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属寒冬,森林早已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北风吹得松枝哗哗作响,连她的小屋也颤动起来。屋内的火堆上正烤着一条青鱼,这是她们全家唯一的一点食物。当她看到孩子们欢笑的脸庞时,心里便充满了无限的凄楚和焦虑。是的,她相信上帝一直保佑着她,并了解她的疾苦和贫困,她也知道上帝曾经答应帮助那些孤儿寡母,上帝绝不会食言,可她现在仍然感到万分的凄苦和无助。
几年之前,上帝带走了她最大的儿子。他离开家庭,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宝藏,从此便杳无音讯,再没回来过。不久,上帝又派死神带走她的伴侣和依靠——丈夫,但她从来都没有沮丧过。她艰辛地劳动,不仅供养着自己的孩子,还不时地帮助其他的穷人。
在闹市之中,即便是最无助的人也还怀有希望,因为面对痛苦,仁爱还没有完全收回她同情的双手,关闭她无私的心灵,闭上她博爱的眼睛。
可是松树堡的这位寡妇,却丝毫感受不到人类的仁爱,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能安慰她。她如今只能无奈地弯下身,将最后的食物分给孩子们。这时,一股神奇的激情忽然鼓舞了她的精神,她的脑海中浮现出考珀优美的诗句:“上帝不会通过简单的感觉便下判断,我们应该坚信他是仁慈的;在他眉头紧锁的严肃后面,是一张仁爱和微笑的脸庞。”
她刚把这最后的食物放在桌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和狗叫声。全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开门。门口站着一位十分疲倦的旅人,他衣衫褴褛,但十分健康。旅人走进屋,请求留宿一夜,并想要一些吃的。他说:“我一整天滴水未进了。”寡妇听了十分难过,现在她心里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事了。她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点食物分了一份给旅人,并微笑着告诉孩子们:“我们绝不会因为这小小的善举而被遗弃,也绝不会因此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
旅人于是来到盘子旁,当他发现盘中的食物少得可怜时,抬头惊奇地望着这一家人:“天啊,你们只有这一点食物吗?”他叫道,“而且还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你们真是太善良了。可是……”他继续问,“你们慷慨地分给我最后一点食物,这些可怜的孩子不就要挨饿吗?”“是啊!”寡妇忽然泪流满面,“可我还有一个儿子,如果他还没有被上帝带走的话,现在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如此待你,也祈祷别人能如此待他。上帝的仁爱遍施大地,像他保佑所有人那样,他同样会保佑我们。就是此刻,我的儿子可能也在四处流浪,和你一般疲惫饥饿,我只希望他能被一户人家所收留,即使这户人家和我们一样的贫困。因此我又怎能背叛上帝,不真诚地收留你呢?”
寡妇刚说完话,旅人便激动地跑过去抱住了她。“上帝果真使你儿子被一个善良的家庭所收留,并且赐予了他财富,使他能感谢真诚收留他的人:我的妈妈,哦,亲爱的妈妈!”原来,旅人正是寡妇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他刚从印度归来。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奇,他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当然,这是一份最令人感动,也最令人快乐的惊喜。
故事感悟:
每一位善良的人都是上帝派往人间照顾苦难之人的“母亲”,上帝为每一个行施善举的人都施了“护身符”,让幸福和快乐永远跟随他,也让这种爱充满人间。
鲜花献给需要的人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罗素
这是守墓人亲身经历的故事。每周守墓人都会收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妇人来信,信中附着钞票,要他每周帮她给她的儿子墓地放束鲜花,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多年。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哀伤,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鲁比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个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鲁比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一些花。”
守墓人眨着眼睛,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去的敬老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声。她只是小坐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老妇人微笑着,显得很开心:“我把花送给那里的人们了。他们看到花是那么高兴,这真让我感到快乐!我的病也好转了,医生都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
故事感悟:
鲜花是世间美丽的使者,让美丽的鲜花盛开在需要关爱的地方,这样更会让整个世界都充盈着善意的关怀和爱的感动。其实,使这个世界美丽的是一颗颗善良的心灵。
幸福来自善待别人的心
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
——罗曼·罗兰
好几千年前,在亚洲住着一位国王,名叫克罗伊斯。他统治的王国并不很大,但人民的生活很好,王国以富有著称。克罗伊斯本人据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是如此的著名,以致一直到今天人们还用“像克罗伊斯那样富有”来形容一个人有多么富裕。克罗伊斯国王占有一切可以使他幸福的东西——土地、房屋、奴隶、精美的衣服以及各种漂亮的东西,他想象不到世界上还有什么其他东西能使他更舒服和满足了。“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常常这样说。
有一年夏天,来自大海对面的一位伟人正在亚洲旅行。这人名叫所罗门,他是希腊雅典法律的制定者。他以智慧著称,他死后那么多年了,人们对一个博学者的最高称誉还是“像所罗门一样智慧”。所罗门听说过克罗伊斯,因此,有一天,他到克罗伊斯美丽的宫殿里来拜访他。克罗伊斯此时比以前更幸福和骄傲了,因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人都到他这儿来做客了。他带领所罗门走进他的宫殿,给所罗门看他的一间间宽大的房子,精美的地毯,柔软的沙发,华丽的家具以及各种图画和书籍。然后,他带所罗门出去看他的花园、果园和马厩,并给他看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许许多多奇异和漂亮的东西。
晚上,当最智慧的人和最富有的人在一起吃饭时,国王对客人说:“哦,所罗门,现在请告诉我,你认为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希望所罗门说:“克罗伊斯。”
智慧的人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想到了一位曾经在雅典住过的穷人,名叫特勒斯。我毫不怀疑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这不是克罗伊斯希望得到的回答,但他掩饰住自己的失望之情,又问道:“为什么你这么想呢?”
