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这个人某些方面的有利信息,就很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产生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润泽性。人对于人、事的某些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这些局部认识就会影响到对客体其他部分的认识,给其他部分蒙上一层已有认识的光环。
既然“光环效应”有这样神奇的魔力,28岁前的女性要懂得在生活与事业中展示和推销自己,我们要善于把自己塑造成迷人、智慧、出众的女性,要用心地为自己打造一个又一个迷人的“光环”,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这样,相信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将会接踵而来。
为28岁前的女人赢得和谐的发展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相反却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要使现有的这只木桶装更多的水,就必须设法增加这块短木板的长度。这就启示每一位28岁前的女人,应该自觉寻求和谐的发展。
平等互利的互惠原则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更不能以怨报德。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任何人都不希望背后被同事或者朋友说成是小气鬼,一旦被朋友请了一次客,就要牢牢地记住对方请客用了多少钱,并努力争取尽快回请这个朋友,并计划支出相应的金额。这其实就是回报的心理。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其实他们都不认识他啊!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自动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然,一个人,也可以使用这个原理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者给他送礼品,或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品,我们对他也会这么做。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现,这似乎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现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
如果不及时回报,也可能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密切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碰上机会再回报。
一个人必须明白,朋友间维护友谊要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之间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利益的平衡才能维持爱情的长久和谐。作为女性的你,若一味地索取对方的奉献,那么即使你再怎么漂亮风情,即使对方再怎么对你如痴如醉,久了也会疲倦的,甚至还可能导致你们关系的破裂。
28岁前的女性,请把互惠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融洽相处的黄金法则
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这就是一条最有影响力的服务的黄金法则。每一个人会因他的付出而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你付出的多少,你永远会得到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你今天的收入是你过去努力的报酬。假如你要增加报酬,你就要增加你的贡献价值。从长远来看,你的报酬绝对不会超过你的付出。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夜晚,一位老人的汽车在郊区的道路上抛锚了。她等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有一辆车经过,开车的男子见此情况,二话没说便下车帮忙。
几分钟后,车修好了,老人问他要多少钱,那位男子回答说:“我这么做只是为了帮助你。”但老人坚持要付些钱作为报酬。中年男子谢绝了她的好意,并说:“我感谢您的深情厚谊,但我想还有更多的人比我更需要钱,您不妨把钱给那些比我更需要的人。”最后,他们各自上路了。
随后,老人来到一家咖啡馆,一位身怀六甲的女招待员即刻为她送上一杯热咖啡,并问:“夫人,欢迎光临本店,您为什么这么晚还在赶路呢?”于是老人就讲了刚才遇到的事,女招待员听后感慨道:“这样的好人现在真难得,你真幸运碰到这样的好人。”老人问她怎么工作到这么晚,女招待员说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而需要第二份工作的薪水。老人听后执意要女招待员收下200美元小费。女招待员惊呼不能收下这么一大笔小费。老人回答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员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丈夫,她丈夫大感诧异,世界上竟有这么巧的事情,原来她丈夫就是那个好心的修车人。
只要你在提供服务上多下工夫,你的收入一定会增加。永远多走一里路,永远做多于所应当做的,你就一定会获得倍增的补偿。
28岁前的女人,想得到赞美,必先赞美他人;想得到爱,要先付出爱;要得到快乐,应先献出快乐。播种终会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也没有什么地方到不了。
很多人都一直相信这样的一句话,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所有28岁前的女性。这句话是:“任何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双倍的回报,并在公众场合被表现出来。”因此,28岁前的女人,为人处世时必须保持良好的态度,你是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和谐发展的木桶定律
于今而言,木桶可算是一种相对比较古老的容器了。除了影视古装戏中的道具外,现实生活中已难得一见,但与之相关的一个智慧启示却仍被人久久称道,那就是“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是由众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相反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此一理论的创造者已不可考,它是一个典型的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却寓意深刻,让人回味。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定律”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想要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按照木桶定律,我们的薄弱环节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永远存在。一根链条总会有一节比其他的环节要薄弱一些,尽管它可能比另一根链条中的任何环节都强。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也是无法消除的。
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已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了。
所以你首先要确保你不是最短或最弱的那一部分,其次你还要避免或减少薄弱的环节影响你的成功。
木桶定律着眼于人的不足、缺点,而且认为人们的不足、缺点都是不好的,因而人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弥补不足、改正缺点。
木桶定律对于每一位28岁前的女性的启示是:
(1)年轻女性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扬长避短,把精力、金钱和时间都用在发挥个人的优点上,而不要对个人短处做过多的纠缠。
(2)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但你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却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它提高到普通水平。因为,这样做的话,很可能不是改善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