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跟随头目,就能得到保护,为惧怕受排挤而加入小集体。这正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遭受集体欺辱的通常是与众不同或同集体不协调的弱者,如转校生、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或公司里的新人等。
这样的一伙人,只要见到有些看不顺眼的对象,就群起而攻之,他们通过进行这种好像仪式一般的欺负行动来增强同伙意识。就如同“一起行窃就成了同伙”,这些人之间萌生出一种类似于犯罪组织的伙伴意识,欺负人就成为他们在一起时的主要活动。一起作恶的次数越多,他们之间的归属意识也就越强。
这样下去,那些曾经是受欺负对象的孩子,慢慢也会被这样的团体吸收进去,转而变成欺负人的人,去欺负新的对象。
于是,想加入恶势力团体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在这样一个“恶”的保护伞下,不惜通过伤害别人以求得自保。恶性势力因此得到更快的繁殖,从起初的一个人,两个人,五个人、十个人……。
这就是“大家一起干就不怕”的心理。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情形。
对“恶”的熟视无睹同样是可耻的
任何一点精神上的退却都将可能使你成为“恶”的奴仆
造成恶性现象扩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敢怒不敢言。
老师即是现实意义中的审判者。
试想,如果一个教室里有十几、二十多个人都参与了欺负人的行动,那么就很难确认究竟是谁干的。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如果犯人只有一个,老师也容易进行批评教育,但如果是一群人欺负一个人的话,老师就要为保卫一个人而去惩罚这十几、二十多个人,这令老师也感到十分棘手。
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即使掌握了欺负人的事实,也常常故意熟视无睹。因为这时欺负人的团体已经成为班级的主流,批评他们很容易引发班级崩溃,以至于所有的学生都不听自己的了。因为不愿站到一个恶的群体的对立面去,所以老师也敢怒不敢言,放任这种恶性现象日益扩大。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集体无意识。而面对这样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老师的沉默无异于给做恶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对“恶”的熟视无睹本身也是一种恶,因为害怕自己遭到反对,而对“恶”做出妥协,这种行为应遭到我们的鄙弃。
一旦你开始从事一件事情时,你就不妨对自己说:“在这件事情上,我或者表现出勇气,或者只能陷于懦弱。我没有任何退路。”
是的,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一旦你选择了沉默,你就与恶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此时,任何一点精神上的退却都将可能使你成为“恶”的奴仆。
敢于做个少数派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懦弱者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换回安宁。
恶的势力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愈演愈烈,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本有句古语,叫做“以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
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后面还跟着说了另外一句话:“和而不同”。意思是,少数人不是必须要服从多数人,一个人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不应以放弃自己的原则为代价,如此才是真正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在日本,这后一句几乎被完全的忽略了。
传统日本文化有着强烈的村落社会意识,那就是“大家都得一样,以团队精神行事就是正确的,标新立异就是错误的”。个人利益应尽可能地服从于集团利益,否则就会被视为另类而遭到排挤甚至制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农业人口,人们有着强烈的村里村外的意识,和对邻村人的歧视意识,这样的情况甚至延续至今。
日本人会说,闯红灯大家一起过,那样就不害怕了,但法国人则可能说,脚是自己的,判断是要自己去做的。
另一方面,战后民主主义的投票选举原理,即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是一个不小的诱因,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内心的从众心理。人们在这种情绪的蛊惑下,极易失去正确的判断,或者干脆变得麻木,人云亦云。
以前面所说的学校为例,孩子们认为班级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参与就划不来。于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恶的势力越来越大的同时,就愈发被认为是正确的。
依我看来,以上两点就是滋生恶势力的土壤。
集体的决定或犯罪令集体外的人感受了一种强烈的压力和不安,为摆脱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就只好违心地融入集体,并成为集体力量中的一员对集体外的人施压。
如此看来,人的内心哪怕隐藏有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魔鬼的利用。懦弱者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换回安宁。
与真理为友,就能直言不讳
与真理为友,就能直言不讳
会很轻易地被卷入到大多数人的势力中去,是因为心中没有区分善恶的标准。
当自己的想法与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相悖的时候,抗拒或是妥协,这取决于我们判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是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还是更多的顾及自己的处境。
假若我们只是考虑,是否会因违背大多数人的决定而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在他人或集体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及时地予以劝导。要么站在集体一边,要么坚持己见,两者之间绝没有中间路线可走,要么与善为友,要么与恶为友,你必须做出选择。
在学校里,看见一群人欺负势单力薄的一个人或集体犯罪行为后,能立即说“这不对”的,一般都是接受过海外熏陶或有宗教信仰的孩子。
这样的人较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判定一件事情时,更愿意依据真理去采取行动、判定善恶,极少受到利益的羁绊或是被集体的意见所左右。而那些简单地认为大多数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人,常常会被卷入大多数人的势力圈子中去,被恶的力量所控制,失去自我的决断力。
