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奥秘像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探索真理的人们,激起了他们浓烈的美感和兴趣。爱因斯坦倾心地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有一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
蔡文姬:博学多识,方为才女
诗姗,也许你有时会对着课程表发愁,上面各种学问琳琅满目地各就其位,不知会不会太多了点?这众多的课程可是会让人应接不暇,思维短路的啊!更别说还要在课外和生活中继续增长见识了!都说博学多才,博学真的有那么好吗?
当然,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大多是博学的,即使不能说对于各个学科都有精深的钻研,但是也在精通一门的基础上,对于其他学科有大致的了解。其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常常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
提起张衡,你会先想到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地动仪的发明者,是古代的科学家,但是张衡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相当了得的,它写的《四愁诗》、《二京赋》都是至今流传的名作。
东汉时期的蔡文姬,之所以被称为才女,可不只是因为她写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这么简单,她的命运坎坷,在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中被掳到南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甚至可以说,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就等于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当然了, 也许你会说,在古代,各种知识和学科还没有发展完备到现在的程度,在现代社会,能够刹下心来把一门学问学好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闲工夫顾及其他呢?事实真是如此吗?真的像韩寒所说的“全面发展的结果就是全面平庸”吗?这要看你怎样对待这些学科并以怎样的方法来学习,其实如果处理得当,那么各门学科之间不仅不会彼此消耗时间,反而会互相促进,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各门功课,以及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现象,它们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就像人的身体内有许多看不见的经络,有时,我们看到医生给病人看病,并不是完全的就病医病,常常他们还会头疼医脚。这是不是让你很困惑?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帮你打通身体的经络。
万事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是一幅奇妙的经络图。它和身体内的经络一样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不同于一条河流,也不是尺子和圆规,看不见、摸不着,用再先进的精密仪器也检测不到,但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它运用联想的方法,开阔我们的思路,使在大脑内飞速运行的各种讯息通畅无阻地各行其道,大路小路四通八达,而不是遭遇交通堵塞。
古希腊人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精通了这种方法,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加深记忆,从而将门类繁多的学科轻松掌握。他们认为,要轻松而深刻地记住某件东西,就需要依靠想象力把它同已知的或固定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你怎么理解呢?这像不像是电脑里的搜索引擎,一个信息输进去,成千上万个相关信息就会一下子跳到你面前。其实,不光是读书,许多生活实践中我们都可以应用这条原理。古希腊人认为,记忆力加上活力就会产生完美的智慧,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掌握知识和灵活应用的关系。
读书就像变魔术,开动你的智慧,你会有更惊喜的收获。当你觉得一个知识点太简单的时候,请把它想得复杂些,越复杂越好,赋予它更多的用途,只要你能想到的;同时,遇到一个复杂的原理,找到它在生活中一个最简单的应用,反复分析解剖,直到它所有的小细节都在你眼前暴露无遗。这样,你的思路一定就会越来越通畅了。
你是不是找到一点一通百通的感觉了!
找到这种感觉,记住它,任何一门课程对我们都将不再是难题。抱着这种心态,到知识海洋中深入探索,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琢磨。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生活常识,甚至自然界中的“草木鸟兽之名”,都会成为丰富我们自身的养料。
多了解一门学问,就像给你的房间多打开一扇窗,阳光照进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鲜空气也会扑面而来!
发“失败奖”,数学便不再是“痛”
诗姗,在你快要升入中学的时候,也许听到过一些大人们谈论过:女孩子小学的时候学习好,那是因为乖,善于死记硬背,但是智力不如贪玩的男孩子,等到上中学以后,就要落后了,尤其是数理化,女孩子学不好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受到这类话的影响。
不过说来,你还真的觉得数学有些难学,那些公式、定理,巧妙的解题思路,好像天生就不会再自己的脑子里出现。对于女孩子,数学是不是一个天敌,要成为我们永远的痛呢?
