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一只只看见土豆的母鸡
名利是人生当中最易伤人的凶器。南先生对我们讲,庄子借孔子的嘴说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有因必有果,二者相伴相生,一个产生一个,然而得到他们未必有好处,往往会反噬其身。
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那些多年修行来的知识技巧都成了斗争的工具,最终却反而为名所困。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书人为金榜题名而发奋苦读,其实不是为了真正的学问,大多都是希望由知识来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还不如那些私塾先生,起码广泛地去普及基础教育。然而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却一无所获,每天对着朱门流口水,埋没了大好的青春。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当中,每个国家都会发生党派纷争,无非也都是因“名、利”而引发的。
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本应把“名心”抹平,不过这个境界相当难达到。庄子认为:“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也就是说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称呼。庄子的这种境界是逍遥无羁的,能做到的人太少了。人们惯于把求名和求胜捏在手上,当作杀生的武器,杀人不见血,也在杀自己于无形。非正当的、岌岌而求的争名逐利,不仅在行为上不道德,而且更是不懂生活、不懂人生内涵。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天下闻名,她一生多次获得各种奖金,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此都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来访,忽然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她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美国妇女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动捐赠1克镭给她,要知道,1克镭的价值是在百万美元以上的。
这是她急需的。虽然她是镭的母亲——发明者和所有者(但她放弃为此而申请专利),但她买不起昂贵的镭。
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的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修改。美国人民赠送给我的这1克镭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了我的私人财产,这怎么行呢?”
主办者在惊愕之余,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大科学家的高尚人品,马上请来一位律师,把证书修改后,居里夫人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字。
生活中有像居里夫人这样漠视名利的人,也有为了求名,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标准的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什么不能守住呢?只是因为名心的驱使。有这样一个譬喻,来形容“名心”最为合适。
农场里的芦花鸡总是丢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寻找。后来,邻居告诉女主人一个方法:鸡丢蛋丢野了,放个“引蛋”,它就不会乱跑了。于是主人把芦花鸡放进草筐的时候,在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果然,芦花鸡不到处乱跑了。后来,主人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就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再后来,主人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已经干瘪得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或许,人们会不理解,鸡有野心,又怎么会乖乖地听命于一个土豆呢?然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许多人都习惯地奔赴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而这个土豆便是让人无法轻易描绘出的“名心”。
智慧越高,知识越多的人,意见越有“害”。走进历史,结合人生来看,不要看读书人教育受得多,学问高,意见大,就一定每发一言必为真理。越是满肚子墨水,他们越要争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最终酿成党派之祸,惹来杀身的悲惨遭遇。名利就好像是奢华的珠宝,被人偷窃,人就失去了快乐。可是,如若困在名利场,跳入容易抽身便难了。为了几件首饰、几件漂亮的衣服,便把自己弄得伸脖子瞪眼,失了风范、失了人格,当真是不值得的。太史公司马迁有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名利都是世界的浮沉,然而能毅然抛弃它的却没有几个人,不过如果能真正放下了它,这种人肯定会比始终争名逐利者活得更痛快。
富贵皆是云中楼,享受奇景不必求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经常被后人传颂的话:“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每天粗茶淡饭,累了便枕着弯曲的手臂小憩一会儿,生活的乐趣自在其中;用不义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名利,对于我来说,不过如天边的浮云,任它飘远无所憾。
南先生认为这段话是《论语》中最具文采、最优美的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孔子看来,这种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生活快乐无穷。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皆各有各的乐,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依靠虚伪的荣耀,通过不合理地、非法地手段做到富贵至极,其实通过这些手段获得宝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认为,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聚散不定,似乎拿到了,其实很可能瞬即消失。看通了这一点,人自然不会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独立精神人格。
美国曾在1980年通过了《新难民法案》,使得居住在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成为美国的合法公民。这些人大多是来自贫困国家的偷渡者,希望来美国实现自己的幸福梦。新法案颁布25周年时,该法案的受益者们搞了一次集会,他们承认自从成了美国公民,生活有了空前改善,但是,幸福的梦想远远没有实现。
一位社会学教授闻知此事,便展开了调查。首先他对那批难民的身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实,发现这500人有一些共同点,即贫穷艰苦的经历和对金钱强烈的渴望。这批偷渡者由于都有着强烈的发财梦,来美后,经过二十余年拼搏,有将近一半的人,靠冒险和吃苦的精神达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幸福呢?