依据我的经验,从国外回日本的人能比较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错误的。”这也提示我们要更多的与外界的世界沟通、融合,如此才能吸纳更多更为普世化的善恶标准,以此来超越国籍和村落社会意识的局限。
我因此而强烈感受到,今后的学校教育应开始实施这种国际化视点上的善恶的教育。
度过有勇气的人生
人们妥协了,真理就消失了
年轻人一定要心怀勇气,并将这份勇气保留到底。我们对重大事件沉默之日,即是我们的生命结束之时。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的只是惟潮流而动的人,未来的美好图景就将很难实现。
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是要以普遍的善恶标准来思考和行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能够坚决说真话的人,如果大家都知难而退、随波逐流,那么未来只会越变越糟。
年轻时就缺乏勇气的人,到年老时就更难拥有了。
当人怀着勇气并付诸行动后,一旦遭遇挫折,碰壁吃亏,也就渐渐失去了充满勇气的行动。如果你想着“这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世界,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决定了,那就没办法了。”那么真理就不能在大地生根发芽。
人们妥协了,真理就消失了。
勇气需要培植和坚守,真正的有勇气是能够让心灵始终与正义同行。它并非生而有之,因为即便是那些年轻时就充满勇气的人,一旦成家以后,特别是有了社会地位之后,通常也会渐渐变得不敢直言,养成保守的做派。至于那些在年轻时就缺乏勇气的人,到老了就更不可能有勇气了。
实现真理,需要勇气。请拿出勇气来,度过有勇气的人生。
让勇气拓展你的人生轨迹
决不做一个无趣的年轻人
年轻人应努力成为话题丰富的人,多多表达自己的意见
关于勇气的话题,我还想再向年轻人说一点,那就是,希望你们成为有趣的人。
很多的年轻人都非常的认真上进,这意味着他们将成为时代的希望。而一些上了点年纪的人与他们会面后,却常常会得出和这样的年轻人见面很无趣的结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评价,诚然,认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被认为是无趣的人,那就未免会有视野狭窄、话题贫乏之嫌。
我在年轻时候决不是一个无趣的人。20多岁时,我曾住在纽约,那里的美国朋友常常说我是随和而幽默的。美国人给予能够直接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以较高的评价,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清晰明了地知道对方的想法。那是,我周围的人几乎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成为有趣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你们就应关心各个领域的事情,这样在于朋友聊天沟通的时候,你们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成为能率直表达自己意见的有勇气的人。
惧怕失败的人已经不是年轻人了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从来没有失败过
有挑战,就必然会遭遇失败,那些有远大目标的人常常会经历更多的失败。可是,惧怕失败就不是年轻人了。惧怕失败的人,他已经提前步入了人生的暮年。
人年纪大了,自然而然会变得保守谨慎,不敢并且不愿去尝试进行种种挑战。比如商业中的经营者,很多年龄大了就不敢再去挑战新事物,所以常常被时代所淘汰。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被请出公司。
年轻人理应具有挑战精神。即使被老人劝阻“不要这样做”,也必须要有说出“无论说什么我也要干”的敢于违抗权威的勇气。年轻人就要不怕失败,敢于坚持自我和挑战权威。
说“自己没有失败过的人”,也就是等于说“自己从来没有挑战过”。
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什么都不做的人自然不会失败,那些越积极勇敢地工作的人,失败自然会越多。我们知道,新兴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0%,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勇气进行挑战,便无法开辟出新的道路。
在学校里,比如说在棒球队或足球队里,那些抱着“想成为替补选手”的志向而参加的人中,有一半能够实现目标。在成为正式选手后,接着不少人又会列出想要参加地区大赛、参加全国大赛等目标,这样一来,目标越高,难度就越大,遭遇挫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强。想想看,若是有人设定了一个想要拿奥运会金牌的目标,那么有99.99%的可能,结果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目标越高,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一开始人们就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挑战,导致到头来一事无成,这才是比失败还要坏的结果。
我自己就遭遇过无数次的失败,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不断挑战,就会不断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降低目标,自然就能避开失败,但那样的人,是毫无挑战精神的,这样贫乏的人生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们必须明白,从来没有失败过正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失败多的人,说明他进行过很多次的挑战。所以,请不要惧怕失败,请满怀勇气去挑战。
人们的评价,总是在事后
请跨越我而前行,将我的失败转为智慧,走得更远
年轻人,应该有引领时代的远大目标。
新时代不是靠一个人开辟的,只有大多数的人都高举理想、前仆后继,即使途中尸横遍野也毫不危惧,新时代才有可能被开辟出来。
不要怕自己会失败,年轻人应该想“即使我成为尸横遍野中的一员,也要尽其所能”,甚至在自己倒下的地方,对5年后、10年后、20年后继承自己遗志的挑战者抱着这样的心情:请跨越我而前行吧,将我的失败转为智慧,走得更远。
“我才不服输呢”,你这样想着,并不断前进,渐渐地同伴就多了起来。当相信你的人增多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团体,又过了几十年,当你具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社会就会给予你“也不全都是胡说八道嘛”之类的评价。
人们的评价,总是在事后。不要成为“若不能立刻得到好评就不去做”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只要自己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是真实的”,就要对此保有挑战精神并坚持到底。
请不要惧怕孤独,怀着勇气度过强有力的人生!
但愿这一章对你有所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