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安徒生是一个贫穷的鞋匠与洗衣女工的所生的儿子,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将自己从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是,有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而且言之凿凿。关于安徒生的神秘的身世故事也在丹麦流传了一个世纪。据说,安徒生就是伯爵夫人爱丽丝·劳尔维格和后来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的私生子。
1990年,数百位丹麦人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大学举行听证会,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一位名叫延斯·约根森的历史学家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声称安徒生出身王族,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孩子出生后,王室把他“隐藏”在欧登塞的一位鞋匠,也就是安徒生父亲的家中。该书推论的根据之一是安徒生尽管出身低微,后来却打入了王族的圈子,出入于皇家剧院,还曾在皇家的宫殿阿马林堡宫住过一段时间。约根森认为,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时能够不进贫民院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受到王室的秘密资助才有可能。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支持约根森的结论,他还提出了另一份数据加以旁证,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曾给安徒生写信,信中提到过安徒生也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安徒生在自传《我一生的童话》中只字不提,或多少加点暗示呢?有的学者找到了180 年前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 4 月2 日凌晨1 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 在4 月16 日那天受洗礼的。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他的日记和信件。卡尔斯泰德称,档案表明国王和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但在全部档案中,既没找到有关安徒生的材料,也没找到有关安徒生母亲的材料。
安徒生到底是什么出身,现在已难以弄清了,他是否是落难的王子呢?对读者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是他创造的美妙的童话给全世界的孩子们增添了美好的回忆,这就足够了。
托尔斯泰晚年为何弃家出走
托尔斯泰为了写《复活》曾经“死去”,就是这样一位执著的文豪,在83岁的耄耋之年却弃家出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影响极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离家出走。
1910年11月7 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途中辞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一噩耗令世人震惊,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而悲伤。悲痛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什么在83岁的耄耋之年要弃家出走呢?
许多人经过研究后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托尔斯泰出走的主要原因,托尔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
自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以来,虽然夫妇感情在前期很好,但从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急剧转变之后,夫妇思想的鸿沟就愈来愈深,以致彼此本来融洽的感情发生裂变。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后,开始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尔斯泰就曾两度打算出走,但矛盾毕竟没有到足以决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弥合。1909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托尔斯泰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托尔斯泰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他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1910年10月28日凌晨5点左右,托尔斯泰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托尔斯泰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理论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不仅坚定了托尔斯泰放弃地主生活的愿望,而且最终促成了托尔斯泰与家庭决裂,其中对托尔斯泰影响最大的是切尔特科夫。
切尔特科夫本为上层贵族的出色军官,但他抛却军职,舍弃锦绣前程,回到自己的庄园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把部分财产分给农民。这与托尔斯泰的理想非常相似,于是两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两人的友谊从188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托尔斯泰逝世。切尔特科夫不仅是托尔斯泰的好朋友,而且他也介入和干预了托尔斯泰的私人生活,并直接导演了文学遗产继承权之争。1910年7 月22日,切尔特科夫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托尔斯泰签了字。遗嘱的主要内容是托尔斯泰的一切文章、手稿、日记、信件全由小女儿萨莎继承,并移交切尔特科夫出版。然而,随后他给托尔斯泰写去一封“充满了责备和控诉”的长信,指责他“说的是一套,做的和生活的又是一套”,终于促成矛盾空前激化,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被撕成两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遂下定决心到庄稼人的茅舍度过余生。
但是,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老人,不大可能由他人操纵摆布。假如没有早在19世纪80年代已产生的离家出走的思想基础,遗产之争的后果就不一定会如此。所以,有人便认为出走的原因应从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去找。他的崇高理想和沙皇****下严酷现实的尖锐对立才是他精神长期痛苦的根源,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不过给这种痛苦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罢了。
也许是许多复杂的因素纠合在一起促使托尔斯泰作出了弃家出走的震惊之举,但有谁又能真正弄清作家当时的心理状态呢?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这位文学巨匠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爱迪生为什么拒领诺贝尔奖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能让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和特斯拉连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也置之不顾?
自诺贝尔奖成立以来,世界上无数致力于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希望获得这个拥有至高荣誉的奖项。然而,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有许多获奖者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而拒绝领奖,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1912年爱迪生和特斯拉一同被评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然而,由于两人是死对头,他们没有领奖。
到底是怎样深的仇恨能让爱迪生和特斯拉愿意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这要从两人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说起。
因为仰慕爱迪生,1884年特斯拉被巴切勒推荐到美国加入爱迪生的公司。特斯拉和爱迪生天生就属于水火不相容的人,他们两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爱迪生注重实践,是位凭经验在摸索中进行发明的人;特斯拉是那种注重理论的人,他觉得爱迪生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他认为实验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做基础,而不是像爱迪生那样光一根灯丝就做了1000多种尝试。
有一次,特斯拉同爱迪生谈论起发电机的几种潜在的改革可能,爱迪生轻蔑地说:“如果你能做成,付你5万美元。”特斯拉用几个月的时间对发电机进行改革试验,把改革后的附件装入发电机后,他完全成功了。当他向爱迪生索取5万美元时,爱迪生却回答说:“特斯拉,你不知道我们美国人爱开玩笑吗?”因为特斯拉的才能过于突出,所以屡次受到爱迪生的排挤的迫害,愤然从爱迪生的公司辞职。
众所周知,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在那之后爱迪生更是投入很多精力去改良自己发明的电灯,努力提高其使用寿命。由于当时没有高效的交流电动机,爱迪生在送变电方面使用的是110伏的直流电。而此时,特斯拉发明了适合交流送电的电动机,威斯汀豪斯公司随即将这项专利买下,在大城市中建立了交流电网,迅速推动着交流送电的普及。
特斯拉以前曾经在爱迪生研究所就职,可以说特斯在拉物理学电流方面的研究进步离不开当初爱迪生对他的培养。可如今,爱迪生的这位昔日部下发明的电动机给爱迪生的商业发展带来了威胁。或许是出于主观上的愤怒,爱迪生开始了反击,展开了积极的宣传攻势,声称交流送电方式十分危险。由于每年都有几十人在高压电线旁触电致死,这种说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许多人开始拒绝使用交流送电,这对威斯汀豪斯公司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当时刚好纽约州在寻找能够替代绞刑的更为人道的死刑执行方法,爱迪生为了强调交流电的危险性,便诱导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执行死刑的机器。但这项实验反而对交流电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使用交流电的电椅根本无法使死刑犯人一次丧命。
面对爱迪生的种种反击,特斯拉怒不可遏,商业利益的碰撞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迅速恶化,两人自此成为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于是,当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尽管在后来的实验中表明:交流电引发心脏停搏的概率比直流电要高3倍。由此证实了爱迪生关于“交流电比直流电更加危险”的言论是正确的,但这个结论来得太晚,已不能弥补爱迪生和特拉斯拒领诺贝尔奖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