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俄罗斯文学兴盛和发展的开拓者。1820年,普希金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被看做是近代俄国诗歌转变的奠基之作。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他给后人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学遗产,诗人生前的大量手稿现在基本上收藏在苏联的“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里。但令人费解的是,普希金的《一号日记》一直杳无下落,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普希金迷”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诗人当年的《一号日记》的踪迹,试图揭开覆盖在《一号日记》上的神秘面纱,使普希金《一号日记》之谜早日大白于天下。
其实,在1837年普希金因决斗重伤死去之后,人们整理普希金的遗留手稿时并没有发现《一号日记》。直到1920年,侨居国外的普希金的孙女——叶莲娜·亚历山大德罗芙娜·普希金娜突然向外界公众宣布:她祖父普希金生前留的一部分日记手稿现在正由她收藏着。这时,人们才联想到:1837年,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身亡之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诗人一部日记的扉页上注明编号为第二号。所以消息一出,研究专家们把叶莲娜收藏的诗人当年的日记称为普希金的《一号日记》。然而,诗人究竟有没有《一号日记》?普希金《一号日记》的真相如何?
国内外的普希金研究人士说法不一,孰是孰非,难以当断。自此,《一号日记》之谜至今未曾落下的帷幕。
不少人认为普希金《一号日记》并不存在,这不过是叶莲娜别有用心的一次阴谋而已。苏联一位造诣颇深的普希金学专家莫扎列斯基曾经十分坚决地声称:“我愿用头颅作保,除了现有的日记之外,根本不存在普希金的其他任何日记手稿。”叶莲娜的外甥女纳·谢·梅泽卓娃亦赞同地说:“叶莲娜舅妈根本不可能有普希金的日记资料,因为诗人当年留下的全部文稿都保存在诗人的长子那里,但我多年来从未听说过诗人写的《一号日记》。”叶莲娜的兄长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则认为:“叶莲娜凭空臆造出关于普希金《一号日记》一事,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
另一些研究人士和学者专家则坚持认为普希金《一号日记》是真实存在的。著名普希金专家法因贝格在所撰的《失落的日记》一文中断言:普希金《一号日记》实有其事,而且认定目前正收藏在侨居国外的普希金后代手中。普希金《一号日记》这份手稿最早曾由诗人的长子亚历山大·普希金掌管,尔后几经辗转又到了他的女儿叶莲娜手里。
更为重要的是,《一号日记》中的内容可能涉及普希金决斗的真正原因。正如苏联的一位著名的普希金学家戈富曼在《再论诗人普希金之死》一文中写道:“诗人当年写作的《一号日记》将使人们全面了解导致普希金决意参加这场悲剧性生死决斗的所有事情真相,这些未公开的材料远比现在所掌握的史料更为丰富完整。”1923年,叶莲娜在给友人信函中还特别申明自己手中还保存着爷爷当年没有发表过的一部分日记以及其他一些手稿,这些数据根据她父亲的嘱咐,在诗人遇害100 周年之前不得公开发表,公布于众,因为诗人在《一号日记》中提到及抨击的那些人至今还活在人世。
鉴于普希金《一号日记》这份手稿的珍贵价值,同时也为了使普希金留的珍贵文稿不致流散各地,苏联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的工作人员千方百计竭力联系叶莲娜,但始终没有结果。
就这样,普希金《一号日记》之谜刚拉开帷幕,就随着叶莲娜的失踪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一些俄罗斯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一号日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本神秘的《一号日记》能得见天日。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谁
《呼啸山庄》因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而备受学界称赞,但人们对它的作者归属却心存疑虑:文风硬朗的《呼啸山庄》真的是出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之手吗?
