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这道甜点被一名贵夫人发现,贵夫人是该酒店最重要的客人之一,她长期包租一套酒店最昂贵的套房,她十分喜爱贝尔蒙多的甜点,并接见了他。从此,贵夫人每次来酒店,都不会忘了点那道甜点,所以每次酒店裁员,不起眼的贝尔蒙多总是风平浪静;而他,可爱的贝尔蒙多,也由此成为酒店不可或缺的人。
贝尔蒙多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职场竞争如何激烈,拥有一技之长,你就能够在职场的风云变幻中稳坐钓鱼台。
4.不断为自己“充电”
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毕业生张吉和杜明同时被招聘到某物流公司。张吉按部就班,认认真真地完成经理交办的每项工作,没出什么差错,他自己也比较满意。但杜明却并没有自我满足,在工作中他不断地学习运输行业的有关知识,很快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客户的分析中,他发现华北地区的货物运输常有滞期现象,经分析发现多是由于修路原因造成。于是,他通过电脑交通网络,对北京周边地区各交通干线的路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摸底,并于每天列出一份动态的路况交通图送给经理参阅。就是这份动态的路况图,对公司的货物运输起了重要的疏导作用,不但缩短了有效运输时间,而且减少了因堵车、绕行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奖励。当然,3个月后,公司继续聘用的是善于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的杜明。
5.勇于变革,突破“职业停滞”
在职场中,很多人会遭遇一种“职业停滞期”。例如,有些人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对接受新知识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结果导致自己的创新能力跟不上新员工,眼看着身边的新员工一个个地加薪,晋职,他们陷入一种深深的“本领恐慌”中。然而面对自己职业上的停滞,他们更多的是埋怨企业没能给他们职位提升的空间,这种思维也是不对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要突破这种职业停滞期,我们要学会“自我革命”,只有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够不断成长。这一点上,一则关于鹰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启示。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其寿命可达70年,但当鹰长到40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脱落,喙变得又长又弯,翅膀上的羽毛也长得又浓又厚,已不再是飞行的工具,相反成了一种负担。这时的鹰就如同企业的中年员工一样,必须做出一个困难却又关乎生命的选择:要么安静地死去,要么经过一个痛苦的进化过程获得新生。
让人敬佩的是,几乎所有的鹰都选择了后者。它们努力地飞到悬崖边上筑巢,数月停留在那里不再飞翔,用喙击打岩石,直到老喙完全脱落。新喙长出后,鹰会用它把指甲一根根地拔出来,新指甲长出来后再用爪子把羽毛一根根拔掉。五个月后,鹰获得了新生。
鹰的进化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走的职场之路,即自我价值判断和创新。“企业永远都选择最优秀的员工,但优秀并不意味着年轻,企业也不会为了照顾某一位老员工而提升他。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只有不断地革新与成长,才能够拥有永久的竞争力。
6.打造个人品牌,为你的竞争力贴上“双保险”
一个企业家的个人品牌,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品牌;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个人品牌是职业发展的助推器,借助它你可以更快地得到升迁、平步青云;对于一个普通工作者来说,个人品牌能使你在职场沉浮中立于不败之地,更有机会获得加薪或奖赏,甚至成为竞争对手争相猎取的“猎物”。
例如,在某家外资企业就职的小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小王就职的公司已多次裁员,但他却“岿然不动”,因为他不但学历高,技能好,为人也很好,用老板的话讲是“忠诚度高,‘经久耐用’”。像这样在行业形成个人品牌的人才又何止小王一个。刘先生原来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但最近他自己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自己做老板,生意非常红火,常常门庭若市,原因只是因为一贯仗义执言的刘先生在律师界内外的口碑都相当不错,“打官司,找刘先生”已成为许多人的默认“主页”。
刘先生可以说是成功塑造个人职业品牌的一个典型例子。个人品牌不是自封的,而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个人一旦形成品牌后,他跟职场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就像一个企业一样,一旦建立了品牌,就会由“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
个人品牌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保障”,这一点跟产品品牌一样。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业务技能上的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人品质量。也就是说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在很多人眼中,一位当红的台湾新闻女主播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大众传播博士学位,是件十分让人不解的事情。然而崔慈芬却将其当作自己人生的又一次突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个人核心价值需要不断突破,“不应让自己只成为当下的明星”。
崔慈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一种近乎偏执却又理性的规划。她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性格和经历感到庆幸。第一次磨难就源于她对新闻事业的痴狂。为进入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学习,崔慈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联考失败,后来她干脆只身去台北,边打工边备考。可即使这样的努力,也没能让她达成心愿,只得另选专业,迈入大学校门。可她对新闻的痴迷从来没有减退,辅修、选修的课程表上排满了大众传播学课程,她从大三开始参与儿童及社教类电视节目,并成为台湾第一个获得金钟奖电视节目最佳主持人的在校学生。
校园里的成绩让崔慈芬此后的道路顺利起来。儿童类、社教类,甚至妇女类节目的电视主持人成为她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可没过两年,她有了新的想法——去美国深造。因为她已经意识到知识的力量,自己若想长期维持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必须不断进修。
从美国归来,有电视台邀请崔慈芬做综艺节目主持人,被她拒绝。直到华视发出早新闻主播的工作邀请,她才欣然前往。学会拒绝,被崔慈芬认为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与华视有竞争关系的电视台以3倍年薪,长期合同力邀崔慈芬加盟,同样被她拒绝,原因是她在对自我品牌的设计中,对工作岗位的忠诚是必不可少的,她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明星化的商品”被人挖来挖去。2000年,崔慈芬当选台湾十大优质女性,公众给她的头衔是“最有深度的女人”。这恰恰符合一个新闻主播应有的公众形象。她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区别于众多的主持人。
像崔慈芬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如此认真执著的人并不多见。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从来不会在工作之外再做一些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事情。他们只是公司的附庸,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某一公司的员工或者经理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属于一个公司、一个职位,很多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够控制和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和口碑。
美国管理学者华德士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他认为,不只是企业、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个人也需要在职场中建立个人品牌。要告别“本领恐慌”,更好地面对职场危机,我们就要为自己树立良好的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