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牛顿,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苹果落地的故事:1665年,牛顿在家乡林肯郡的一个乡村疗养。有一天,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读书,突然一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引起了牛顿新的思考:苹果为什么会垂直落到地上了?这个问题最终促成了一个伟大的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
可以说牛顿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一生,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伟人,在1692年前后几年内,曾一度突患精神失常疾病。1692年,50岁的牛顿开始表现出心理疾病的严重症状。他非常抑郁,还有误认为被迫害的复杂感觉。他在那时写的信件明显地表示出他的精神错乱状态。他的这种状态持续两年后才逐渐恢复正常。为什么牛顿会突然患精神失常疾病呢?发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以后的200多年里,引起了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对于牛顿那一年突然精神失常的病因,科学家们一直都试图能够找出最合理的病理解释。
有人根据牛顿那几年的经历,认为他的精神失常是由于劳累和打击所导致的。在1692年前的几年发生了几次重要的事件,给牛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1689年,牛顿的母亲去世了。在处理完丧事后,他带着悲伤的心情回到了剑桥,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精神不振。然而,祸不单行,在回到剑桥大学不久的一个早晨,牛顿不小心把自己的《光学》、《化学》以及其他一些论文稿烧毁了。《光学》是他一生中仅次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化学》也是他花费近二十年时间辛勤研究的结晶,堪称一部科学巨著。对此,牛顿懊悔不已,几乎一个月昼夜不宁。此外,当时牛顿面临论敌的攻击,使他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当时宗教分子和科学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分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于三流;有人看他孝顺母亲又终身未婚,就中伤他心理不健全;有人看他对学生好,就说他有同性恋。这种种无情的攻击搞得牛顿几乎发疯。
有人认为牛顿的精神失常是由劳累、用脑过度引起的。牛顿是一个勤奋的人,他的努力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因此在1687年他45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为做好这项工作,牛顿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专心研究。他很少在夜间两三点钟前睡觉,有时一直要工作到清晨五六点钟。《原理》问世后,他又立即转入了光学的研究。由于连续不断地极度紧张工作,用脑过度,而使得他未老先衰,不到30岁,他的须眉毛发就全部白了。因此,有些学者推测,长期的用脑过度,极端紧张的工作,造成了牛顿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最终使他患上了精神失常的疾病。
有两位专门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对牛顿遗留下来的四绺头发进行现代中子活化、中子衍射等先进手段来综合分析后,发现牛顿头发中所含的有毒微量元素的浓度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尤其是汞的含量更是高得可怕。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由于牛顿长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暴露在一些有毒金属的蒸汽中,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终致汞中毒,所以他的神经失常正是由于汞等金属中毒引起的。但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置疑,因为牛顿一生中,只有在50到51岁期间精神失常过,其余都处于正常状态,而且现在也无法断定这四绺头发就是他患病期间的。而且,人头发的微量元素受外界影响很大,这四绺头发历经250多年,很难保证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现在医学上判定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如手指颤抖、牙齿脱落、四肢无力等症状,牛顿都不曾有过,所以汞中毒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
时至今日,对于牛顿晚年精神失常的原因,专家们仍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牛顿究竟为什么会一度突患精神失常病,仍然是一个留待后人去探寻的谜。
索尔·胡安娜为何进修道院
她,才学出众,年轻貌美,却在16岁的花季依然选择放弃优渥的宫廷生活,进入修道院开始清苦的修女生活。到底是什么让年轻的她做出了如此的决定?