1847年12月,出版商是托马斯·科特雷出版了《呼啸山庄》,作者署名为“艾莉斯·勃哀尔”。在文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这部小说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经历。他热爱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但遭到恩肖一家的强烈反对和歧视。当凯瑟琳嫁给了富商林顿之后,希斯克利夫蓄意对这两个家庭进行报复,并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二代。这部小说结构非同一般,富有奇特的想象和戏剧性的构思安排,笔法流畅而细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青睐。
随着1848年艾米莉的病逝,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为了纪念妹妹,在1850年10月决定主持再版《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然而,此时却发现出版商已经把原稿不慎丢失了。自此,就有人对交口称誉的《呼啸山庄》一书的真正作者产生怀疑了,《呼啸山庄》一书的著作归属问题就更是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一些人认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不是艾米莉·勃朗特,而是她的同胞哥哥布兰韦尔·勃朗特。当时,已故布兰韦尔的一位名叫威廉·迪尔顿的旧友,在英国《哈利法克斯报》上撰文,肯定《呼啸山庄》是布兰韦尔写作的一部成功之作,称艾米莉是《呼啸山庄》作者的说法是失实的。在当时,有一位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传》一书中提到《呼啸山庄》系妹妹艾米莉所著,为此,迪尔顿还专门为此书的作者问题公开责难盖斯凯尔夫人。迪尔顿回忆说:他曾和布兰韦尔决定各写一出戏或一首诗来比试各人的水平高低,他们还约定了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来当仲裁人。那天布兰韦尔到会之后,说是要当场朗诵自己写的一首名叫《死神》的长诗,但当他伸手去找随身带来的诗稿时,发现自己错拿了自己正在写作的一部小说的原稿。迪尔顿在文章中十分肯定地说:“布兰韦尔这部小说开始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与《呼啸山庄》中描写的人物和背景是一模一样的”。
1879年,布兰韦尔·勃朗特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西斯·格兰特也在报章上发表文章,宣称布兰韦尔当年曾亲口告诉他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当我拿到《呼啸山庄》一开始读这部小说时,就已经预知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情节了,因为布兰韦尔曾经在我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念过这部小说的手稿了。所以,《呼啸山庄》的著作权应归布兰韦尔名下。
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勃朗特一家则一致肯定《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创作,这样硬朗的文风正是艾米莉真挚、雄劲的内心世界的最佳写照,只要熟读了艾米莉创作的其他大量文学作品,也就不难看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非她莫属。而且她在此书最初出版时署名“艾莉斯·勃哀尔”,这正是她本人姓名的笔首英文字母,同时也承认了此书的著作权归她所有。同时,艾米莉的父亲老勃朗特先生还说,他的儿子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布兰韦尔既没有写过《呼啸山庄》的任何文字,也未插手过该书的构思编排。布兰韦尔的文风与艾米莉迥然不同,如果人们了解到布兰韦尔的生平思想和写作风格,就不会枉费心机地把他和《呼啸山庄》的作者等量齐观了。
而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更是在《呼啸山庄》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呼啸山庄》的主题构思与情节安排在勃朗特一家人中间,只有艾米莉是最熟悉最有体验的。艾米莉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偏僻乡村的穷牧师,她在童年时代曾在专门为穷苦牧师的子女寄读的学校上过学,也曾与姐姐夏洛蒂一同远赴比利时异国他乡学习法语和德语,准备将来自己开办学校,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为生活所迫,文米莉还担任过待遇菲薄的家庭教师。艾米莉性格倔强,文风简洁明快,是一个不信教,罕言寡语而具有强烈自我感的人,她的几位哥哥姐姐在性格上都比她怯弱得多,这正是艾米莉能够创作出这部撼世之作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艾米莉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清丽而深刻的隽永诗文。《呼啸山庄》既是一部感人心腑的不朽小说,也是一首完美动人的叙事诗。
尽管关于《呼啸山庄》作者是谁的争论并未停止,但人们都一致认同《呼啸山庄》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其实,作者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系呢?
梅尔维的《白鲸》影射什么
被时代冷落而后又重现异彩的伟大作品在文学史上并非鲜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就是这样一部备受冷落却又重现异彩的作品。然而,人们也在疑惑:《白鲸》到底映射什么呢?
1851年,32岁的赫尔曼·梅尔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白鲸》,又叫《莫比·迪克》,文中涉及了鲸类动物学知识,以及其他捕鲸者的冒险行为。《白鲸》是以主人公伊斯梅尔的第一人称写作,他受雇于一艘破旧捕鲸船《皮库特号》上,船长是阿哈,故事围绕着阿哈寻找那只咬掉他一只腿的白鲸——莫比·迪克来展开。然而,小说出版之后,社会反响平平,销路很不景气。为了生计,麦尔维尔只好到纽约的税捐处另谋出路。直到他死后,《白鲸》才被人们所喜爱,麦尔维尔在美国文坛上的声望也与日俱增。自此,学术界开始了对《白鲸》寓意的研究分析。
对于《白鲸》这部作品,许多评论家称作品的主人公阿哈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为人类献出自己的生命,并企图揭示善与恶之间的矛盾和奥秘。但阿哈更像莎士比亚戏剧中麦克佩斯或李尔王,拥有某种异乎寻常的意志和力量,但有时又十分脱离实际。他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挫折,然而他总是不屈不挠,一往直前。作为悲剧的英雄,他也毁灭了他的追随者。《白鲸》的戏剧性的净化作用不仅来自阿哈的英雄行为,而且也来自于最后时刻的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