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明:那年本来我也是带着磨刀霍霍的准备走进影院,并先入为主地酿制了“敌对”情绪—准备一出影院就命笔声讨。然而当看毕《十面埋伏》,我真的感到了事先的“准备”与“酿制”不会再有用场。
不为什么,就因为我必须得面对实情,得据事讲理。更认为《十面埋伏》并非一无是处。
因而在读了漫山遍野的“讨张檄文”后,我便感到有说几句实话的必要了。我们总得据实判断:《十面埋伏》比《英雄》好,或者说后者注意避免了前者的种种缺陷—比如用“大主题”的昭示来涵盖基本的人性,以所谓的“天下”为圭臬,毫无逻辑地“拔高”了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众“英雄”的境界等等。
《十面埋伏》好在有一个还算精美的构思,且在剧情发展中还有一串相对安排得当的悬念—这个对大量的观众来说,已经足够了。
基于此,我不但不会去怀疑它的票房(有无超过《英雄》的可能并不重要),而且还认定它确实物有所值。任你再去多拍几块“板砖”,多喊几声“上当”,甚至去把它凿言为“臭狗屎”,我看都不会减弱它的影响,相反有可能它还在“一片骂声”中利润叠加。
至于在故事演绎中如何去揭示人性的曲直与微妙;在不偏离构思主旨的前提下如何去展现画面魅力与音乐冲击;在设置悬念与抖出“包袱”二者关系里,如何把握逻辑的“必然”与观看的“释然”,如此等等,它是否都做得尽善尽美?或者是否有使人感到可笑的明摆与使人感到滑稽的瑕疵?那已经是接近学术的讨论了。
讨论当然可以而且应该,但一窝蜂式的贬损,毫无是处的暴晒,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研究。
至于说它在题材上是“拾人牙慧”;说它玩起“三角恋”;说武打上是《藏龙卧虎》的“克隆版”;说它无异于“喜剧片”“体育片”“少儿片”“风光片”“植物教学片”“反科学反人类影片”……甚至还认定张艺谋“江郎才尽”的原因与执导《图兰朵》与“申奥片”“申博片”不无关系……
诸如此类,我都认为是说着顿觉爽口,听来感到爽耳,其实不免失之偏颇,似属随意生发有余,据实分析不足。
至于“小妹”几次“要死不死”惹人发笑,刘德华背上插着短刀却能滚打自如等所谓涉及情节细节“真实性”的问题—既为武侠作品,哪里还用得着去讨论?你如这么去抠,连金庸也都成不了金庸。
《十面埋伏》有否缺点?当然有,但面对着铺天盖地的指责,我这里再去多说一两句,估计也难免“人云亦云”。这里就省了吧。
这里仅仅细说我看好《十面埋伏》的具体理由:
《十面埋伏》的构思我理解是相当缜密:刘、金二位捕头,一是“飞刀门”的卧底,一是忠于职守的差人,面对着以“头牌”身份出现的“小妹”,刘、金先以不同的身份亮相,随之刘“捉”而审之,审之“无效”,又设计金捕头佐其逃跑,以诱惑官兵来追杀,继而将其大肆歼灭,给死去的老“掌门”报仇……所有这些,都可看成是刘捕头根据新掌门的旨意在“操纵”。
而当“小妹”与金捕头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居然假戏真做,彼此都突破了“职守”的起码防线,这不妨可看成是对“人性”深层的一种诘问或挑战。
刘与“小妹”原为情侣,刘卧底三年,今借假扮“头牌”的小妹却与别人“弄假成真”,这一变故我以为真是一石三鸟:对小妹的爱情坚贞度,可谓一次严酷的考问;对金捕头的是否“忠于职守”,也不失为一次细密的巡检;至于对刘捕头,看着自己的女人扑入别人的怀中,在猜妒中发现自己已经戴上“绿帽”,因而引来的怒火中烧更有了人性化的依据……
按剧情发展,刘的真实身份,直到他被飞刀门捆住,并要被“施刑”时,才终于暴露。而前面的一系列悬念也才一一解开。
但在解开这一悬念后,剧情并非戛然而止,尤其是这三名男女主角的性格走向或性格发展并未止步。他们依然按照各自的性格逻辑,在剧情从容发展中去演绎,而在逻辑使然的演绎中,旧有的恋情与新的爱意不乏纠缠;歇斯底里的凶狠与我行我素的柔情时而相伴;认准目标后的果决与得失切割中的犹豫相互交融……
而这,又切切实实地都在阐述着人性中必然藏掖着或携带着的种种微妙。哪里像有人说的那样,是什么故弄玄虚?