17世纪下半叶,美洲殖民地文坛上出现了一位重要作家——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她文才出众,天生丽质,热爱生活,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但是这位“第十个缪斯”在16岁时就离弃了洒满阳光和鲜花的生活道路,而进入阴暗和孤寂的修道院。她为什么选择当修女的生活道路?长期以来,这是一个缠绕人们心头的疑问。
1651年,索尔·胡安娜出生于墨西哥城附近的乡村,童年在外祖父的庄园里度过。她从小就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3 岁时就读书识字,8 岁就写诗,攻读了语法、神学、修辞学、物理、音乐、算术、历史、星占学,而且很快地学会了写诗,表现出非凡的天才,成为当时闻名的有学识的、美丽的贵族小姐。
1665年,14岁索尔·胡安娜凭借自己崇高的声誉和出众的才华,被当时的西班牙总督曼塞拉侯爵召进宫廷,做总督夫人的侍从女官,并被封为侯爵夫人。有一次,总督为了试验她渊博知识,邀请40多名学者来对她进行考问,她对答如流,战绩斐然,被传颂为奇女。但在两年后,16岁的索尔·胡安娜毅然地放弃了优裕的宫廷生活,而去修道院过清苦的修女生活。对于她离开宫廷进入修道院的原因,有人猜测是因为宫廷生活不能让她专心地钻研学问,有人猜测是因为她看不惯宫廷的奢侈、虚伪的浮华,认为这一切与她这样一位文采熠熠的少女格格不入。然而,对于索尔·胡安娜进入修道院修行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确认。
进入修道院后,索尔·胡安娜除了完成分内的宗教职责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除了诗歌外,她还写了一些散文和戏剧。她的作品表明,她是位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她极力冲破天主教会蒙昧主义的束缚,热情地追求知识,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活动。1691年,她撰写了题为《答索尔·菲洛特亚·德·拉·克鲁斯修女》的半自传式文章,回击了教会对她从事文学创作的非难,表达了她争取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这篇文章被智利文学家奥塞科认为是:“一篇具有非常宝贵的传记价值的作品,她在其中为她毕生的追求学问作了解释,是美洲出现的最有人情味和最高尚的文学文献之一。”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索尔·胡安娜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平坦的道路,以及她所具有的坚毅性格和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显然,这一切是同教会****主义不兼容的。
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黄金时代”精神的影响下,索尔·胡安娜以文学作品为武器,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宣传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她的喜剧作品便是这种进步思想的表达,在剧中她采用很多幽会、误会等喜剧情节,讽刺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由此看来,她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而对抗以神为宇宙中心的教会世界观。同时,在那个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的年代,索尔·胡安娜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她曾自豪地指出:“我们妇女除了烹饪哲学还能知道什么?但是,如果亚里士多德懂得烹饪,他会写出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她的这种叛逆精神是同教会所捍卫的封建思想相对立的,然而其先进思想正是在修道院里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让人费解的地方。
然而,由于索尔·胡安娜的修女身份,这就注定了她一生没有导师的指点,也不能参加自由的交谈和讨论,只因她是女子;在漫长的学习和创作生涯中“只有无声的书和麻木的墨水瓶”做伴。她作为有成就的神学家和修女,却不能像其他神父那样宣讲教义,主持礼拜仪式,只因她是女子。其杰出的科学和文学成就却使她遭到忌恨和抨击,因此,她悲愤地指出:“学习钻研就是把剑交给激怒的对手。”她作为修女,并不向传统习惯势力屈服,而是在逆境中顽强地抗争。
然而,无论历史学家对于索尔·胡安娜进入修道院的原因给予何种定论,都无法磨灭她作为妇女解放先驱的历史地位,以及她留给世界文坛的宝贵精神财富。
莫扎特与黑衣人之谜
谁能想到,一代音乐家莫扎特的死亡竟然与一个神秘的黑衣人有关,也许莫扎特受了黑衣人的惊吓才导致病重身亡的,其中的缘由谁又能说得清呢?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位颇受人们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与关注。在父亲的教导下,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显露无遗。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莫扎特不得不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莫扎特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1791年9月30****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首场公演时,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这个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人物,人们历来存在着争议。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国影片《莫扎特》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天空阴沉、大雪纷飞的维也纳,一个高大的黑衣人走街串巷,直到莫扎特寓所。砰砰的敲门声令莫扎特非常害怕,而开门后黑衣人毫无表情的面孔更使莫扎特惊恐万分。以后莫扎特每次听到砰砰敲打铁门的声音,便不寒而栗。这导致莫扎特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加速了他的死亡。
关于这个黑衣人的来历,有人说是共济会派去的黑衣使者,因为莫扎特曾是这一组织的成员。莫扎特在其歌剧《魔笛》中将该组织的某些秘密泄露,因此惹恼了这个秘密民间组织的领导者们,于是他们就用这个办法加害莫扎特。还有人认为此人是一个与名人贵族和大型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他只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由于对莫扎特的情况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状况恶化、濒临死亡的时机,想以重金购买其作品为自己所有。
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一位自诩为作曲家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常常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为了纪念亡妻,他想让莫扎特写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并企图据为己有。于是他便密谋遣使,其匿名的订单和黑衣使者令莫扎特不寒而栗。这位惯以重金收买作曲家的作品从而据为己有的老爷名叫斯图尔巴赫伯爵,黑衣使者可能是他派去的人。黑衣人的神秘让人惊恐不安,从而也在莫扎特这位音乐奇才头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莫扎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于恶化的健康状况和拮据的生活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在这一年里,他写了1 首安魂曲,5 首弥撒曲,这可视为他有某种预感的证据。
但是,大量考证又表明,莫扎特在其临终时并未感觉到自己会立刻死去,所以有人认为是黑衣人的出现才导致莫扎特的死亡的。那么,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歌曲之王”舒伯特为何终生未婚
弗朗兹·舒伯特是19 世纪著名大作曲家中他是唯一一位地道的维也纳人,这位著名的作曲家创作了无数的名曲,却终身没有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