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矩,行走方圆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这里所说的道理就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方圆之道。
关于方圆,古人早提出了精辟的观点和阐述。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他们的理想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处世艺术,力求让人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南怀瑾先生借用了《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向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一次,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恼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罢,觉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请了进来。上文中第一种人一心曲意逢迎,为人圆滑却失其德,失其筋骨;而任座过于刚正,险些因之获罪;最后一位大臣,柔中带刚,既使魏王喜悦,又救了人,是最上乘的处世之道,即内方外圆之道。
“方”乃做人之根本,“圆”乃立世之道。纵观人的一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个方面。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方圆之中,而方圆又恰好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刚刚从日本留学归国。有一次,在路过武昌总督府时,他想见一见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于是便让守门人传一张便条进去。张之洞打开这张便条,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之洞没听过这个人,好奇其有如此大的口气,于是问道:“他是什么人?”守门人说:“一个书生。”张之洞非常不高兴,提笔在条子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守门人出来,将条子递给孙中山,孙中山看过之后,从容地在条子上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了进去,张之洞看过之后,连忙说:“请!”
孙中山以一介“布衣”笑傲王侯,可见其充盈天地的浩然正气和不惧怕权贵的精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孙中山运气好,恰遇君子,否则遇一昏官,早给他闭门羹了。当时身在高位的两广总督能折服于孙中山的气势,也可看出张之洞的器量以及识才爱才之心。张之洞初以规矩来要求他人,不肯见布衣书生;但后为其魄力和骨气所动,欣然接见,也算破了自己的“规矩”,堪称圆润变通的典范了。
为人处世,的确需要一颗方正的心。但是有方无圆,则性情太刚,太刚则易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自命不凡却又处处碰壁,遇挫折缺少变通,很容易歇斯底里,自暴自弃,把自己推向极端。有圆无方,则谓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志,在生活中难以有大作为。所以方圆相生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妙计。只有内方,具有正直的品格,为人处世才能无愧于天地,但是月满则亏,水满易盈,过于刚直则易折,因此凡事要学会变通,要讲究圆融,即外圆。外圆是以万变来处理内方这一不变。懂得这一道理,行走于人世间就会随心所欲了。
比难得糊涂更难的是“装糊涂”
我们知道,“愚不可及”是一个贬义词,是说一个人蠢到家了。如果谁不小心被套上了这个词,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愚蠢至极。但事实上,愚不可及有时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参政,但在“邦无道”时,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但从历史上看他并不笨,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碌碌无能,实际却有所作为。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南先生结合宁武子的故事和孔子的话,得出了“大智若愚”与“难得糊涂”的结论。聪明难得,糊涂更加难得。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聪明自信,大展宏图呢?谁不愿意春风得意,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但有时,一个人太过突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必要时,一个人需要隐匿锋芒,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都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装糊涂比较明智。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著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生活中,在该装糊涂时不妨就糊涂一把。
历史上,糊涂者有,聪明者也不缺。但那些不识时务的聪明者的后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给后人留下了血的教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出自《红楼梦》,说的是为人过于精明的王熙凤,她精于算计,处事八面玲珑,最后的结局却是丢掉了生命。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有这样的情节:
邢夫人把凤姐叫来,悄悄地对凤姐说:“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屋里的鸳鸯,要她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过去。我想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办这件事么?”
王熙凤万万没想到,婆婆将这样一件尴尬事推到自己面前。一方面婆婆交办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面鸳鸯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如果插手此事,肯定会得罪贾母,更了不得。凤姐想了想,决意采取精明的态度,避免介入这件尴尬事。她对邢夫人笑着说:“依我说,就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哪里舍得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免有点儿悖晦,太太劝劝才是。比不得年轻,做这些事无碍。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
王熙凤企图用这些话打消邢夫人帮贾赦占有鸳鸯的念头。但是,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的邢夫人不识相,王熙凤劝她别去碰钉子,她却先让王熙凤碰了钉子。邢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我叫了你来,个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不是不知老爷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闹起来。”
王熙凤知道再劝下去,婆婆就会对自己有看法,马上见风使舵:“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这么大的一个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我先去哄着老太太,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打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凤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邢夫人出谋划策,实际上是在给自己预留后路,让邢夫人自己去碰钉子。邢夫人见她这般说,便又欢喜起来,说道:“正是这个话了。你先过去,另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果然事到临头,王熙凤以换衣服为借口脱离了“是非之地”,自己巧妙地躲开了。
邢夫人先与贾母说了一回闲话,然后到鸳鸯的卧房向鸳鸯摊了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鸳鸯最后哭闹着来到贾母面前,表示了誓死不离贾母的决心。此时的贾母果然不出所料,气得浑身打战,把在场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臭骂了一顿:“我统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王熙凤也在现场,贾母责怪她几句,她便用早已想好的几句中听的话哄得贾母没了脾气。后来,邢夫人被贾母数落得满脸通红,浑身感觉不自在。
如果就事论事,王熙凤做得可以说很漂亮,既没有得罪邢夫人,更没有得罪贾母,在无形当中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大风波。但是,王熙凤的悲剧在于她时时处处都这样精明,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再精明不过的人,这不但让她自己活得很累,更四面树敌,让大家都对她产生了疑惧乃至反感,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聪明难,糊涂更难,装糊涂就是难上加难。
顺流逆流皆能屈能伸,是为大丈夫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不得志,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得道大师。
他找到大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大师沉思了一会儿,默然舀起一瓢水,说:“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形状呢?”
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无语,轻轻地拿起花瓶,把水倒入其中,这人又道:“哦,难道说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这时,大师俯身抓起一把泥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那个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就像一个个有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在什么容器之中就像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样,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急切地盯着大师,渴盼着大师的肯定。
“是这样。”大师微笑,接着说:“又不是这样!”说毕,大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大师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大师手指所触之地,那里有一个深深的凹口。
大师说:“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雨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可以像这小小的雨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容器破坏。”
大师点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却包容万物,无往不利。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
这似乎与南怀瑾先生所坚持的人生哲学不谋而合。南怀瑾先生认为,人在遇到不测风云时,能站起来就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得见机振作,即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头破血流,让自己难有东山再起之日。进退皆宜,能屈能伸,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为人处世,参透屈伸之道,自能进退得宜,刚柔并济,无往不利。能屈能伸,屈是能量的积聚,伸是积聚后的释放。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伸是屈的志向和目的。屈是手段,伸是目的。屈是充实自己,伸是展示自己。屈是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伸能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屈是柔,伸是刚。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知晓屈伸的智慧。
一次,滕文公面临强大的齐国将在邻国薛筑城时,心里非常恐慌,于是请教孟子应该怎么做。孟子回答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业。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举出了周朝先祖太王的例子,即太王为避狄人的侵犯,体恤百姓,到岐山避难。意在劝谏滕文公面临强敌时,不要与人争强斗胜,而是自己勉励为善,巩固内部,然后自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