,他依然两耳高竖,坐立不宁。他刚喝完一杯茶,就听到了嚯嚯的磨刀声,侧耳再听,竟听有人说:“马上堵了门,别让他跑了!”
多疑的曹操哪知道是在杀猪宰羊,他认为吕家人要报官杀害他,他心一横,拔剑出门。“好一群不顾大义的小人!”吕伯奢的小孙子正在瞪目瞅他,曹操却忽地一剑刺去,一股红流喷在胸部。曹操没有任何反应,仍是一剑一人地杀向后院。
提剑的曹操,见后院内吕伯奢的四个儿子正在捆猪,心中猛地一顿,知道自己杀错了人,但仍掷剑砍去。又是四剑之后,曹操觉得自己的身体突然软了下来,遂柱剑在地,闭目不语。良久,忽拔剑挺直,对天长笑:“宁负天下人,不让一人负我!”笑毕,一剑砍断马缰,手抓马鬃,跃身而上。
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领导法则相反,有些领导者对部属全然不信任,疑神疑鬼,总担心部属内神通外鬼,担心部属夺权、造反、贪钱,不敢授权。于是,就像“防弊重于兴利”的施政态度,人才再多,也是徒然。
有些领导者和干部之间,平日看似合作无间,实则互信基础不稳,一旦患难危急,信赖感便破裂了,铸下悲剧。三国时代的超级猛将吕布,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吕布,字奉先,可谓是三国前期的第一猛将,其先父早亡,曾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为相国时,吕布被其重金收买,遂杀掉丁原归顺董卓,而后在曹操大败董卓之后,又被曹操以同样的方式收买,背叛董卓,投靠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吕布还在董卓手下时,双方征战,曹操亲征吕布。吕布据守下邳城,虽曾多次突围,但每战必败,被迫退守城内。吕布手下第一谋士陈宫献计说:“曹操远道而来,必然支撑不久。将军您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我率领其余军力防守城内。曹操攻打将军,我就出城袭击他的背后;曹操如果来攻城,将军便由外率军来救。如此互为犄角,互相呼应,不超过一个月,曹军粮尽,我们再伺机反击,必可破曹。”
依照陈宫的策略,城里城外两相呼应,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这是突围的上好计策,虽然冒险,却不得不如此。
吕布同意,命陈宫和另一名大将高顺守城,自己准备率骑兵出城,截击曹操的粮食补给线。
奈何吕布的妻子有意见,她不放心让陈宫、高顺守城。她说:“陈宫、高顺一向不和,将军出城,两人必然不能同心守城,万一局势生变(内斗),将军要在哪里立足?”
一句话说得吕布心惊胆跳。吕夫人接着又提醒吕布:“当年曹操对陈宫,就像父母对怀抱中的幼子一样,到头来陈宫还舍弃曹操,前来投靠我们。你待陈宫之好,并未超过曹操,却把整座城交给他,一旦有变,我还能再做你的妻子吗?”
两段话一段比一段惊悚,吓得吕布取消出城计划。起死回生的机会破灭,只能坐困城中,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吕布:“虽骁勇,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就因为吕布对部将有疑虑而放弃陈宫提出的突围奇计,而不得不坐以待毙。由此可见疑心重在成就大事的过程中必将贻误大事,再多的努力,在关键的时刻,只需一个“疑”字便前功尽弃。
孤僻性格:一把关闭心灵的锈锁
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声称内心孤独。他们也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甚至不落下任何一场聚会,哪里人多,哪里热闹,他们就把孤独的自我淹没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依然感到孤独。
是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孤独有一天会让一个人渐渐变得孤僻。
性格孤僻者的主要表现是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这种人还常常表现出神经质的特点,其特征是做作和神经过敏。他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他,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做出一付瞧不起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一些,其实内心很虚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但一旦别人真的不理他时,他又认为自尊心受了伤害。由于这种人猜疑心极重,办事喜欢独往独来,因而越发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不良的结果,使他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长此以往,还容易导致种种心身疾病。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战胜自己的孤独感。
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呢?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是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孤僻也是属于自我封闭的一种,是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甚至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与他人沟通。这样的人通常很孤独,害怕与人交往,朋友也相当少甚至没有。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他们总感觉没有人能理解他,并常常会闷闷不乐,甚至走向抑郁。
因此,可以说,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以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一个人若常年被这样一种性格左右,便会产生一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孤独感,那么,就算他再有成就,他的一生都算不上是过得很幸福。
正如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自闭而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会使人产生对生存的畏缩感,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