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称她是中国的奥普拉·温弗瑞。她掌管着三本时尚杂志和一个卫星电视节目。她就是洪晃。洪晃出身名门,外祖父章士钊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母亲章含之也是一位外交官,曾写下轰动一时的《我与乔冠华》一书,洪晃就是这本书中的“妞妞”。然而,她似乎和中国传统的名门闺秀不太相同……
抛开家庭光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洪晃小的时候,母亲曾期望她能女从母业,从事外交工作,但长大后的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洪晃说:“是因为后来发现美国的教育把我教育成无组织、无纪律、随心所欲的那种孩子,我妈妈就放弃了让我做任何与官方有关的事的念头。”
1974年,中国恢复在入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之后,我国公派了一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洪晃就是其中的一名幸运儿。那一年,12岁的洪晃来到了纽约,并自那时起打下了深厚的英文基础。后来洪晃以自己为原型,出了《红色童话》一书。
洪晃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了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Vassar学院,学习国际政治专业,成为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的校友。与擅长培养专业、能干的女强人的希拉里·克林顿就读的那所学校不同,洪晃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她一样具有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她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也是与这所母校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生长在有背景的家庭的孩子都很难摆脱家庭的光环,子承父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洪晃觉得自己虽然生长于一个有点背景的家庭,但她的生活已经多多少少摆脱了“继承”的框框。比如,她毅然辞去那个风光体面、高高在上的好职位。再比如,她义无反顾地和陈凯歌离婚。洪晃说,以前也给了自己很多压力,但是后来她意识到,如果事实证明她活得没有人家那么成功,并不说明她活得不好,并不是说就糟蹋了这一辈子,并不说明不值得。因此到现在为止,她活得还是比较自由自在的,一直在按自己的个性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名人总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媒体和闪光灯也常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人们的视野里,所以他们的生活很谨慎,他们要时刻注意着自己的形象。然而洪晃是个例外,她是名人,但是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她,因为她觉得别人的眼光改变不了她的方向,而且人本来也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洪晃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让我们在钦佩的同时,生了几分羡慕。
对赚钱感兴趣,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
年薪七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在现在,这大概也是一个极高的工资水平,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仅25岁担任着一家外资企业南京代表的洪晃就拿这个数目。用她的话来说,在那会儿,这种薪水都可以买大楼了,但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在那样一个年代,拿着这种工资会有一种荒谬的感觉。
洪晃认为,人要是发财发得晚一点,也许对钱会更尊重些。但在当时,在那个年龄的洪晃心目中,一次轻松愉悦的朋友聚会远比这个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的年薪更具吸引力。至今,洪晃仍然认为那时的生活很刻板、很乏味。“每天的生活就是被FOB啊、信用证啊、谈判啊、合同啊包围住,天天都要和别人喝夜酒啊、应酬啊、催款啊、陪人家去卡拉OK啊,我觉得自己已经快死掉了。”洪晃清晰地记得一个周日,她要去跟人谈判,在一辆大奔的车后座,她突然间开始哭了起来。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生活已经过去了,挣一把一把的钱,坐着一个大奔,大礼拜天******屁事不干,去******谈判。
1996年,性格豪爽的她最终还是不能忍受那样刻板的生活方式,于是辞去了年薪18万美元的首代职位,与情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投资了美国文特出版公司。这个公司的所有投资人都是留过学的人,大家都想为中国的文化做一点事情。
洪晃说,赚钱当然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我也跟钱没仇,但当我老了时,我希望我能告诉我的孙辈我曾经做过令我自己感到自豪的事,而不是说这辈子就追求个百万亿万富翁。其实谁都对钱感兴趣,但我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因此,洪晃决定将自己接手的杂志《世界都市》的定位对准主流读者。现在,虽然较《大都会》等与中国官方媒体联合出版的海外杂志中文版还有差距,但是它已是中国业绩最好的独立经营的杂志之一。
