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我甚至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后来凭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终获成功。
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害怕自己没有位置,他们只会害怕自己没有才能。真正等到自己的才能具备了,学问真的达到了,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处了。
自立自强,不能全指望外来的庇护
遭遇困难,很多人都想得到上天的帮助。其实,一个人真的要想解决自己的困难,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也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
一个人只要相信并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强,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世界上真正能拯救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有一次,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洛奇到一家分公司去视察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小伙子正跪在地上擦洗黑污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洛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这位小伙子答道:“我在感谢一位圣人,他帮助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
洛奇笑了,说:“我曾经也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小伙子说:“我是个孤儿,从小靠别人养大,我一直都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能使我吃饱之后,还有余钱,我很愿意去拜访他。”
洛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高山,叫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1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上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谢过洛奇后就真的上路了。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然而,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洛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但直至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洛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因为,你自己就是圣人。”后来,这位小伙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上面的故事,并补充了这么一句话:“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人生成功的开始。任何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够创造奇迹。”
一个人唯一可靠的是自己,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成功的开始。
昂首挺胸,不以失败论英雄
弘一法师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性情: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是的,一个人如果感觉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骄恣傲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
不论什么事,总希望他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以及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巴西足球队第一次赢得世界杯冠军回国时,专机一进入国境,16架喷气式战斗机立即为之护航,当飞机降落在道加勒机场时,聚集在机场上欢迎者达3万人。从机场到首都广场不到20公里的道路上,自动聚集起来的人群超过了一百万。多么宏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然而前一届的欢迎仪式却是另一番景象。
1954年,巴西人都认为巴西队能获得世界杯赛冠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半决赛中巴西队却意外地败给法国队,结果那个金灿灿的奖杯没有被带回巴西。球员们悲痛至极。他们想,去迎接球迷的辱骂、嘲笑和汽水瓶吧,足球可是巴西的国魂。
飞机进入巴西领空,他们坐立不安,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次回国带回的失败会让大家多么 沮丧!可是当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巴西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他们看到总统和球迷共举一条大横幅,上书:失败了也要昂首挺胸。
队员们见此情景顿时泪流满面。总统和球迷们都没有讲话,他们默默地目送着球员们离开机场。4年后,他们终于捧回了世界杯。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
日本人把“不倒翁”这一玩具称为“永远向上的小法师”。每当人们参加竞选的时候,就有用它当成装饰品的习惯。有的人把“不倒翁”的一只眼涂黑;还有的人若是当选了,就把“不倒翁”的下半身涂黑,以示庆祝。
“不倒翁”因为重心在下面,所以无论你怎样推它,只要一松手,它就会马上弹起来,因此是个很招人喜欢的玩具。
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在日本有“八起会”,这是那些因不走运而倒闭的经营者们的集会。他们的领导者曾以“失败是开路的手杖”为题,为“八起会”的成员们做了讲演,这给予当时在坐者以极大的鼓舞。
的确,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失败”,那些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我们暂时停止了成功而已。无论是什么样的失败,只要我们在跌到之后又能爬起来,跌倒的教训便会成为对于我们而言非常有益的经验,并且能在以后帮助我们取得成功。这也正如格林斯所说:“人生成功的秘诀只有那些在奋斗中尚未成功的人才能知晓。”
接纳一切苦与乐,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经验世间的所有。
痛苦与快乐似乎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绝对地对立而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使得我们更加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见苦便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其实,苦与乐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正如哈蜜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蜜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
是的,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乐又从何而来呢?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苦的滋味的确让人觉得不好受,甜、乐的滋味人人都喜欢,艰苦的劳动、挫败和失败与苦味一样,没有人想特意去领受,而成功的喜悦则是大家都梦想得到的。但是,如同没有苦巴豆就结不出哈蜜瓜一样,想要享受成功的喜悦,多半先要饱尝找寻成功的艰辛。
苦与乐往往会和人们的成功与失败联系起来。成功是新大陆,不尝一尝在大西洋上漂泊近两个月看不见陆地的苦,哥伦布怎能在毫无希望之时,看到曙光中的大陆呢?成功是胜利,不每天尝一尝那在苦艾酒中浸过的苦胆,勾践怎么能取得灭吴的功绩呢?成功是中国革命,没有半个世纪的奋斗前行、没有失去大批优秀儿女的痛苦,五星红旗怎能在祖国的天空中高高飘扬呢?甜丝丝的成功背后,总有一段苦不堪言的奋斗过程。《圣经》说,通往天国的门是小门,路是荆棘之路。是的,不付出代价,不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成功是没有保障的。“或许,靠老天帮忙,取得成功,也行吧?”有人会这样问,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一定没有,但那是极其偶然的,那种乐,是侥幸的乐,因为没有尝过苦味,所以也并不显得很乐。欢呼收割之前,必须流汗撒种。未经楷书的行书,不经火烧的陶瓷,不付出代价的捷径,行么?
做一件艰苦的事,我们不能埋怨。一旦有了成功的希望,有了奋斗的目标,知道苦尽甘来的道理,艰苦前行的人,才不会懈怠,不惮于迎接成功的苦痛。
的确,人生的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们应该做到能苦会乐的那份坦然、化苦为乐的那份智者的超然。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
很多尝过感情与生命大苦的人,也无法告诉别人失恋是该欢喜的事,因为它就是那么苦,这一个层次是永不会变的。就像不吃苦瓜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苦瓜是苦的。
一般人只要有苦的准备,煮熟了这苦瓜,吃它的时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会那么苦了!
对待我们的人生与修行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要去真实地体会和了解。苦瓜本来就是苦瓜,是连根都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了脱。所有的事情唯有就当下去面对它、解决它,不期待未来,才能真正地解决和处理。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苦与乐:生命的盛宴。佛说:离苦得乐。佛还说:涅槃寂静。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要离苦才能得乐。因此,佛学是离苦得乐的哲学。只有深刻体验苦,才能透彻体会乐啊!生命本身并没有苦与乐之分,只是众生按照自己的世俗观点和功利心,把世间的事情分成了苦与乐:合乎自己心愿的认为是乐,不合乎的就看作是苦。到头来,既没有接纳过苦,也没有彻底拥有过乐。须知,苦与乐是一体的,苦即是乐,乐即是苦。众生之所以感到苦多于乐,是因为不接受苦,却只想要乐。可越是逃避苦,苦就越是紧跟着不放。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了。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了。而当众生真的能接纳所有苦乐时,先前的苦乐“标准”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与乐的分别,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宴。你我所能做的就是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苦与所有的乐,活在生命的苦乐中。因此,佛所说的离苦得乐的“苦”并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苦,在佛陀看来俗世众生的苦与乐都是苦,只有真正了悟“苦乐一体”的道理,屏除苦乐的俗世划分标准,体验到“大乐”,这才是真正的乐啊。因此,不再逃避苦,接纳一切苦与乐,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经验世间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