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对方的论题与其行为相矛盾,即可揭露出来予以批驳。揭露出论敌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会使论敌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他或者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或者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悖论常常会出现在论辩中,某些辩手的辩辞往往有意无意会含有悖论,此时,论辩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对方辩手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于是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每一个听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合在一起就荒谬了。
在论辩中,要学会破解悖论,须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1.用“自我涉及法”使对方无言以对
一般的悖论,如果不涉及对方自我,往往不易发现其悖谬,而一旦把对方牵涉进去,则悖论立现。用对方自我涉及的方法来使对方作茧自缚,是破解对方悖论的绝妙方法。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克扣长工的工钱。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天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
“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200两白银,只是有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7个蛋,3个‘双黄’,4个……”
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一摆手说:“听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10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6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
那位仆人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200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在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再说,他总不能凭空认一个姑奶奶吧。如此,金泰来无言以对了,只好拿出200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那位仆人。
2.用“悖论假定法”使对方无话可说
凡是悖论,都隐含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破解对方的悖论,可以运用逻辑中的两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自相矛盾,让对方悖论构成夹击钳制之势,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难以自圆其说之境地。
在论辩中还可以利用“悖论假定法”,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将对方逼进“死胡同”,无话可说。悖论假定法是以假定的内容为前提,再利用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使对方无论做出怎样的回答,其结果总会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讲话者的目的。
包拯年少时聪明过人,甚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转来转去,竟然闯入了军营之中,按当时的条律:擅闯军营者当斩。公孙策百口莫辩。危急时刻,包拯闻讯赶到,证明公孙策等人的身份并陈述事情原委,请求放人。可都尉执意处罚,并且刁难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个问题就可放人,否则就要连包拯一同治罪!
都尉双眼一翻,一个怪题就出来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问题一出,周围的人都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又有谁能猜得出?况且即使猜出来,他也可以说是没猜对啊!这不纯粹是逼人送命吗?公孙策更是叫苦连天,心想这回老包也不行了,我们是死定了,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包拯。只见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此话既出,四座皆惊。大家都怪包拯这样说,心想若说别的,也许还能再求求情,现在你出言尖刻,得罪了都尉,哪还有活路?
可包拯不慌不忙继续解释:“都尉大人若说我猜对了,那么就应该放了我们;若说我猜错了,那就是你本就无心治我们的罪,那也应该放了我们。都尉大人,你说我说得对吗?”大家一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都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只好免了他们3人的罪。
这里,包拯所用的说话技巧是论辩中的“悖论假定法”。包拯通过一句假定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使都尉陷入了“两难回答”的境地:如果都尉说是对的,那就正好符合了前面自己所说的“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却与他内心的想法相悖,包拯也就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如果都尉说是错的,那么又正好与包拯所说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相反,从而得出“你心里本来就不想给我们治罪”这个结论,那当然也应该放人。因此无论都尉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其结果只有一种:都应该放了他们几人。
3.用“揭悖反驳法”使对方言行相悖
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就是不符合辩者行为的论题。一个辩者的论题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就犯了“言行相悖”的立论错误。《吕氏春秋·淫辞》云:“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言行相诡。”所谓“言行相诡”,即这里所说的“言行相悖”。
《墨辩》中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该书《经下》篇又说:“非,诽非,己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这两段话是说:反对批评的人是言行相悖的,原因在于不能反对。如果说进行批评不对,那你这种说法本身也就不对。不反对批评,别人有错误才能批评,这样才能无可非议。所以,我们不能反对批评。墨家学派阐明,如果“反对批评”(即非诽),那么,由于“反对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批评,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也应该反对。只有不反对批评才能批评别人的错误,因而不能“反对批评”。实际上,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是言行相悖的。因此,这种“反对批评”的言论,也是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
一切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们的言辞,都与自己的行为不符,其言行是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冠冕堂皇,然而其所作所为离其所讲的差距很大,这也是一种言行相悖的悖论。在论辩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极力肯定、赞美对方所说的美言,再以其美言反衬其丑行,达到揭露其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目的,使其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丑行。
进行反驳,如果发现对方的论题与其行为相矛盾,即可揭露出来予以批驳。揭露出论敌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会使论敌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他或者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或者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总之,只有认输而已。
有个人盖了座新房子,房子四周修了一堵雪白的围墙。他怕别人在墙上涂写,便在墙上写了“此墙不许涂写”几个字。有个旁观者问:“既然‘此墙不许涂写’,那为什么你还写?”房主人说:“我自己的墙,我愿意写,你管不着。”旁观者说:“你的墙,我固然管不着,可是,既然你在墙上写了字,‘此墙不许涂写’这话还有什么用呢?”房主人听后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旁观者指出,房主人要求“此墙不许涂写”,而他自己却在墙上涂写,这是言行相违的。旁观者揭露了房主人的言行相悖之处,房主人难以自圆其说,就被辩倒了。
这种“揭悖反驳法”很有论辩力,揭露出对方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使之处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论他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还是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总之是认错了,也就将他辩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