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深深影响着洪晃个人的兴趣。她说,随着女性时尚杂志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精英读者不仅仅满足于了解时尚。6年前人们想的是:如何让我的钱包鼓起来?现在有10%的人已经做到了这点,因此他们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他们想了解设计背后的灵感、设计师、艺术家本人,还有其他艺术的东西。与此同时,洪晃机智、调侃式的评论风格风靡一时。这在崇尚个人魅力和轻松话题的受众中引起了共鸣。
雅诗兰黛公司中国区经理沈祥梅说,洪晃就像是中国媒体现状的代言人,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对其他人理解中国的媒体有很大影响力。雅诗兰黛也是《世界都市》的广告客户。
把自己做成品牌
“洪晃”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知名品牌。这位聪敏而又务实的媒体高管从来就不乏热点:在过去几年中,她推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博客站点之一;在一部女权主题的电影里担任角色;还联合主持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虽然这个节目没能持续很长,但她的评论频频被其他媒体转载。
洪晃的经历彰显出中国媒体行业的巨变,以及中国职业阶层品位的变化。当洪晃2000年接手第一本杂志《世界都市》时,这本面向女性的精装刊物正面临经营的困难局面。她希望将《世界都市》的客户群瞄准对时尚感兴趣的知性女人,但当时没人对此感兴趣,女性想了解的除了品牌还是品牌。只能说,洪晃的眼光略微超前了一点点。
洪晃无疑是幽默而有内涵的。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开设了一个题为《Ask Me》的问答栏目,还有其他一些短文,涉及浴缸位置(提出设置在马桶旁边实在不性感)和如何与恋人分手(她在文章里对一位被女友甩了的男士建议,将前女友的物品送回去或者烧掉,但可以留一件内衣)等各类有趣的话题。
现在,除了《世界都市》之外,得到标准国际支持的中国互动媒体集团还出版《青春一族》的中文版和关于文化事件、餐饮购物场所及趋势的月刊《乐》。该集团还负责与《世界都市》和《乐》有关的一个卫星电视节目,内容是关于在欧洲或其他胜地度假的中国名人。然而,聚焦中国医疗及教育体系弊端等热点问题的谈话节目因为收视率过低而在一年后被取消。这个节目的初衷是希望谈论一下知识分子们看到的中国存在的问题,让通常在电视上没有话语权的人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待失败,洪晃很坦然的说,现在我们知道他们没有话语权的原因了,因为他们不能提高收视率。
事实上,洪晃本人比她的杂志更吸引人们的关注。她的自传《我的非正常生活》从她的少年时期写到与陈凯歌的短暂婚姻,直到目前的生活。这本书共卖出约20万册,网上书店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说,这在中国是个很大的数字。俞渝还说,我家保姆所在的群体不会知道洪晃,但我办公室的每个人都知道她。时装界的编辑密切关注她说的每一句话。当她的书出版时,每个人都想知道她是否提到或调侃自己了。广州男性杂志《生活元素》的总编Alice Ou说,多年来她一直在关注洪晃个人及其事业的发展,有时也从洪晃经营《世界都市》的方式中寻找灵感。她说,在《世界都市》,洪晃从全球视野出发思考中国人的问题,洪晃在商业方面非常成功,也善于发掘各种可能性。
当然,洪晃并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功。她希望利用她的知名度和对不同媒体的兴趣打造内容提供商的品牌。她说,新的重点将是手机和互联网内容,如有关餐馆的评论和针对中国白领阶层枯燥生活的幽默动画等。至于是否应该尝试或正式将自己定位为中国的奥普拉,洪晃的感觉很复杂。她说:“如果真有人能做到,那我就是一个,因为我能同中国的草根阶层对话。如果说我没看到其中的商业机会,那我就是瞎了。但在我个人看来,这需要慎重考虑一下,因为那样你要整天出现在娱乐版面上,而我始终认为我需要掌握讯息,而不是成为娱乐明星。”
洪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她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她向世界展示出一种女性独特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它比电影和小说更能引起当代女性的思考,它让那些个性鲜明,却在所谓“正统”生活中挣扎的女性看到希望:如果你拥有足够的才华和勇气,你也一样可以像她一样闪烁着叛逆的奇光异彩。
洪晃带给我们的启示:
1.光环有时是一种重负,甩开它才能走得更远。
2.不爱赚钱的人也没法赚钱。
3.最好的品牌其实是自己,只有善于经营自己的人才能很好地经营其他。
洪晃个人档案:
1974年赴美,在纽约上中学和高中。
1977年回国,开始在国际广播电台当英文播音员。
1980年,到美国上大学。
1984年,美国瓦瑟学院(Vassar College)学士毕业。
1984~1985年,在友邦保险公司纽约总部实习。
1985~1986年,担任维珍公司客户经理,作中国商务咨询。
1986~1994年,担任德国金属公司驻华首席代表。
1995年,成为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1998至今,《乐》出版人/主编,《青春一族》出版人,《世界都市》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