当然不是,其实要学好数学,女孩在培养兴趣之外,首先要给自己的就是鼓励。
小莫就是这样的女孩,在刚上初三的时候,同学们都议论,说物理的电路部分是最难的,女生很难学会,她对这些却都是付之一笑,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从来不为这些成见左右,事实上,她也学得很好,只是有一次,物理老师想找一个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个非常难的电路图的时候,很多男生都不敢去,小莫却勇敢地举起了手。结果出乎意料,也许她过于自信,她画错了,结果教室里一片哗然,下课之后同学们也在偷偷地说她太过争强好胜。
小莫很难过,但是这并没有挫伤她的意志,她在课后反复思考这道题,甚至睡梦中也不忘寻求灵感,终于她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在那个学期,这个女孩就一直是物理成绩的前几名。
其实,想要鼓励自己,就先要“不相信”别人所说的“女孩子不适合,不擅长……”的想法,因为即使是有科学依据的结论,也不是绝对适用每一个人的,否则为什么居里夫人可以在物理领域与爱因斯坦齐名呢?其次, 我们要勇于面对所谓的失败,失败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
1958年,富兰克·卡纳利在自家杂货店对面经营了一家比萨饼屋,以筹集他的大学学费。19年之后,卡纳利卖掉了3100家连锁店,总值3亿美元。他的连锁店叫做“必胜客”。
用卡纳利的话,必胜客的成功归因于他从错误中学得的经验和教训。在俄克拉何马的分店失败之后,他知道了选择地点和店面装潢的重要性。在纽约的销售失败之后,他做出了另一种硬度的比萨饼。当地方风味的比萨饼在市场出现后,他又向大众介绍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
卡纳利失败过无数次,可是他把失败的经验变为成功的基础,除了失败,他获得更多的是教训。卡纳利给创业人的忠告是:“你必须学习失败。”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做过的行业不下50种,而这中间大约有15种做得还算不错,那表示我大约有30%的成功率。可是你总是要出击,而且在失败之后更要出击。你根本不能确定自己做什么会成功,所以就必须先学会失败。”
如果你也能善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它们化为成功的踏脚石,登峰之处又何愁高不可攀呢?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失败一次就不敢去追求成功。要知道,只有坦然面对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失败才具有意义。而真正的失败只有在你自己认可了它之后才会出现,否则只要内心的信念不倒,人总是会有所作为,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所以,诗姗,如果你的数学题常常做不出来,不要过于自责,适时地给自己发个“失败奖”吧,因为世俗所谓的失败首先至少意味着这个人一直在做,一直在努力,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失败的。
失败更能造就一个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很像一句老生常谈,但是其实,就英雄本色而论,许多杰出的人物,许多名垂青史的成功者,他们人生的辉煌,并不是得益于旗开得胜的顺畅,马到成功的得意,反而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造就。这就正如孟老夫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这番话点明了成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要有所成,有所大成,就必须忍受失败的折磨,在失败中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强大,更稳健。这样,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走向成功。
对于貌似可怕又折磨人的数学,不也是如此吗?
智慧是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诗姗,你每天都在学新知识,但是要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的一句话:真正带给我们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那些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而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我们从学校、教会、父母、长辈那里学到的一切,从书本杂志、电影电视、朋友闲谈等等地方获得的一切新信息都是知识。
那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心灵感受而获得的能力。智慧无法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而获得,智慧是思维的“孩子”、不经思考的人生无法获得智慧。
哲学家马可 奥勒留对自己说:“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可见,他是一个懂得区分知识和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智慧,而非知识。
时下有一种特别的风气,就是把书本当作“装饰品”摆放在客厅和书房中。《四库全书》全部都是烫金的搜藏版,四大名著之类的大部头更成了文化人的象征。似乎把那些装帧精良的书放到自己的书架上,就能变成一个有学问的人,或者是看起来很有学问的人一样。
这当然是在自欺欺人,拥有了一本限量版的好书而不读,还不如在地摊上和别人交换令了读的二手书。因为只有读过,才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
也有一些人,喜欢“掉书袋”。为了显示自己的读过很多书,言谈举止中总是夹杂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语言,或者是外语单词,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很幼稚的。
我国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并不真正懂得《赤壁赋》却要引用其中的典故,这样只会贻笑大方。
其实,大部分人拥有强烈的占有知识的欲望,是因为对无知的恐惧、对人生的不安。那些见多识广的人,在危机的关头往往能沉着应对,拥有智慧的人生才是踏实的。但虚有学问的外表,这样的人终究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活着。你想让师长刮目相看,想令亲友们大吃一惊,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想想,他们是否真的会欣赏那种不懂装懂的读书人,又是否值得你扰乱心境去讨好?扪心自问,如果你曾经带着虚荣的目的去读书,你能看清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么?一个重视外表胜过重视内心的人,重视浮华多于重视本质的人,你会尊重吗?
知识与智慧之间,还隔着一道墙,那就是我们的理解能力。只有当知识能够被我们运用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智慧了。
这里有两个阐述智慧的小故事。
一个说的是,在地狱里,许多人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却因为勺太长而够不到自己的嘴,大家就只能愁眉苦脸地望着汤叹气;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他们的勺柄也很长,但大家都舀起汤来喂对方,这样就都高高兴兴地喝到了汤。这里的智慧说的是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还有一个说,从前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个见了顿时心烦意乱,心想:真是晦气死了,这次考试肯定无望了。而另一个见到黑漆漆的棺材,却笑逐颜开,心里念叨着:“棺材,棺材(官才),这次我肯定能高中。”结果果然是前一位名落孙山,后一位金榜题名。这里,良好的心境也成为一种智慧。
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呢?看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西班牙当代杰出的哲学家雷蒙·潘尼卡说,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也有人说,智慧就是美德。但不管它是什么,我们的人生需要智慧,因为智慧能引导人生。
智慧是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口号提出以后,又曾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没有一点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
诗姗,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让知识长长远远地住在自己的头脑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呢。
14151617才艺课堂:学习之外,走进电影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