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学着变通,不能死钻牛角尖,此路不通就换条路,有更好的机会就赶快抓紧,不能一条道走到黑,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也应该掌握变通的智慧。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方方,一个叫圆圆,他们住在同一村庄,也是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们相约到远地去做生意,于是变卖了田产,带着所有的财产到远地去了。
他们首先抵达一个生产棉花的地方,圆圆对方方说:“在我们的故乡,棉花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成棉花,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方方同意了,两人买了棉花,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接着,他们到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棉花,圆圆就对方方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棉花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有很高的利润!”
方方说:“不了,我的棉花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
圆圆把全换成毛皮,还多了一笔钱。方方的驴背上依然是棉花。
他们继续前进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棉花,圆圆就对方方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棉花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方方拍拍驴背上的棉花说:“不了,我的棉花已经很安稳的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烦了!”圆圆把毛皮都换成药材,还赚了一笔钱。方方依然有一驴背的棉花。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而此地的棉花也很少见。圆圆对方方说:“在这里药材和棉花的价钱很高,黄金很便宜,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把药材和棉花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方方再次拒绝了:“不!不!我的棉花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变来变去呀!”圆圆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方方依然守着一驴背的棉花。
最后,在回乡的路上,居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路上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方方的一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根本无法卖出去,而圆圆把黄金卖了,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人的一生在某些方面就像做生意,有的人其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区别,而另一些人能把自己的一生这笔“生意”越做越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有一种审时度势,变通的心态。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人生如棋,变幻莫测。既要有执著于目标的勇气,又要懂得灵活变通。
有时候,在险境面前,不妨明智地后退一步,结果可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所以,对自己的目标一定要认真努力地追求,但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若不分时宜地刻板,往往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古时候有一个人去天山采雪莲。
爬山之前有人警告过他,天山只有一条路直通山顶,其他的看似是路其实都是半路,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好心人告诉这个人,不要轻易爬天山,如果真的要爬,一定要选择时机,对天山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有可能爬上山顶,才不会有生命危险。
可这个人似乎很有自信,把别人的告诫当作耳旁风,什么准备都没有做,而且选择了一个很差的天气上路了。
爬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两条路,这个人想也没有想就随便选择了一条,他想,车到山前必有路,怕什么呢?就这样走了一段路,突然发现前面果真没有路了。
这可如何是好呢?早知道就不走这条路了。他一边想着一边往回走,走着走着,他惊讶地发现又没路了。原来是发生了雪崩,把来时的路堵死了。
登山人吓得魂飞魄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几天后他就被冻死了。
我们形容顽固不化的人常说他是“一条路上跑到黑”,“头碰南墙不转弯”。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方向稍有偏差,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早年就曾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失败之后,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走错了路赶紧回头,检查其原因,调整原来的方向,从而突破桎梏,延伸视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但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合乎社会道德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的。如果不是,那么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你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去把握机会。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放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传》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所谓“不可典,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传》)。
《周易》强调“变”,一个基本原则,即“动静不失时”,“与时催行”。《周易》特别指出对“时”要有所知。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可以察知四时、季节变化规律,如《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即仰观自然运行的神妙变化,可以理解四时交替之道理。
顺应形势的变化而采取行动,才能把握机遇,才能无往而不胜。
1982年,在美国《幸福》杂志上所列的全美500强大企业名单里,赫然跃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子工业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
一年之后,奇迹再次发生。当美国《幸福》杂志再次公布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的排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的苹果计算机公司青云直上,一举跃到了第291位,营业额达9.8亿美元,职工人数4 000人,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极大关注。
是谁采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
领导这家公司的主要是两位年轻人,他们叫史蒂夫·乔布斯、斯蒂芬·沃兹奈克。
当时,在美国,许多计算机生产厂家,都把研制和生产的重点放在大型计算机上。
虽然当时微电脑在美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但大多是供工程师、科学家、电脑程序设计师使用,还相当不普及,普通家庭很少购买。
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奈克决定另辟新路,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计算机上。
创业开始,困难重重,缺乏资金,乔布斯卖掉自己的金龟牌汽车,沃兹奈克卖掉了心爱的计算机,凑了
1 300美元。没有工作场所,他们就在乔布斯父母的汽车库里工作。他们弄来廉价零件,利用业余时间在汽车库里苦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76年研制成功了一台家用电脑,命名为“苹果I号”。当他们把这台电脑拿到俱乐部去展示时,立刻吸引了不少电脑迷,他们纷纷要掏钱购买,一下子就订购了50台。为了生产这50台电脑,他们跟几家电子供应商谈妥,以30天的期限,向电子供应商们赊了2.5万美元的零件,结果在29天之内就装配了100台家用电脑,他们用50台电脑换了现金,还将借款偿还了供应商。
从此,局面打开了,他们的订单源源不断。他们认定家用电脑的发展前景广阔,于是打算成立一家公司,专门生产家用电脑。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投资家马克拉的帮助,他愿意投资9.1万美元,美国商业银行也贷给了他们25万美元贷款。然后,他俩又开始了游说活动,募集到60万美元的资金。这样,1977年,“苹果计算机公司”宣告正式成立。马克拉担任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任副董事长、斯科特任总经理、沃兹奈克任副总经理。
他们将办公地点从汽车库里搬了出去,又网罗各方面人才,共同进一步研制和改良家用电脑。不久,他们向市场推出了“苹果Ⅱ号”、“苹果Ⅲ号”和“里萨”等个人电脑新产品。
苹果计算机公司独辟蹊径,瞄准别家计算机公司遗漏的“盲区”,闪电般向市场推出家用电脑,迎合了美国大众的需要,销路非常好。人们迫不及待地想买到一部苹果计算机,形成了苹果计算机销量与日俱增的大好形势。到1981年,苹果计算机公司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占据了美国市场上个人电脑总销售量的412%。难怪在纽约基础书籍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畅销书《硅谷热》中,对于苹果计算机公司发迹和崛起的速度极为赞叹,认为:“一家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就有资格进入美国最大500家企业公司之列,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常把壮志盈胸,莫道英雄天成,敢于小试锋芒,才有机遇可乘。古往今来,多少英豪逢时起,把握机会雄心逞。时代造就英雄,而英雄又开创了新的时代。
《易经》的道理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善于变通,这样才能有顺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