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从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被形容者伟大、能够掌控全局的一面。
三国中也有一个“天纵睿知、大智若愚”的杰出代表,即刘备。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刘备软弱无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国千古功业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骁将,文有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伏龙凤雏。然而,刘备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却在于他能够一一收服这些清高孤傲、桀骜不驯的文武之士,让其对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肝脑涂地以求报答知遇之恩。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各用其能,让其各展所长,难道不算大智吗?
当阳长坂坡摔阿斗,对子龙言:“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也!”一句话换来赵云的万死不辞。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话让诸葛孔明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临终之时,曾经提醒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做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又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可谓高瞻远瞩,无奈孔明不以为然,后痛失街亭。
刘备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对手下人推心置腹,对其尽心竭力,看似毫无主见,实则成竹在胸。刘备深明韬光养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时骗尽天下英雄。煮酒论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一语中的。只是曹操过于自负,在刘备种菜浇花、心无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轻心,使得龙归大海,鹏程万里。
当然,天纵睿知的境界也不易达到,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孔子也曾说过:“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切中肯綮,方能事半功倍
关键一开,枝节自顺,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庖丁解牛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他是《庄子·养生主》中提到的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解牛的技术,已经达到道的境界。当他的技术达到最高境界时,刀下去经过的地方,顺着经脉的流行,肌肉的纹理,把大关节的地方解开了,就把一头牛自然解脱开了,更别说细节之处。
南先生提醒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庖丁不仅仅是在向文惠君讲授解牛之道,事实上,这也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谓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达了超越的境界,不管你怎样做事,或者做领导人,或者被人领导,或解决一个问题,依乎天理,在关键的地方下工夫,把要点的地方解开了,枝节的地方自然迎刃而解,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要学会抓住要害,考虑关键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心中自有轻松应对之策。
比如说,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豪华轿车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一个是快要病死的老人,生命危在旦夕;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是你一见倾心的女孩,如果错过了,你一辈子都会后悔。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没有人会责备你。不过,当你做出一个决定后,自省一下:我这样做是最好的吗?老人快要死了,应该首先救他。然而,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以死作为人生的终点,他们怎么也逃不过死亡的追赶。
先让那个医生上车吧,因为他救过你,这应该是个报答他的好机会。不过也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去报答他,也许他会有更需要报答的时候。应该先把一见钟情的女孩带走,否则会终生遗憾。也许今天是上帝安排的机遇……
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把车钥匙给医生,其他问题自然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让医生带着老人去医院,自己留下来陪伴一见钟情的人等候公共汽车!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把车钥匙给医生是本,其他是末。如果不得要领,舍本而逐末,自然在纷繁芜杂中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是善于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关键的地方下手。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本。
宓子贱是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单父。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齐军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军抢走。当地一些父老乡亲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没有粮食,自然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真的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得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这个故事给人以这样的启示:通常人们看待问题的着眼点都会偏离最本质的关键,殊不知,忽略的东西往往对于长远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关键的地方下工夫,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道,也是庖丁解牛留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因此,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问题本身出发,抓住问题的关键,拨开重重迷雾,一切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庖丁解牛的寓言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切中肯綮,才是做事事半功倍的诀窍所在。
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
行动前应该思考几次?两次,三次,还是四次?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有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举动后,说:“还应该再思考一次。”对此,南先生则认为,孔子是在说:“思考三次,太多了,两次就够了。”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会“三年不成”呢?有人归结为胆小,有人归结为背景不足。其实关键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复杂!
第一,“造反”开始入手如何筹备,谁出钱谁出力?兵器打造了多少,够不够用?先攻哪里,再攻哪里?如果攻不下怎么办?攻不下又分好几种情况,出现每一种不同的情况又怎么办?如果被官兵事先发觉了怎么办?如果家属受到牵连怎么办?粮草辎重的供给怎么办?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胜后,如何稳固根基?怎样安排家属随军?如何安抚民心?谁负责哪一块,能不能做好?如果官军派大军来围剿,怎么打?打得过怎么样,打不过又怎么样?如果造反一开始就失败了,怎么脱身?被抓住了又怎么应付……
第三,“造反”成功后的成果如何分配?推举谁为首领?每个人各担任什么职务?以后加入的人怎么分配成果?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怎么处置抓获的达官贵族?在什么地方定都,可供选择的几个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领去世后推举谁为下一位领袖、谁来辅佐……
脑海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就恨不得把后面所有的事情都计划周详,这样永远也迈不出行动的第一步。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小心、仔细。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叫“三思”。孔子知道了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认为他想得太多,为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很可能犹豫不决,轻易就放弃了。
南先生又强调“谨而信”,做人非常谨慎,但是谨慎与拘谨不同,过分拘谨便是小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能完身完名的托孤权臣,避过了历代无数带兵重臣身败名裂的结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恰恰又犯了“慎”的错误。由于国力不强,战争应该“谨慎”发动,要选准时机,平时多积蓄实力,以备待机而发,而诸葛亮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发动战争上缺乏谨慎,虽然有些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但大多都是其主动兴起的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劳师动众大减了国力,最后落得病死五仗原的结局。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谨慎”仍有不到之处,在不该谨慎的战术上裹足不前,延误战机,在应该谨慎的战略上又有些急功近利,或许是为了不辜负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赤诚吧,名心情结,不易跳脱。
谨慎中有大学问,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圣人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行事的准则,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
为后世枉担虚名的先古圣贤
南先生慨叹,人心不古,许多先古圣贤都为后世之人枉担了虚名,老子便是其中之一。
南先生说,兵法都是“以巧斗力”,以寡击众,以弱击强,这个就是最高的谋略学,也是最高的兵法。“巧”代表智慧,人们在社会中相处都是以智慧来“斗力”,开始是用智慧谋略光明正大地斗,到后来却走向了“阴谋”。在中国文化中,玩弄聪明的人被认为是阴谋家。
老子的《道德经》,寥寥五千文,包罗万象、绝妙精微,有人将其视作“权术”之源,实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南先生调侃说老子是替后人背了黑锅,因其本意被后世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