为了找出根源,教授对他们一一进行调查。下面是他对其中的3位所作的调查记录:某水产商,初来美国时,在迈阿密的水产一条街做黄鱼生意,现已由原来的一间店铺,发展为连锁店。20年来,为挤垮竞争对手,未休息过一天,更未出外度过一天假。某房产开发商,1995年之前,在12个市镇拥有房产开发权,因逃税被判一年六个月监禁,剥夺开发权,罚款7300万美元,现从事涂料进出口业务。某中介商,来美国后,一直从事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国的劳务输出工作,通过他,本家族60%的人在美国打工或暂住,现和他一起居住的亲属有十几人。
教授的调查报告历数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份报告被交到美国******之后,迅速被移交到移民部。没过多久,原纽约水牛城收容所的500名难民每人收到一个小册子,小册子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穷人成为富人之后,如果不及时修正贫穷时所养成的贪婪,就别指望能跨入幸福的境界。
不久,美国《加勒比海报》报道一则消息,一位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富翁卖掉公司,打算去过简朴的生活。第二天,教授收到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这批难民中已有一人找到了富裕后的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不一定非要过贫穷的日子,只要简简单单就好,如果终日围着“利”旋转,便会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终日吃美食喝美酒,沉湎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每天早晨,清风拂过,双眼迷蒙,心里充满了难以拂拭的尘埃,时间久了,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趣,除了吃喝玩乐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作,便开始追求刺激,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要的,人们期待的是毫无心灵负担的幸福,此种幸福该如何获得呢?便是“放下”二字。“放下”不是叫你倾家荡产,也不是自讨苦吃,而是有钱便去做些力所能及地善事,无钱独善其身即可。
在《格言》里就有这样一篇文章:他今年76岁,和妻子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里。他从来没有穿过名牌衣服,眼镜还是多年前从街头杂货店里买来的,佩戴的手表是地摊上买的塑料手表。他不爱美食,最喜欢的是价格低廉的烤奶酪和西红柿三明治。他没有自己的小汽车,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交车,他用的公文包是个布袋。如果你和他一起到小酒馆喝上一杯啤酒,他一定会仔细核对账单。
你一定奇怪,一个贫穷而吝啬的美国老头有什么好说的?那么让我们看看他76岁以前都做了哪些事。
他曾为康奈尔大学捐了5.88亿美元,为加州大学捐了1.25亿美元,为斯坦福大学捐了6000万美元。他曾投入10亿美元,改造和新建了爱尔兰的7所大学和北爱尔兰的2所大学。他曾设立“微笑行动”慈善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腭裂儿童做手术提供医疗费用。他曾为控制非洲的瘟疫病人投入巨额资金……迄今为止他已经捐出40亿美元。他就是对已吝啬待人大方、喜欢挣钱却不喜欢拥有钱的查克·费尼。
这么多年,他为人低调,行善一直隐姓埋名,捐款全部匿名,就连他亲自创立的高达80亿美元的“大西洋慈善基金会”,也拒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目前,查克·费尼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2016年前捐出剩下的40亿美元;另一个是为富豪们树立一个榜样——“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做出馈赠”。据说,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深受他的影响并已付诸行动。
媒体追问查克·费尼,为何非要把钱捐得一干二净?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裹尸布上没有口袋”的意义是指,他可以毫无牵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地离开人世。口袋能装什么呢?名和利罢了,没有口袋就等于丢掉了名利,死也死得身轻如燕,灵魂也能安稳飞升。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老之将至,富贵不过是形状美丽的浮云,飘来飘去,到了头上不会有多么欢喜,没到头上也不会伤心。它来来去去,你且看着,不必太过在意。
莫以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权势得失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道:“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时的成败得失、争短论长,常常让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佛经中说,凡是对人世间一切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爱欲、物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宣泄和精神的需求,是消解生活乐趣的方式。得可以是荣耀,失可以是尺度,只要正确对待二者,“欲”也就不是罪过了。古来智者皆可看淡得失,愚者才去斤斤计较。
南先生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的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的避免争利的后果。虽然消极,但却是遏制人类欲望滋生的一种方法。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所谓死者已矣,钱财名利生不带来,死了也拉不进棺材,看似是你的,其实早已经成了别人觊觎的东西。
有首小诗说得好:“不要说你得到的太少太少,不要说你失去的太多太多,多的还会化成少,少的还会化成多……”得失的几率是说不准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拥有很多,而过了一阵之后就一无所有了。欲求在此时就成了大负担。然而,许多人仍看不透这其中的本质。
一个叫艾莎的传播人非常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她形容自己:“简直累得跟狗一样!”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艾莎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担子。她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1995年“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美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面临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