“因为,”客人回答,“特勒斯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多年以来一直辛勤工作,养活自己的孩子,并给他们很好的教育。当他们长大了可以独立生活的时候,他就参加了雅典的军队,在为保卫雅典的战斗中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能找出一个比他更幸福的人来吗?”
“也许不能,”克罗伊斯回答,并设法掩饰住了自己已经流露出了一半的失望之情。“那么,你认为谁是继特勒斯之后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呢?”他现在心里已确信所罗会回答:“克罗伊斯。”
但所罗门说:“我想到了,我认识的两个希腊年轻人。他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他们像真正的男人一样,努力工作,支撑着整个家庭,并养活体弱多病的母亲。他们年复一年地辛勤工作,一心只想着让母亲感到幸福。当他们的母亲逝世后,他们就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城邦雅典,终生全心全意地为她服务。”
克罗伊斯终于发火了。“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他责问道,“你一点也不提我,你认为我的财富和权力一文不值吗?为什么你把这些忙忙碌碌的穷人置于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之上呢?”
“哦,国王,”所罗门说,“在你去世之前,没有人能预言你是不是幸福。因为没有人知道灾难是不是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没有人知道这些繁华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不幸来临。”
许多年之后,亚细亚崛起了一位强有力的国王,名叫居鲁士。居鲁士国王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征战各地,征服了许多王国,使它们附属于自己的巴比伦帝国。富甲天下的克罗伊斯国王也无法抵挡他那些强大的武士。于是,克罗伊斯的城邦就被占领了,美丽的宫殿被付之一炬,果园和花园被毁坏,珠宝也被抢走了,他本人则做了阶下囚。
“克罗伊斯这个人顽固不化,”居鲁士国王说,“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使我们牺牲了很多优秀的战士。把他带来,我要处置他,给那些胆敢抵抗我们的小国王们树立一个榜样。”
于是,士兵们抓出了克罗伊斯,把他拖到市场上,非常粗暴地对待他。他们从原先那座漂亮的宫殿的废墟中拣来了一些枯枝和木块,堆成了很大的一堆。然后,他们把那位不幸的国王绑在中间,有一个人便跑出去找火把来点燃。
“我们马上能痛痛快快地看到大火烧身的景象了,”那些残酷的士兵说道,“他的那些财富现在对他一点用都没有了!”
可怜的克罗伊斯遍体鳞伤,躺在那堆木料上,没有一个朋友来安慰他的不幸。此时,他想起了多年前所罗门对他说过的那段话:“在你去世之前,没有人能预言你是不是幸福。”他嘴里喃喃地说道,“哦,所罗门!哦,所罗门!所罗门!”
刚巧,居鲁士国王骑马经过此处,并且听到了他的喃喃之语。“他在说什么?”他问士兵们。
“他说,‘所罗门!所罗门!所罗门!’”其中一个士兵回答。
居鲁士国王于是骑马走近克罗伊斯,并问他:“为什么你要叫所罗门的名字?”
起初,克罗伊斯沉默不语。但当居鲁士耐心地问了好多遍以后,他就把所罗门来到他宫廷访问的经过以及所罗门曾经说过的话都告诉了居鲁士。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居鲁士。他思考着那段话:“没有人知道灾难是不是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没有人知道这些繁华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不幸来临。”他怀疑,有一天他也会失去他所有的权力,落到他敌人的手里。
“我明白了,”居鲁士国王说,“人难道不应该对处于不幸中的人表示仁慈和同情吗?我要像我希望别人对待我那样对待克罗伊斯。”于是,他下令给予克罗伊斯自由,并且从此以后对他待若上宾。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来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文中的克罗伊斯是小亚细亚吕底亚的国王。
这则故事带给我们最深的触动,是金钱、权力与幸福并不是等价的,金钱与权力并不能为自己换来幸福,但在适当的时候,金钱与权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灵,让你成为一个慈悲善良的人。
孝悌的楷模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相传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72。这72人中又有一个叫子路的人,在所有弟子当中,他尤其以勇猛耿直闻名,而其自幼的孝行也常为孔子所称赞。
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时常在外面采集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年迈苍苍的父母许久没有吃过饱饭了,总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米饭多好啊!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了。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啊?子路突然想起山那边舅舅家里还比较富足,要是翻过那几道山梁到他家借点米,他们心疼我,就一定肯借,那父母的这点要求不就可以满足了吗?
于是,小子路打定主意出发了。他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到一小袋米,又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夜里看着满天的繁星,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山路还真有点害怕,可想到父母还在家里等着自己,小子路又鼓起勇气,大步流星地朝前赶去。回到家里,生火、洗锅、打水,蒸熟了米饭,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连忙捧给了父母。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一切疲劳,开心地笑了。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官晋爵,此后子路家中车马百辆、余粮万钟(古代容量单位),不愁吃不愁喝。但是子路总是不能忘怀昔日父母的劳苦,感叹说:“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样吃野菜,再要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回来赡养双亲也好啊!”
当老师孔子得知子路如此思念父母,并一再为父母生前无法尽心尽力奉养他们而自责时,便劝慰子路说:“你在父母生前已经尽孝了。父母过世的时候,虽然后事无法用优厚的丧礼操办,可你的孝心父母已经感受到了,你也已经尽了为人子女应有的礼节。你不必内疚,而且完全可以称作是天下做子女的楷模!”
父母对子女永远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正是如此,才深知父母的伟大。身为子女的我们,不要认为对父母的爱已经很多很深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那一点点爱远远不够。记得抓紧时间去爱你的父母,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时日永远不会有你拥有的多,哪怕一句关心的话,一次体贴的谅解,也足以使父母的心温馨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